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太阳公公为什么起得这样早?”“太阳公公要睡觉吗?”“地球每天在转动,人怎么不会摔下去?”……幼儿在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时,会经常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不仅是孩子对父母的亲昵和信任,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孩子希望探求人生和世界的奥秘、希望得到父母的指导和帮助的愿望。对于孩子喋喋不休的提问,家长的态度是不同的。有的家长总是一门心思干自己的事,听到孩子的提问就干脆回绝:“你话不要多。”“去去去,烦死了。”或者打发他去问别人,说:“我没有时间和你罗嗦。”有的家长因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就厌烦地说:“你问这么多干什么?”也有些家长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只是敷衍了  相似文献   

2.
提问是幼儿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幼儿主动学习的体现。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鼓励幼儿提问是十分重要的。做为教师和家长要对幼儿不爱提问的情况找出原因,然后为他们创设情境,让孩子多说、多动口、多思考,使其勤于提问,敢于提问。  相似文献   

3.
小学是基础教育时期,在打好孩子基本功的同时,培养他们3个核心习惯是关键。这三个大核心习惯是:阅读习惯、问题意识和合理安排时间,其中阅读习惯甚为重要。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阅读习惯跟随并影响人的一生。阅读不仅仅指教材,更多地是指课外读物,如童话、寓言、科普书籍等。以一名低年级学生为例,如果他能坚持阅读30分钟,而不去吃东西或喝水,就鼓励孩子每天这样阅读下去,以后肯定受益非浅。如果孩子不喜欢看书怎么办?专家认为,这需要家长们的耐心。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家长可以先把故事中的部分情节念给孩子听,然后让孩子自己去读,并鼓励孩子把读后的感受说出来无论孩子最后说的如何,都对他表扬和肯定。长此以往,阅读终将变成孩子的日常习惯。此外,问题意识和合理安排时间也非常重要。孩子爱问“为什么”是好事,说明孩子在思考,在主动地动脑筋。对爱提问的孩子家长应鼓励并积极帮其解答疑问。如果孩子不爱提问,家长就要多问孩子,由此,慢慢地转为孩子自己主动开口提问。小学阶段培养三个习惯@辛言  相似文献   

4.
一位美籍华人到我国讲学时感到很纳闷:怎么学生都没有“问题”向老师“发难”呢?探问其中的缘故,学生回答说:教授,您讲得太好了,我们都非常同意您的见解!这位教授颇有感触地说:“在中国做教师太容易了!要是在美国,教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不断会有刁钻的甚至老师一时也不能回答的‘问题’提出来,让老师防不胜防,感到非常紧张!”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美教育观念差异的一个侧面。我们的教育强调对“权威”的认同,忽视对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不鼓励个体有独特的见解。在这方面我认为应借鉴别人的某些做法,切实注重对孩子“问题意识”的培养。如何去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呢?父母应做到以下“四要”:  相似文献   

5.
水煮沸了,水汽顶掉壶盖;太阳光下,奶奶的老花镜点燃了小纸片;冬天,玻璃窗上结出了美丽的冰花……家庭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家长应善于利用时机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使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打下基础。那么,如何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呢? 一、珍视幼儿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多提问题。孩子来到人间,对一切都感到好奇:蹒跚学步的孩子会盯着自己的影子,总想踩住它;有的孩子拆开闹钟,想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有的孩子聚精会神地看蚂蚁们扛着一只死苍蝇……好奇心是探究问题的前提,它能使孩子对成人习以为常的事物,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提问不予理会,甚至呵斥孩子:“没完没了地问,烦死了。”须知,这是在把科学的萌芽扼杀在摇篮之中。因为,如果孩子的好奇心多次得不到满足,甚至被压制、否定,则好奇心就会消失。而一个没有好奇心的孩子,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有所作为的人。二、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思考和回答问题。这比由家长去直截了当地给孩子解答问题重要得多。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孩子拿着小瓶对妈妈哭嚷:“谁把我的蚂蚱弄死了?”妈妈惋惜地说:“是吗?”她拿过瓶子,  相似文献   

