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实测法,测定分析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以及主要树种的微量元素的吸收和释放。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上部植物生长的主要生长层中,元素的有效态含量都较其下部层次高;阔叶红松林中蒙古栎、水曲柳、紫椴、糠椴、色木槭等5种优势树的生物量基本代表了阔叶红松林的生物量;不同树种对不同元素的累积差别较大,不同树种的生物富集量与吸收量两者呈显著正相关;阔叶红松林五种优势树种对元素的归还比例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森林抚育是培育森林的一项重要手段,能够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和生长量,维护生态平衡,为实现森林永续利用提供了资源保证。就加强中幼龄林抚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抚育的措施和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针对小兴安岭伊春林区的过伐林,通过均匀机械布点的方式调查林内光照条件分布状况,利用冠层仪观测手段定量计算观测点的郁闭度作为光照条件的分析指标;同时通过植被分层频度调查研究过伐林下植被的演替趋势.结果显示,过伐林中虽然红松种群在更新层和演替层都有较好的分布频度,具有进展演替恢复阔叶红松林的潜力,但是由于过伐林的整体郁闭度偏大,近半数区域的郁闭度都在0.8以上,对演替层红松幼树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需要采取合理的透光抚育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4.
阔叶红松林卫生伐对红松结实及种子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丰林保护区1975—1990年对阔叶红松林进行的卫生伐后红松结实调查,定性定量分析出卫生伐后红松平均单株结实量比对照区提高17~40个球果/株,平均单株种子产量比对照区提高了0.598~1.848kg/株;阳坡种子产量提高的幅度大于阴坡。阳坡中下腹种子产量提高的幅度大于上腹,阴坡上腹种子产量提高的幅度大于中、下腹,种子品质活力无显著变化。本文目的是为促进红松林的结实改建红松母树林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查研究红松开花和结实的规律,提出影响结实连续性的因素主要是结实枝营养状况,红松林林分不结实主要受气候因子影响;红松结实量与红松分杈、树木的冠幅大小、径级和立地条件相关;红松种子资源具有再生性、有限性和脆弱性,提出有效地保护红松林生态系统是红松种子资源可持续经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长期的开发利用已使小兴安岭林区阔叶红松林这一地带性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全林区大多数地方已经看不到阔叶红松林的影子,恢复阔叶红松林小兴安岭林区是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林权制度改革为解决林区深层次矛盾找到了途径,也为阔叶红松林生态恢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努力营造"红松文化"氛围,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保护红松、拯救红松;开展阔叶红松林经营技术研究,确定合理的恢复途径;营造阔叶红松林生态恢复示范林;开展技术培训等措施,加速小兴安岭林区阔叶红松林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恩施州森林资源状况的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9年二类调查数据为依据,根据恩施州1999年至2007年间的造林和林木生长等情况,得到2007年底的资源现状数据,从而为制定本地林业发展规划,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规范森林科学经营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对平泉大窝铺小鹰窝沟等处更新良好的天然油松林进行调研后认为 :阳坡油松林在 4 0 a左右达到更新成熟。在此期间对林地进行刈草和块状整地 ,造成裸露、疏松和凹凸不平的微地形 ,并在种子半年实行渐伐、择伐或强度间伐 ,保留郁闭度在 0 .3~ 0 .6 ,可获得满意的更新效果 ,此结论将对承德市 6万余公顷人工油松林的更新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对辽河源森林公园257小班的林分因子进行调查后认为,该小班为天然油松复层异龄林,林木年龄范围在1a~125a,属于异龄林中的全龄林;林分平均年龄73a,已经达到过熟林;林相可以明显分成上下两层。已经达到了复层林标准;直径结构属于双峰山状分布,大径级的林木的蓄积占到全林蓄积的70%以上;幼苗幼树数量较多,每公顷达到3660株,分布比较均匀,更新频度达到84%,可以实现自然更新,但由于林分年龄偏大和立地条件较差,林分生长量较低;提出了对该林分的保护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伊春林区阔叶红松林生态保护经营现状的调查,分析了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加强红松林生态保护与恢复的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11.
