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屈原身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中和性,圆融性,柔韧性和世俗性,民间性。本文由此追溯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文化渊源: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伦理型文化,审美原则是以和为美;二是儒,释,道的精神世界对悲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不仅在于社会的黑暗,更主要的是受到封建礼教的迫害。剧本明写窦娥受恶势力的迫害而死于冤狱,暗写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明暗两条线索相交织,更突出了主人公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3.
《孔雀东南飞》和《娥并与桑洛》同是优美动人、反封建的爱情悲剧,但悲剧人物的性格却有明显不同。从形象塑造、艺术手法、文化特色3个方面对这两部长诗进行对比解读,它们的审美差异性是植根于不同的民族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关汉卿,元代伟大的戏曲家,元曲四大家之首。《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是他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剧作向我们讲述的是民间女子窦娥,被流氓诬陷官府错斩的冤案故事。女主人公窦娥面对强大的邪恶势力,勇于抗争、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给人极深刻强烈的印象。作品借窦娥形象的塑造,揭露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匠心独运的合理虚构,大胆改造历史人物,将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位被传统文化所操纵,在道德与智慧的激烈交锋中逐渐走向毁灭的悲剧英雄。诸葛亮的悲剧是他自身的悲剧,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不仅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而且也是世界著名悲剧之一。《窦娥冤》之所以被称为悲剧,自然与作品中塑造的悲剧人物"窦娥"密不可分。在历来的研究中,窦娥悲剧命运的探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还是经久不衰,究其根源则是作品中沉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通过对关汉卿笔下窦娥的悲剧命运的解析,追寻女性悲剧的根源,并以此来探索女性悲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屈原身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中和性、圆融性、柔韧性和世俗性、民间性。本文由此追溯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文化渊源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伦理型文化 ,审美原则是以和为美 ;二是儒、释、道的精神世界对悲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原始神话具有强烈的悲剧特征,展示催人奋进的悲壮之歌是神话时代的主旋律,表现激昂的悲剧情怀是原始神话的主色调。中国原始的悲剧神话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悲剧和人与社会的悲剧;悲剧神话大都体现出伦理道德特征,不屈不挠的意志、前仆后继的品质和奋发向上的文化精神。中国古代神话的这种悲剧精神是激励我们的先民走过漫长而艰辛的远古时代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通过考察古代文人"爱妾换马"的豪情风流行为及社会对妾在法律、制度上的人身定位和赋予妾的应用功能,得出:妾乃贱流,是性享用及生殖的工具;妾同妓女,是家庭的财富符号;妾通买卖,是社会的一般等价物等.揭示分析女性一族——妾在古代社会文化"潜规则"中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成功的女人,而我想说,一个悲剧女人的背后常常是因为有一个造成她悲剧的男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很多:刘兰芝、杜十娘、祥林嫂、窦娥……其悲剧均催人泪下,其悲剧原因干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她们背后都有一个造成她们悲剧的男人。笔者仅以焦仲卿为例,探究一下刘兰芝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从理论内涵、思想渊源和历史影响等方面,分析了智者大师的人性论思想,即:藏教的性恶论、通教的性善论、别教的性具善恶论、圆教的性无善恶论。从而对智者大师在哲学和哲学史上的双重贡献给与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历年来学者们对《欲望号街车》的解读多集中在社会变迁对人物的影响或女性主义的视角上,然而运用《欲望号街车》中诸如家庭暴力、同性恋、乱伦等敏感话题,田纳西.威廉斯却意图展现对于善与恶全新的界定。威廉斯提出人在特定时间的选择往往决定了其人生的轨迹,而这些选择却不单单取决于人物的主观意志,而是更多地受制于社会文化,甚至人物的教育背景种种因素,因而善与恶的界限本就是模糊的,没有人能独占正义或者邪恶。基于此观点,威廉斯的创作意图有了更深层的阐释,同时《欲望号街车》中人物个性及行为也得以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美德即知识-试析苏格拉底伦理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德即知识”是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伦理现之一。章介绍了苏格拉底伦理现中,“美德”的涵义和其中的具体品质,同时还分析了各种美德与知识的关系。“美德即知识”包含了三部分紧密相关的内容,即“无人有意为恶”、“无知即恶”和“知识的可教性”。而且,人们要具备美德就必须掌握两方面的知识。最后,章还介绍了该命题成为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主旋律的政治立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认识你自己”。  相似文献   

14.
在孔子看来,先天的人性很相近,他无善无恶,具有平等性。经由后天的“习”,结果却相去甚远。“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有理论意义及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大英百科全书》关于恶的释义为出发点,从两个角度来阐释恶与善的辩证法:一是从伦理学上关于恶的定义;二是从西方哲学和神学关于恶的讨论,以此证明善恶是彼此依存,甚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那种将善恶单一化、绝对化和极端化的看法,无疑是不利于我们对恶的深入认识和理解的。  相似文献   

16.
霍布斯的人性观是其政治哲学的基础,但是目前学界对霍布斯的善恶观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最普遍的观点是认为霍布斯的人性观是"恶"的,但对霍布斯人性观进行重新审视后发现,其实霍布斯的人性观并不是"恶",而是"非善非恶",这种人性善恶观也正是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河豚是富于舌尖诱惑性的鱼类。千百年来,人们对它都有一种异样的感受,既欲尝其鲜美,又惧惮其剧毒。本文通过这一特定文学意象的剖析,揭示人性当中欲望的生成与代价,探讨其特具的思想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尼采站在权力意志的立场上认为 ,欧洲文明在走向衰落 ,人类在逐渐退化 ,其根源是基督教文明。他批评以基督教为代表的传统道德在本质上是反自然、反生命和非理性的 ,只有以权力意志为基础的善恶观代替已有的道德观才能使生命进化 ,人类繁荣。尼采在伦理学上的贡献是他试图在宗教禁欲主义和近代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之上寻找第三条道路。虽然这一努力并不成功 ,但他给人类提出了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小说的主人公五岁的小女孩司考特·芬奇在故事的开始,认为世上没有邪恶,深信人性本善,所以做任何事她都以善为本。当她经历各种困惑,面对邪恶,在父亲的正确指引和好人的帮助下,懂得了世界上既存在善也存在恶。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早期的善恶观是感性具体的,他们对于美与丑,苦与乐,勇与怯,智与愚,诚与欺,正义与非义等等的爱恨褒贬,既明确又复杂,处处显示出理性的智慧,体现了人类理性的自由追求,对此的简要回顾,可以有力证明善恶的理性原则只能存在于感性生活的实践之中,而不是什么纯粹的或绝对的抽象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