6.
融立 《家长》2015,(1):27-28
只要你是一位谦虚好学、头脑灵活、童心未泯、愿意用"心"与孩子沟通的好爸爸、好妈妈,自然能成为百问不倒的父母。每个家长可能都遇到过总问或问个不停的孩子,成长中的孩子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常常揪住每一个他能想到的问题问个不停。孩子的提问是张口就来的,但提供适合他的答案就没那么容易了。生活中很多家长都被孩子的提问给"难"倒了,而家长对孩子的提问表现出的反应则各不相同。反应一:回避。"妈妈,为什么你的屁股出血了?"  相似文献   

7.
“你们的孩子今天中午不睡觉。”“今天画画你们的孩子画得一塌糊涂。”“他今天又打小朋友了。”类似这样教师在幼儿家长接孩子时,向家长告状,诉说幼儿一夭犯下的错误的现象,经常可以看到。我认为教师的这种做法有不妥之处。首先,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都较差,犯错误是难免的。老师应帮助幼儿分析问题,改正错误,而不宜简单地以“告状”的方式来解决,从而把问题推给家长。其次,老师向家长“告状”,往往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有的孩子家长性格粗鲁、脾气暴供,听到“告状”后就对孩子进行体罚。这些孩子一旦犯错误后…  相似文献   

8.
留心观察,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诸如“你不听话,报告老师去”,“你们老师说的,你敢不做”等等乱借“师威”压服孩子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这种把老师当成无形电视、无形录音机来“遥控”孩子的做法,对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孩子的成长都是有害的。首先,影响师生情谊。师生关系是幼儿园各种关联因素中最根本的一种关系。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幼儿才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家长乱借“师威”。企图让幼儿顺服自  相似文献   

9.
正幼儿缺乏独立性,一切都依赖父母,如在幼儿园布置的一些动手动脑的小作业都是由家长来完成。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这么做就是爱孩子;还有的父母对孩子做事不放心,怕孩子做不好,所以什么事都代孩子做,不放手也不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会养成了一种懒惰的习惯,形成一定的依赖性,独立性较差。所以,培养幼儿要从小抓起。一、活动是培养幼儿独立意识的源泉幼儿的独立意识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三至四岁的幼儿,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喜欢自己去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凡事都有"我自己来"的要求。当孩子  相似文献   

10.
一、耐心对待幼儿的提问幼儿园的老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老师给孩子烙下一个怎样的印记会对孩子产生终生的影响。所以,面对孩子提问,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耐心的听取,并给予鼓励和支持。孩子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各种各样的,难以想象。无论孩子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都不能感到奇怪,更不能粗暴打断孩子的提问或训斥,表现出不耐烦。不仅如此,还应启发、引导、鼓励幼儿用自己已有  相似文献   

11.
不知从何时开始,对孩子进行“物质刺激”大兴其道。亲子间经常有这样的对白——孩子问父母:“爸妈,这次考试,我要是考好了您奖励我什么?”父母回答说:“奖励你××元(或是其他什么奖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父母、孩子们都盼望着一个“双赢”的结果:一方因为孩子拿到好成绩而自己面上有光,另一方则因得到实惠而笑逐颜开。但是,用物质奖励来鼓励孩子学习,这样的做法是对还是错,“重赏”之下可有佳绩?对此,记者采访了几位家长和几个孩子,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幼儿期的孩子是好奇好问的,父母对孩子提问的态度和回答的方法直接影响到孩子求知欲和智力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求知欲和智力的发展,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孩子的提问呢?1.必须接纳孩子的问题。孩子经常提出一些令人忍俊不禁、无法回答的问题,如果家长不接纳孩子的问题,只是一笑置之,敷衍了事或粗暴制止,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想再问了,这将导致其智慧的萌芽逐渐枯萎。因此,家长必须接纳孩子的问题。2.尽可能立即回答。孩子注意力不持久,如果不马上回答,孩子或忘掉了刚刚问的问题,或兴趣降低,无论怎样都会影响其智力的发…  相似文献   

