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考虑如何教的同时,应该多考虑一下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法摆在先于选择教法的位置加以考虑,真正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相似文献   

2.
"边学边实验"研究课题是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构建式教学模式》的一个子课题,笔者在参与此课题的研究中受益匪浅。首先,"边学边实验"课题的研究从根本上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另外,配套器材"学具盒"的广泛使用为课题实验提供了物质保障,这一切都有力地提高了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情景学习与建构主义学习的批判:校本学习研究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发生在真实的情景之中"、"学习以个体的先前经验为前提"、"学习是一种合作交往的互动过程"是情景学习与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假设.然而,当这些学习假设被直接引用到教学实践中时,常常被乱解和误用.其原因就在于忽视了这些学习假设背后所隐含的具体文化适应性.本文对情景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假设"同学乃知识拥有者"、"学习者日常经验"和"学习的群体互动"进行了反思,明确指出学校与课堂学习的基本原则在于"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经验转化"和"教师角色的理性回归与重新确立".  相似文献   

4.
结合开放教育的特点,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场"理论为指导,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以"学"为中心的"学习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建构性学习。  相似文献   

5.
学生学习质量是衡量本科教学改革成败的重要指标,是化解本科教育质量危机的关键."学习质量取向"的美国本科教学改革,积累了秉持"关切质量"的学习理念:思维转换,教学质量转向学习质量;认知强化,深化学习质量认知水平;价值塑造,确立辩证融合的质量观.探索"自主综合"的学习模式:明析"能力优先"的学习目标,供给"统整融合"的学习内容,探索"胜任未来"的学习方式,实施"系统多元"的学习评价.建设"优质适切"的学习资源等先进经验:强化学习硬件建设力度,提升师生学习交往温度,增强学习质量文化浓度.  相似文献   

6.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如何处理学生语文实践与其它环节的关系呢?我国古代"学习"理论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学"和"习"是两种不同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又是具有时间关系的两个学习阶段."学"是主导,"习"是基础,"习""学"应结合,相辅相成.在语文学习中,"学"、"习"要互相渗透,"学"中有"习","习"中有"学",尤其要突出"习"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由教师以"教"为主到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根本性转变过程中带来了各种教学上的问题:优等生的数学学习往往不成问题,而中等生则由"不相上下"到"两极分化"最后"天上地下"。如何开发中等生是每位教师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结合教学实践从中等生的形成因素和开发中等生的对策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学习"这个词早已是耳熟能详的,大人小孩都经常说到、用到的词,但到了21世纪的今天,"学习"的意义、内容、方式和方法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学习"。  相似文献   

9.
"综合性学习"拒绝去语文化,这是针对"综合性学习"实施中出现的"非语文"与"泛语文"倾向提出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当前网络环境下学习者自主学习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能够促进学习者网络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文章主要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和学习实践两个环节加以阐述,并提出了"网络学习共同体"过程学习模型。最后,分别从作业反馈、过程表现、考试成绩和期末作品等四方面对"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组员与以个人为单位学习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对"深度学习"的评判不能着眼于其外在的表象,如学生是否积极提问,而应关注其本质,即学生是否对知识产生了深度的理解。教学中的知识可以划分为关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只需要达到"浅层学习"的程度即可,但"浅层学习"的知识是对关于"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进行"深度学习"的必要前提,因此"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不是对立的。要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不能片面地寄望于"情景体验"的方法,而是既要重视高质量讲授的必要性,也要承认训练对于思维提升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梳理了大学生学习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五个过多与过少"问题;在分析"学而不习、知而不识、文而不化"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重在"习"、知识重在"识"、文化重在"化"的学习理念;强调了教师教学的"四个更重要";提出了32字创新学习法,即:始于问题、乐于兴趣、勇于突破、善于转化、巧于综合、重于创新、精于挖潜、勤于实践。  相似文献   

13.
"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作为两种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知识的特点,学习对象,适时选择不同教学方式,任何一种学习方式,只要恰当运用,都会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经过无数教学实践证明,是小学数学教学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教师对学生适当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学习训练,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一种自由、开放、健康的学习氛围。肯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有效性,并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特点,为如何改进小学数学教学,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大体上从三方面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灌输式教育"为"自主性教育";变"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以适应当今社会提倡的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学习向何处去——绿色学习研究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信息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视野中提出了"学习向何处去?"这一严峻的时代课题.文章深入考察了以e-Learning为代表的各种学习新概念,认为这些源自西方文化教育土壤的学习概念反映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之新特点,但却没有包含对学习活动及其后果的价值判断.论文对学习的"绿色"本质和工业文明所导致的学习文化之严重异化、"污染"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了"绿色学习"(G-Learning)这一科学与人文内在统一的东方学习文化新概念.论文阐述了G-Learning的丰富内涵,论证了倡导"绿色学习"、开展"学习环保"之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并就如何借鉴40多年来世界"绿色环保"运动的成功经验,协调个体、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不同学习主体的眼前和长远学习需求与"学习利益",开展"21世纪学习文化创新工程"进行了初步的行动设计.  相似文献   

17.
邱良君 《职教论坛》2017,(21):65-69
我国方兴未艾的社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深刻内涵值得反思。被科层体制裹挟和劫持严重的当前教育中,"教育"与"学习"则被固化与异化,乃至呈现出整体社会"学习"被学校教育遮蔽的状态,为此,有必要试图厘清"教育"与"学习"之间自如转换、相互促进的天然关系;近年社区教育的出现和渐次展现活力,似乎为僵滞的"教育"思维打开了一扇清新的窗口;从这扇"清新"的窗口出发,可以进而从"学习"的本原上透视出人类学习分为"正向(积极)学习"、"负向(消极)学习"、"灰色学习"三种状态,进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滋生、繁荣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学习现象,乃是回归本原意义上的正向积极学习,大力培育扶持社区学习共同体,应是我国社区教育深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和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把"学生"看作动词.以"学"与"生"的和谐共存为基础,认为"学生"内在地包含了几项应有之义.第一,为什么学:造就绚丽多彩的"'人'生'";第二,怎样学:要"生"学,不能"死"学;第三,学什么:以知识为媒介,臻达"人生之道".对这些意义的认识,有助于人们更深刻理解"学生"一词所蕴涵的应有之意,这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培养、对于学习化社会的建构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方兴未艾的社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深刻内涵值得反思。被科层体制裹挟和劫持严重的当前教育中,"教育"与"学习"则被固化与异化,乃至呈现出整体社会"学习"被学校教育遮蔽的状态,为此,有必要试图厘清"教育"与"学习"之间自如转换、相互促进的天然关系;近年社区教育的出现和渐次展现活力,似乎为僵滞的"教育"思维打开了一扇清新的窗口;从这扇"清新"的窗口出发,可以进而从"学习"的本原上透视出人类学习分为"正向(积极)学习"、"负向(消极)学习"、"灰色学习"三种状态,进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滋生、繁荣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学习现象,乃是回归本原意义上的正向积极学习,大力培育扶持社区学习共同体,应是我国社区教育深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和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20.
李吉林儿童情境学习观深刻地诠释了"真实学习""情感学习""思维学习"和"审美学习"的交互机制,揭示了中华文化境脉中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