伐桩腐殖化中胡敏酸和富里酸的周转是人工林土壤碳吸存和地力维持等关键生态过程的重要途径,尚缺乏必要关注。根据地方采伐档案,以1999-2013年四川盆地马尾松人工林采伐剩余的伐桩为研究对象,用年龄序列分解实验研究伐桩系统中木桩(SW)、根桩(SR)、树皮(B)和不同径级的根系(R1:0 mm<径级≤10 mm, R2:10 mm<径级≤25 mm, R3:25 mm<径级≤100 mm,R4:径级>100 mm)的胡敏酸与富里酸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经过15年的腐解,伐桩的胡敏酸含量增加,但储量减少;富里酸含量和储量都减少;胡敏酸/富里酸增大。伐桩系统的胡敏酸和富里酸储量分别介于1 688.35~4 434.99 kg/hm2和822.86~6 159.29 kg/hm2之间。相对于其他组分,根桩的胡敏酸和富里酸储量大于木桩和树皮,大径级根系的胡敏酸和富里酸储量大于小径级根系。可见,马尾松人工林伐桩系统具有较高的胡敏酸和富里酸储量,随腐解进行,其腐殖化程度逐渐增加。这些结果对于理解粗木质残体分解及人工林碳吸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树由于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用途广泛等特点,深受群众喜爱。特别是我国实施“天保”工程以后,营造短轮伐期的杨树人工林更受到普遍关注。为提高杨树的栽培水平和利用效率,本文就黑龙江省主要杨树造林品种和特性、杨树栽培存在问题、杨树栽培技术措施等进行了探讨,为我省的杨树栽培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开展造林密度、土壤施肥、林农间作等试验,进行平原杨树纤维用材林优化培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密度控制、土壤施肥、林农间作等措施不仅能提高林木生长量,改善林地土壤及树体营养状况,还能增加额外效益,是提高造纸用材林木材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红松、兴安落叶松、红皮云杉、水曲柳、紫椴的种子为试验材料,探讨了静电处理对苗木生长的影响,并筛选出静电处理林木种子的适宜参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5年生落叶松不同立地条件暨重茬造林与新造林地块设置样地进行生长量的对比分析,对不同的条件有了一个明确的了解,取得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为今后落叶松更新造林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林口林区是由原始阔叶红松林受人为或自然灾害(火灾)强烈干扰破坏后演替而形成次生林区,林相残破,多为柞矮林。根据“栽针留阔、栽针引阔和栽针选阔”动态经营体系理论及生态位的原则,采取模拟自然、植生组造林等方法,对现有次生林进行不同模式的改培措施,使之成为稳定高产的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7.
根据75年前形成的不同天然次生林群落类型下更新调查,定性定量分析出目的树种天然更新是以立地条件主要因子而转移,天然次生林群落类型是立地条件综合反映,镶嵌在原始林内的天然次生林群落下目的树种红松、云杉、冷杉及伴生树种色木、椴树天然更新呈明显优势,是天然次生群落向顶极群落演替的关键指标。本文目的是为恢复森林生态系统,适地适树进行人工造林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揭盖整地方式的探讨,解决苗木成活期和杂草生长竞争的问题,提高更新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相似文献   

19.
对不同环境条件刺五加经济林营建技术研究,营建刺五加经济林,裸地与翠峦、密山疏林地保存率均分别为96.4%、95.2%和96.1%,以穴植3株,株行距0.5m×2m的裸地造林栽培模式为最佳。当林冠郁闭度大于0.6时,刺五加不能正常生长,仅能存活,不适宜栽培刺五加。在不同坡向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差异不明显,以南坡和东南坡较好,在下部坡位较好,中上部略差,这与刺五加的生物学特性相符。  相似文献   

20.
对不同整地抚育技术对杉木幼林生长、造林成本和水土流失的影响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保存率表现为大坪整地>小穴整地>大穴整地;施肥<不施肥。树高、地径生长和郁闭度以及造林成本均表现为大坪整地>大穴整地>小穴整地,施肥>不施肥。水土流失表现为大坪整地>大穴整地>小穴整地。运用灰色局势决策理论对不同整地抚育技术进行多目标决策后认为:在土壤理化性质稍差立地条件不好的林地造林,大坪整地优于大穴整地,大穴整地优于小穴整地,施肥优于不施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