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校本教研即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是:建"构"立"制"——构建校本教研的保障机制;加强学习——为有效开展教研加油、充电;教学诊断——寻求校本教研的着眼点;专题研讨——寻求校本教研的突破点;自我反思——寻求校本教研的转折点;课题研究——寻求校本教研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2.
“小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研究活动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水平,形成浓郁的学习研究文化氛围。小课题研究的操作模式为:聚焦质疑,确定问题;设计方案,学习研究;反思总结,解决问题。教师将研究与自己的日常教学紧密联系,不断进行实践与反思。但小课题研究因教师水平不一,研究活动的效能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应深刻认识到教育教学质量与教育科研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并且,一所学校的发展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我校通过“交往、发展教育实验”,一方面有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此过程中也促进了教师的发展。这一过程是通过校本培训来实现的。一、校本教研模式我校校本教研已形成了“确立课题———全员参与———合作探究“为基本过程,“教研———反思”贯穿其中的循环上升的校本教研模式,每一位教师通过完成自己的课题,不断地学习、反思,取得进步,又进入下一课题的研究。(一)课题驱动从1996年开始,我校就确…  相似文献   

4.
通过参加新课程培训,参与课改实践、反思和探究教学活动,我觉得抓住“小课题”研究是一条推进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校本教研活动分两个途径进行,一是与课题整合,以校本教研专题活动形式实现课题研究,即以课题为龙头,以小专题活动为抓手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二是对不属于课题研究内容的、零散性或一次性的校本教研活动要加强其专题性和问题性。校本教研活动过程就是小专题研究活动过程,两者合  相似文献   

6.
我们以课程改革和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为依据,注重校本研修与科研的结合,把教学中的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组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主动性,强调把研修威果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校本研修的针对性。我们把反思课堂教学存在问题,作为校本研修的起点,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校本研修的目的,并以此来检验校本研修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我校始终坚持"研、教、训"一体化校本教研模式,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重视自主学习,坚持自我反思,追求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要求教师在校本教研中以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为轴心,以学科研究活动为操作平台,实现教师的合作性智慧发展与共享。学校全面铺开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带动校本教研深入化,也以这个平台促成课题组教师合作研究。在教师个人小课题管理中寻求变  相似文献   

8.
在众多的教育培训途径中,校本培训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条途径。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少学校都困难重重,真正高质量、能实现预期目标的培训并不多。反思当前校本培训实况,进行有效的校本培训系统建设,巳成为当前校本培训研究与实践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进行教学研究,更应关注课程,开展课程研究。近年来,我校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反思型教师校本培训课题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立教师教学品牌、创学校办学名牌”为目标,强化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坚持“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立足校本”的原则,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反思型教师校本培训的保障机制1.思想保障。思想是行动的灵魂。只有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到位了,才能产生内驱力,形成“我要积极主动参与教研活动”的思想基础。为了提高广大教师对…  相似文献   

10.
有效的校本培训系统如何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众多的教育培训途径中,校本培训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条途径。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少学校都困难重重,真正高质量、能实现预期目标的培训并不多。反思当前校本培训实况,进行有效的校本培训系统建设,已成为当前校本培训研究与实践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影响校本培训效度的因素1. 校长逼着教师培训——培训动力不足教师自我培训意识的缺乏是校本培训面临的最大困难。学校煞费苦心制定了各种学习制度,组织了各项学习活动,而教师却并不积极参与,甚至怨声不断。没办法,只好与考核挂钩,逼着老师学,但又往往会发现,上交论文有不少是抄的,检查的学习摘记…  相似文献   

11.
“七课一反思”(备课、说课、点课、上课、听课、评课、改课以及反思)校本教研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要目标的校本教学研究。在“校本教研活动月”中,教师和专家通过挖掘传统教学精华,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尝试理论认为,学习动力的激发指教学措施使学生的学习动力由潜在状态转变为激活状态,成为有效动力。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让学生更具有学习动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12.
<正>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优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随着改革的推进,英语课堂要求不断改革。作为英语教师,打造有效甚至高效的英语课堂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如何打造英语"有效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这就需要广大英语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探索。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我就如何打造有效的英语课堂与同  相似文献   

13.
正研究型教师是近年来我国课程改革所极力倡导的教师培养方向。那么,如何帮助教师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呢?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就是帮助其构建强烈的科研意识和解决教育问题的科研能力。校本培训是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以微课题研究所展开的培训活动对教师发展更具有指引性。所谓微课题就是教师依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研究方法,通过自我观察、内省、反思,对教育教学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探究,其研究结果直接服务  相似文献   

14.
<正>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目标,也是广大一线教师的共同追求。那么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就语文教学而言,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是十分重要的。一、精心备课,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起引导、组织作用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主动学习意识,改变过去的老教法,真真正正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这就需  相似文献   

15.
校本研修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已成为解决新课改下反思教育教学的不可忽视的平台。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教师在校本研修中主动参与、得到关注并提升自己的影响,而教育支持则是质性评价与教师校本研修的前提,终身学习是质性评价与教师校本研修的本源。笔者认为,为了提高教师校本研修的有效性,校本研修学校和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解决的基本模式,提升课堂教学培训的实效,还可以采用观察诊断技术等有效策略并积极开展教育哲学思辨。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5,(A2):18-19
本文通过小课题研究实践,重点对照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进行反思,回顾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并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对教师参与小课题研究的认识,真正实现"让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对小课题研究的领导重视和支持做了概括,"跟我来!跟我上"、"我和你一起去,我和你一起做"就是最好的重视和最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已成为教师培训的常态,要保持校本研修的"有效性",才能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开展有效校本研修,必须落实以校长为主导、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为主阵地;必须通过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团队的同伴互助和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必须遵循针对性、自主性、灵活性的基本原则;必须具有校本学习、校本教研、校本科研三个维度的物质支撑。  相似文献   

18.
目前许多的校本培训仍以听专家讲座、集体学习课改理论书籍的接受式培训为主,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我们发现教师们参与校本教研、撰写教育叙事报告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研训过程,既是一种参与指导式研训,又是一种以研究、交流、行动为主体的行动研究式学习.这种方式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学习从需要开始,反思从课堂开始,超越从探究中开始",是一种切合教师教学生活实际的校本研训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有效的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一种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也是一种坦诚、包容、赏识的学习文化,它应建立在教师的客观需求、真心参与、真挚交流、虚心借鉴的基础之上。校本教研实践使我认识到,找准真问题是有效校本教研的起点,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是有效教研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以校为本的教研是中小学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措施。但在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却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为此,我校借助省级立项课题《以学为主的学程导学模式实践研究》在校本教研实践中积极探索走行动研究之路,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主题化学习培训、系列化课例研讨和草根化课题研究"的校本教研模式,大幅提升了校本教研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