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批判教育学从产生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它的基本认识是"教育应该是政治的",基本立场是站到弱势群体的一边,基本方法是阶级分析的方法.批判教育学把实践理解为在民主授权的合法性前提下规范的政治活动.以上特征使它与其他相关学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批判教育学的产生是必然的,存在是合理的,但发展的道路却不可能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当前我国教育学研究在科学观和科学性、研究方法以及对教育学研究现状的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文章批判了教育学研究中的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科学观,认为教育学研究不能割裂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教育学的研究以及对教育学研究的批判都应该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与改进路向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社会转型以及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发展都要求教育学研究者重新审视教育学自身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做纯粹的概念研究;漠视实践问题,缺乏实践意识;用外来的理论去诠释中国实践;用既定的理论程式去说明、“规范”实践。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既有教育学理论发展历史的原因,也有教育学研究者成长经历及社会分工等方面的原因。教育学研究要走出困境,需要聚焦教育实践,即关注实践、参与实践、批判实践、改进实践。  相似文献   

4.
当前教育学研究面临的困境要求教育学研究者从根本上反思教育学研究的现状、发展水平与生存方式.研究表明,教育理论思维的缺失是制约教育学研究进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学研究的实质性进展必须诉诸于教育理论思维.因此,检视教育学研究发展史,反思教育学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而变革教育学研究的路径已成为当前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三、“教学论结构格子”概念及其特征以批判理论为基础,在德国教育科学发展史上,曾以不同的角度、视角和研究侧重点而形成了5大类批判教育学,具体分为:先验论—批判教育学(die tranzendental-kritische Pada gogik)、批判—交往教育学(die kritisch-kommunikativePadagogik);批判—解放教育学(die kritisch-emanzipatorische Padagogik);批判—唯物教育学(die Kritische-materialtische Padagogik);批判—合理教育学(die Kritsch-rationalistischeP(?)dagogik)这5类批判教育学分支,分别从批判理论的交往、解放、合理及知识兴趣等批批思想以及思维方式与结构主义方法论进行探索.闵斯特学派课程理论,很大程度上融合了这些批判教育学思想与理论.闵斯特学派从研究教学论或学科教学论中得到启迪,并以批判理论为基础,将“教学论结构格子”(didaktische Strukturgitter)的方法论和决策策略推广到课程开发与课程研制的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6.
批判教育学是当代西方重要的教育思潮.国内对此已有不少的介绍,但是对于批判教育学的道德教育思想却根本没有谈及.批判教育学的道德教育话语具有特殊性.他们批评现行学校道德教育是一种培养服从与维系社会现状的道德教育.据此,批判教育学者强调培养学生的转化美德观,这是通过学校隐蔽课程批判来实现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应该关注道德教育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教育学在学科发展中遭遇了一些困境,特别表现在追求科学化的同时,忽视了教育的人文精神与关怀旨趣。要走出困境,教育学就要发生语言转向。发生语言转向的教育学逐渐摆脱实证科学的窠臼,走向生命关怀,关注个体的存在与沟通理解。语言转向的教育学意味着话语风格的转变,从实证范式转向诗化境界;意味着教育学语言境域的转变,从科学世界转向生活世界;意味着教育学语言体系的转变,从实体关注转向精神关注。  相似文献   

8.
批判理论与批判教育学探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是当代西方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社会思潮之一.“批判教育学”(Critical Pedagogy)是在“批判理论”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被认为是“教育领域中最具活力且雄心勃勃的竞争者”①.本文首先探讨“批判理论”与“批判教育学”之间的渊源关系,进而探讨“批判教育学”的流变及其研究的不同层面,最后对“批判教育学”的未来发展作出展望.一、“批判教育学”的渊源:“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是由“法兰克福学派”(theFrankfort School)所创立的.该学派产生于三十年代的德国,因为源于美茵河畔法兰克福市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而得名.该学  相似文献   

9.
理性批判是教育理论发展的基本动力。话语是理性批判得以展开的场域,而话语真实是开展理性批判的必要前提。审视当前的教育之“说”,依然存在话语失真的现象,表现为教育学话语的范式化、教育学话语的意识形态化和为批判而批判。回归教育学话语的真实,就是要坚持话语的问题导向、坚持对话与交流的话语秩序、坚持话语的理智诚实和真理标准。  相似文献   

10.
批判教育学以法兰克福学派特别是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为哲学基础,通过对传统的精神科学教育学——释义学研究方法和经验教育学——实证研究方法的批判,形成了以“批判”为特征的教育研究方法论。该方法强调通过相关分析、意识形态分析、历史分析和语言分析,对一切教育现象进行“批判”性的研究。批判教育学方法论拓展了教育研究的视野,突破了教育研究方法“一元论”的局限,但也存在绝对否定和空想主义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From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the work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thinkers can be considered the last grand modern attempt to offer transcendence, meaning, and religiosity rather than "emancipation" and "truth." In the very first stage of their work, Adorno and Horkheimer interlaced the goals of Critical Theory with the Marxian revolutionary proj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thought led them to criticize orthodox Marxism and ended in a complete break with that tradition, as they developed a quest for a unique kind religiosity connected with the Gnostic tradition and emanating, to a certain extent, from Judaism. This religiosity offers a reformulated Negative Theolog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what I call "Diasporic philosophy." In his later work, Horkheimer explicitly presented Critical Theory as a new Jewish theology. Rearticulating Critical Theory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day, both for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historical moment and for going beyond the oppressive dimensions of Critical Pedagogy. This article does not satisfy itself by offering a new reconstruction of Critical Theory; its goal is to offer a blueprint for a Diasporic counter-education that transcends Critical Pedagogy and goes beyond the emancipatory dimensions of Judaism itself.  相似文献   

