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主要采用运动生物力学三维运动学分析方法,对我省现役标枪运动员投掷技术动作进行研究,发现我省标枪运动员最后一步没能将肩角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有不合理的技术动作降肘拉枪现象。肘部运动幅度相对较小,鞭打动作不充分。右上肢特别是右腕提前加速,环节用力顺序不合理等现象。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标枪投掷属于轻器械纵轴用力速度型项目,是由握法和持枪、助跑投掷步、最后用力和缓冲等几个环节组成的。在标枪的训练中,大多数教练员只注重标枪的几个大环节训练,致使个别运动员的标枪投掷技术的某个环节出现短暂的“停顿、脱节”现象及掷标枪的整个过程不连贯,动作不流畅,最后用力不充分。为了不出现“停顿、脱节”现象,有的教练员就只要求运动员进行“完整动作”练习,对动作技术学习效果并不很理想。  相似文献   

3.
卢竞荣 《体育科学》2000,20(5):36-39,45
采用高速摄影等方法,从生物力学角度对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最后用力的技术和出手参数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男子标枪运动员在进入交叉步时上体过早后仰或后倒、两腿“剪绞”动作存在不合理现象以及最后用力时自下而上各环节的发力和力的传递存在明显缺陷等,这是影响其运动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男子标枪运动员“第二支撑制动现象”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借助KS— 16mm高速摄影机 ,对我国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前 8名男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双支撑阶段的投掷动作进行了拍摄。研究结果 :把髋理解为“第二支撑制动环节” ,有助于对该环节的重视 ,更有助于了解其在最后用力过程中产生制动所发挥的作用。“第二支撑制动现象”的出现 ,对上肢的“鞭打”动作 (投掷效果 )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掷标枪技术与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世界优秀标枪运动员的助跑、衔接、最后用力技术的分析,旨在提高我国标枪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利用率、各环节的肌肉顺序感和相应肌肉群力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影片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中外男子优秀标枪运动员掷标枪技术的分析,发现我国运动员“交叉步”腾空过高、过大现象与运动中左肩、左臂上翘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发现我国运动员最后用力顺序和最后用力程度存在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7.
最后用力是标枪技术中最重要的环节,其技术比较复杂,对身体素质要求也较高。最后用力技术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成绩。因此,研究标枪最后用力技术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优秀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的重要特征——“延缓”动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三维运动学分析的方法,对现阶段我国最优秀的两名运动员进行研究发现,"延缓"动作是掷标枪最后用力中比较重要的特征,同时也是衡量运动技术合理性的重要指标.从根本上解释了我国运动员右肘提前加速用力的原因,找出了最后用力环节中用力不合理的真正原因,加深了对掷标枪运动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方法,对6名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左腿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并与国外优秀标枪运动员相关运动学参数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我国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左腿前摆技术较差,助跑与最后用力衔接不够连贯,重心水平速度损失较多等,而在投掷步最后一步左腿支撑能力和标枪出手瞬间左腿蹬伸能力方面我国运动员却不劣于国外运动员。希望我国教练员从中得到启发,促进我国男子标枪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到我国部分高校高水平男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最后用力两阶段的相关运动学参数,并与世界优秀标枪运动员有关运动学参数进行对比,发现高校高水平男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第1,第2步和交叉步以及右腿最后用力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并对此进行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吸收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哲学、医学、养生和气功等文化精华,形成了一整套锻炼方法,具有保健、养生、增强体质和开发潜能的效果,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但初学者对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很难理解,文章针对这一问题从太极拳中的“力”与“劲”的关系、力学简析和强身作用几个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虚"与"实"是辩证法中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一对矛盾,虚与实作为矛盾的双方,贯穿于武术运动的各个环节,虚可变实,实可变虚,虚实相生。文章从虚与实的释义、虚实的文化、技术层来详尽阐释其在武术中的作用。武术正是有了虚实,才使这种"战斗语言"更神秘,"虚""实"让武术进入了一种变幻莫测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该文主要让人们了解太极拳是武术的一个重要拳种 ,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 ,以套路、推手也即搏击为其运动形式。论述了在习练太极拳时首先要了解它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 ,并要熟知 :“武”是太极拳的内涵、“舞”是太极拳的表现形式、没有技击含义的“舞”不是“武”、“武”和“舞”是互为基础 ,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等。正确认识太极拳中的“武”与“舞” ,尤其是“舞”在太极拳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从而 ,因“舞”而健身和有“武”而防身的双重价值得以实现 ,使太极拳运动得以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4.
论太极拳中的"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极拳运动是一项集哲理、健身、技击于一身的体育运动,它以弧形的运动轨迹来体现“万变不离其圆“的哲理,本文试论述了太极拳拳理、拳架练习、技击中“圆“的体现,使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太极拳的实质,以期为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朱绍良  杨国亮 《收藏》2012,(20):42-51
在康有为视"四王"为"糟粕"之时,"四僧"这个在中国美术史上极为重要的概念还尚未产生。没错,在清初以来的画史画论中,牢牢占据画坛主流的是"四王"。据考,"四王"是一个乾隆中后期出现的称谓,而"四僧"作为一个艺术概念的出现,是在民国时期。旧上海上流社会大收藏家们,对"四王"作品非常青睐,以至于王原祁精品画作价值,超越宋元作品,今日上海博物馆所藏"四王"作品,无不是那些旧上海风云人物珍爱之物;而"四僧"最大的辉煌是民国以后,日本收藏家大肆收购,掀起一股"四僧"绘画收藏热潮。  相似文献   

16.
谈《洛丽塔》中的洛丽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丽塔是当代世界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评论界往往将其泛化为典型地追求物质享受的美国少女典型。其实应当从美国现代社会观念和社会挽救机制着手,着重分析洛丽塔所处的生存困境对其个性及悲剧的影响;通过对父亲形象缺失、道德觉醒及自我选择等问题的探究,揭示其人生悲剧反抗和追求的实质,从而完成对洛丽塔人物形象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分析东方文化意义中的"道"与跆拳道之"道"的关系,诠释了跆拳道中所体现的"道"的涵义,并对其相关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跆拳道是以手脚技术为进攻武器的东方武艺。从伦理道德层面来看跆拳道,最突出的就是跆拳道的"道"中蕴涵着许多礼仪等伦理元素,这对于传播东方伦理道德思想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中”进行了文字学考释,得出“中”的基本涵义和引申义。在此基础上,对“中”的涵义在太极拳中的应用进行了逻辑分析。研究认为:真正体会到了“中”在太极拳中的应用涵义,也就掌握了太极拳的内涵和实质。  相似文献   

19.
付建民 《体育学刊》2006,13(6):75-77
依据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三大理念”,结合我国大学体育特性和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用科学发展观,将“绿色、科技、人文”与大学体育的“健康、知识、素质”结合起来,构建“多元整合教育模式”,并从它的必要性、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内涵和特性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运动训练实践中,要贯彻和执行好“弱者优先”原则,首先要正确判定动作模式的“关键环节”与“薄弱环节”。为此,以原地纵跳动作为实例,阐述了判定“关健环节”与“薄弱环节”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