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郁达夫的文学观受到卢梭"返归自然"学说影响,但将"自然"推到了"生"的力量的层面,强调以"艺术的真实"来表现生活,主张在保证文学的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发挥其社会效应,把自然作为小说人物的精神栖止所,表现的是人化的自然。卢梭则将自然作为批判近代社会的参照物,强调以朴实风格来表现生活,主张小说创作的教育作用,其在创作中极力表现自然之美。郁达夫在吸收卢梭理论的同时,立足于贫苦多难的祖国,以艺术家的自觉,大胆地进行了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卢梭异化理论的逻辑前提是"自然状态",这个"自然状态"是人原初而又本真的生存状态。可是进入社会生活当中,人的本真生存状态就异化了,而异化的根源是人"自我完善化的能力",而且异化的具体历程经历了私有制、国家和专制制度三个阶段,这也是人类不平等的演进过程。那么不平等根源的消灭就是对人类的异化生存的扬弃,是向本真的"自然状态"的回归。但卢梭的回归不是复古,而是一种以超验的维度对现实的解构与建构,同时他也找到了超验维度与经验维度相结合的现实通道,那就是"社会契约"。  相似文献   

3.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的逻辑起点起始于对自然状态的论述。自由和公意这两个概念构成了社会契约的核心,并进而论证了自由和公意的目标乃是平等。从自然的自由到社会的自由,这看似失去权利的过程在卢梭这里却得到了最大的回报,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得到的是一种"平等"的自由。对于卢梭来说,使自由走向完美的则是平等的自由与道德的自由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自然状态理论是古典自然法学者的基本理论前提之一。卢梭的自然状态说不仅是其论述人类不平等的前提,也是其整个政治理论的基础。但是他的自然状态的性质是历史事实抑或是理论假设却引起了后来学者们的争论。一部分学者如斯特劳斯与其追随者通过比较同时代作家的文本和发掘作者的写作技艺,说明卢梭想描述的自然状态是历史事实,之所以表现曲假设的某些迹象只是迫于时代不得不采用的写作方法。但是另一些学者却通过分析卢梭的作品认为他所说的自然状态只是作者的一种假设。  相似文献   

5.
卢梭对自然之美的具体描写和论述,分散在《新爱洛伊丝》、《爱弥尔》、《忏悔录》和《漫步遐想录》等作品中。本文以对这些材料的梳理概括为基础,阐释了情感深度体验与自然美生成之间的关系,并在自然美两种历史形态的宏观背景中,对卢梭超越古代美和古典艺术的审美倾向进行了论述。深入了解卢梭的自然美思想,对于研究从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西方文学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一向被人称为“中国的卢梭”,相似的命运和遭遇、相近的精神个性和内在气质,吸引着郁达夫走近了卢梭。作为郁达夫最崇拜的外国作家,卢梭对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郁达夫的创作中主要体现为大胆的自我暴露、“返回自然的皮及诗情画意的自然描写。  相似文献   

7.
蔡智恒以通俗小说的套路来写现代的爱情,他的小说结构明晰,有纯情意味,也很有情趣,是写给那些正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看的。对爱情的精致化描摹,对理想的执著寻找,对生活细节的把捉,表明蔡智恒是一个有功力的作家。蔡智恒的不足在于写作视野比较狭窄,没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如何从"三流"向"一流"、"二流"转化,是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这也是众多通过网络走红的作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江敏 《文教资料》2011,(2):20-22
被浪漫主义尊称为"浪漫主义之父"、"人类之友"的卢梭以其"返归自然"的呐喊震惊世界,并深刻影响了他身后的历史,成为在政治、哲学、艺术、教育等领域中诸多流派的鼻祖,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9.
卢梭一生致力于写作,著述广泛,硕果累累,是个多产作家。在哲学、教育学、音乐理论与作曲、歌剧小说等方面都思想独到,均有建树。最为著名的史学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与《社会契约论》蜚声世界。卢梭的《忏悔录》是世界三大著名《忏悔录》之一。"忏悔录"是西方文学的一种体裁。与圣.奥古斯丁《忏悔录》享有同样经典声誉的卢梭《忏悔录》不仅揭示了人世间的人性丑恶与社会的冷酷无情,而且从学术研究角度讲,揭示出自然.自由.自主的创作原则是成就学术思想的源泉。精神产品生产与物质产品生产既有共性又具有特殊性。无论是物质生产,抑或精神生产,都需要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在所需提供的条件上又有不同需求,有其特殊性。自然.自由.自主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所需的特殊工作环境与原则要求。别具殊相。高品位作品其核心价值是思想创新。只有在自然.自由.自主的创作环境下,经过学者的潜心研究、不懈努力,才能创作出传世的精品杰作。卢梭的辉煌成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他呕心沥血千锤百炼创新出来的。他所追求的自然.自由.自主的创作环境与原则于今仍不失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12年5月26-27日,上海交通大学隆重召开"从卢梭到马克思——纪念卢梭诞辰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十几家单位的卢梭研究专家学者们本着"返本创新"的精神,围绕着卢梭的文本方法、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浪漫主义思想、启蒙思想、社会学思想以及卢梭与马克思的思想关系等七个分议题,从东西方的不同研究视域着眼于现实问题的思考,致力于卢梭思想的现代性创新。  相似文献   