12.
We review our involvement in social justice movements and projects over the past half-century that led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importance of democracy. We contrast our understanding based on our extensive involvement in schools, our record of accomplishments from national and state legislation. e.g., “New Careers” projects, task forces in Australian state schools, to successful inclusion of the excluded into higher education, e.g.,. Upward Bound and HEP with Critical Pedagogy which at least from its most prominent advocates is mostly talk, little action. We contrast our testable democratic theory with clearly articulated principles with Critical Pedagogy efforts to impose “truth.”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Is there a need for a new field within Peace Education that looks at the complex dynamics of transitional societies in the post-truth era? What formal and informal pedagogical strategies might be best suited for transforming ‘emotional anti-peace mindsets’? Drawing on practical examples from the complex political contingencies in Colombia, this article positions the concept of Peace Process Pedagogy within discussions in Critical Peace Education and Critical Contemplative Pedagogy. It encourages critical pedagogues to develop strategies to dismantle misinformation about peace policies, to engage in open conversations about emotions, and to work with embodied action.  相似文献   

14.
罗骞 《教学与研究》2005,7(7):16-22
文章认为当今的"现代性哲学话语"对现代性的批判主要是一种观念的意识形态批判,试图将启蒙精神和启蒙原则作为最内在的因素来探讨现代性的困境.而马克思以"资本"范畴将现代概念化,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揭示了现代性存在论上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建制,并由此批判资产阶级的现代性意识形态.然而,"现代哲学话语"没有充分理解马克思资本范畴的这种存在论意义,而是有意无意地将其指认为一种经济主义的还原论,错误地将马克思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的理论进行坚持或批判.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奠基性意义在这种错误的指认中无意地流失了.文章呈现了马克思在"资本"范畴之下展开的现代性批判同当今流行的"现代性话语"之间的基本差异,以突出马克思思想在现代性批判中的枢纽地位.  相似文献   

15.
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有自身特定的批判对象。从批判指向的目标看,科学的批判性表现在四个维度:对生活世界中经验常识的批判,对非科学领域思想观念的批判,对科学自身的批判,对科学技术及其影响的批判。即通过对生活世界中经验常识的批判而获得科学的认识;越出科学领域,对非科学领域的宗教、迷信以及伪科学等方面进行批判而解放人的精神世界;对业已存在的科学概念进行批判从而促进科学的进步或革命;对科学导引下的技术所产生的多重影响进行批判,为科学的发展护航,并为科学的合理性存在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16.
媒体认知力是近年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在正确揭示该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视域内审视,从发生学角度理清该概念的支援背景。当前西方媒体理论的实质乃是一种基于文化救赎论的民主激进主义,其困境在于从强调媒体认知力走向知识分子救赎论和乌托邦式的媒体教育学。  相似文献   

17.
古代文学评点的承传,在评点体例上,有传中夹评之体和选评批点之体的承传;在评点方式上,有言简意赅的精评方式和浅易周遍的细评方式的承传;古代文学评点的承传,从内在生成着文学评点的骨架,影响着文学评点的流程。  相似文献   

18.
相对于理性的讨论,教育批评是一种效率不高的交流教育问题的方式,极容易导致被批评者受到伤害,也不能带来问题的解决。最常见的教育批评要么前提假设存在问题,要么对问题原因的指向模糊。但是教育批评现象又必然会存在,回避其存在,或者希望把教育批评变成理性的、没有缺点的教育讨论的想法都是不可行的,所以作为必然会存在一种概念的批评,批评者、身处教育中的被批评者都存在一些问题。既然这样,就不能把教育作为一种理想的世界,而且要区别教育公共问题与专业问题,以减少教育批评的弊端。  相似文献   

19.
陆时雍在诗歌批评中大量运用“韵”、“趣”、“味”等审美范畴,对诗人诗作予以了细致的赏会与论评。在此基础上,他又对“韵”、“趣”、“味”三个审美范畴作出了理论阐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或对其作为诗歌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其审美特征展开探讨;或对其创造生成进行考察。陆时雍诗歌批评对“韵”、“趣”、“味”的运用与阐说,将我国古代的以“韵”评诗、以“趣”评诗和以“味”评诗的批评实践都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20.
《暗示》的批评文章,首先涉及的问题是“文体”。在并不深奥的层面上,它最受注意,也最引起争议。具体说到《暗示》究竟“是什么”,不同文章有不同理解,有时同一文章也经常出现判断上的犹豫。在“文体”上,《暗示》的评论提出的另一问题,是它的出现能否看作“传统”小说艺术形式疲惫、衰落的一个征兆?答案似乎是,《暗示》于小说整体变革之间的征兆式关系是否能够成立,现在还不得而知。如果说《暗示》是一种“新的”文体,那么,对批评者来说,就需要寻找文本中的“新的”元素,观察各种元素如何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在一些批评文章中被提到的几组关系有:“叙事”(具象描述)与说理,“真实”与“虚构”,片断与整体等。《暗示》的出版似乎意味着一个“事件”,原因是出于《暗示》本身的力量,部分则由批评的合力所促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