11.
卢梭倡导的自然教育理论对人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代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从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教育的方法途径以及自然教育的实施等几个方面对自然教育理论进行概述,然后从卢梭所生活的时代、卢梭自身的教育经历和学习习惯、卢梭独特的气质以及卢梭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其自然教育理论的成因,最后探讨自然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国家从何而来?国家产生何以可能?在关于国家的种种起源中,"自然状态"学说是一种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理论,在16,17世纪风靡的"自然状态"假说潮流中,卢梭以其缜密的逻辑性,论证的严谨性给人们清楚地展示了从自然状态到国家产生的整个历程,从而形成了自然状态,社会契约,主权国家这三部曲。  相似文献   

13.
吴值敬 《考试周刊》2009,(4):209-210
让·雅克·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者以及现代发展心理学的先驱。他在其著作《爱弥尔》中详尽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提出了"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反对压抑与摧残儿童的天性,号召教育"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今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卢梭的法律—政治思想中,"立法者"这一主题突兀而又令人费解:一方面,它主要涉及政治立法实践,因而与卢梭的政治权利原理之间存在内在的紧张;另一方面,相比于现代自然法传统的思想家,它又构成了卢梭法律思想的重要特征。传统上,往往认为立法者的任务是将政治权利的原理适用于特定的民族或国家。但这一解释忽视了立法者问题的复杂性,没有看到在卢梭这里,除了政治权利的原理和立法者的实践技艺,还存在第三个内容:关于"社会"本身的科学,亦即"民情"的科学;其主要体现在卢梭对公意与公民宗教的论述中,在此基础上将阐述何为立法者的科学与技艺。  相似文献   

15.
卢梭教育思想对现代体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唐军 《教学与管理》2008,(5):101-102
18世纪初,法国掀起了一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启蒙运动。卢梭是这场启蒙运动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作为一名激进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十分重视教育,他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理论是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理论基石。要准确地把握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必须先了解自然教育理论。卢梭自然教育论的核心是强调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学生的特点,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学生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教育,干涉或限制学生自由发展。卢梭的自然教育有三个来源,即自然、周围的人们及外界的事物。  相似文献   

16.
《爱弥儿》又称《论教育》,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自然教育论者卢梭的代表著作。书中阐述了卢梭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体现了其自然教育思想。顺着作者的论述,在自然教育氛围中长大的爱弥儿应该是卢梭思想的结晶,但是  相似文献   

17.
李芳芳 《现代教育》2012,(11):124-124
《爱弥儿》又称《论教育》,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自然教育论者卢梭的代表著作。书中阐述了卢梭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体现了其自然教育思想。顺着作者的论述,在自然教育氛围中长大的爱弥儿应该是卢梭思想的结晶,但是《爱弥儿》一书中卢梭精心培养的爱弥儿最后却以堕落结局令人颇有些费解。通过研读卢梭的《爱弥儿》以及其它相关著作,可将其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8.
歌德曾经说过:伏尔泰标志着旧世界的结束,卢梭代表了新世界的诞生。这句话恰当地点出了他们两人在思想史上的伟大意义。但让人意外的是卢梭和伏尔泰在生前的分歧却是如此之大,数次争吵后,最终分道扬镳。1764年,伏尔泰为攻击卢梭,甚至在《公民的情感》一文中,把卢梭遗弃孩子的隐私公诸于世。[1]这触到卢梭的痛处,他愤然写了著名的《忏悔录》,并在《忏悔录》里附上了他以前写给伏尔泰的一封信,在信里他对伏尔泰说我恨您!  相似文献   

19.
作家韩少功的个人体验提供了一个"返魅"的范例,他的跨文体作品《山南水北》描述了真实世界中一个不可思议的自然生态圈。韩少功不再以"从人到自然"的思维向度审视世界,他投身于山水之间,去静心体察自然的神力,从而能够心存诚恳、恢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发现"上帝"的在场,找到人生的落脚点。文章认为,自然的"魅性"从来就未曾消失,真正消失的是人感受自然、与自然相处的能力。真正迷失的不是自然的神力,而是人类的本心,是现代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这一点的标志性事物是现代都市。生态批评应该抛弃掉"人类中心还是自然中心"无休止的争论,开启政治性的批评维度。  相似文献   

20.
“回归自然”是卢梭全部思想的核心,“自然”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寓意。《新爱洛伊丝》中卢梭的“自然”观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方式中的善待自然、人性情理中的善待自我、生存状态中的善待他人。这不仅是卢梭“自然”观的美学内涵,更是其美学思想的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