13.
信息网站     
小学阶段培养三个习惯小学是基础教育时期,在打好孩子基本功的同时,培养他们3个核心习惯是关键。这三大核心习惯是:阅读习惯、问题意识和合理安排时间,其中阅读习惯甚为重要。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阅读习惯跟随并影响人的一生。阅读不仅仅指教材,更多地是指课外读物,如童话、寓言、科普书籍等。以一名低年级学生为例,如果他能坚持阅读30分钟,而不去吃东西或喝水,就鼓励孩子每天这样阅读下去,以后肯定受益匪浅。如果孩子不喜欢看书怎么办?专家认为,这需要家长们的耐心。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家长可以先把故事中的部分情节念给孩子听,然后让孩子自己去读,并鼓励孩子把读后的感受说出来。无论孩子最后说得如何,都应对他表扬和肯定。长此以往,阅读终将变成孩子的日常习惯。此外,问题意识和合理安排时间也非常重要。孩子爱问“为什么”是好事,说明孩子在思考,在主动地动脑筋。对爱提问的孩子,家长应鼓励并积极帮其解答疑问。如果孩子不爱提问,家长就要多问孩子,由此,慢慢地转为孩子自己开口提问。(摘自《扬子晚报》)超效阅读—给学习一个新方法——阅读是获取各种信息最主要的途径,80%的知识是通过阅读获得的。同时,除了阅读速度之外,阅读的效率更是制约人们获得知识的...  相似文献   

14.
王丽丽 《山东教育》2003,(27):60-60
想像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基础。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抓住每一个机会,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并引导幼儿大胆想像,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1郾随机鼓励幼儿想像在日常活动中,家长可不失时机地利用进餐、散步、郊游等机会,随机地鼓励幼儿想像。如孩子吃一个圆圆的火烧时,可以问孩子:“这个火烧像什么?”还可以鼓励幼儿想像“咬一口、两口、三口后又像什么?”不但培养了孩子的想像力,而且还会增加进餐的趣味性,孩子不知不觉就会把饭吃完,省去了家长喂饭的麻烦。带孩子散步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天上的月亮像什么?云彩像什么?星星像什么?路灯下的…  相似文献   

15.
一、开放式提问。 这是一种引导幼儿整体把握所学内容的提问方式。如欣赏诗歌《小花伞》时,向幼儿提出“你觉得这首诗表么样”“你都听到了什么”等问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这类问题难度不大,重在提供表达机会,有利于鼓励幼儿大胆主动地发言,增强参与意识和自信心。对于幼儿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教师都不必立即作出明确评价,而应积极引导幼儿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16.
说日记     
从幼儿成为小学生,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转变: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如何帮助孩子度过这个“转折期”,是学校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作为家长,我想出了一个帮助孩子“说日记”的办法,使家长在了解孩子学习的同时.让孩子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为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刚开始的几天,他一放学,我们就问他:老师是怎么上课的?今天学了些什么呀渐懂了吗?等等。天天的询问把孩子问烦了,不再愿意回答了。不了解孩子就无法教育他。于是,有一天晚上,当孩子写完作业想玩一会的时候,我说:“咱们…  相似文献   

17.
幼儿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感到新奇,头脑中充满了各种疑问,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会提出一连串的“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做父母的对此应该抱什么态度呢?有的父母十分热情地、耐心地给幼儿解答,并热情鼓励他们多思多想,大胆提问。相反,有的父母常常对孩子这些数不尽的问题感到困窘、厌烦,甚至斥责孩子,拒绝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这样就会挫伤孩子好问求知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再主动地想问题、提问题了。这样做,正如高尔基所说的:“如果在回答儿童问题的时候,向他们说,等着吧,等你长大了就会知道的。这是扑灭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相似文献   

18.
我从哪里来     
胡萍 《顽皮娃娃》2008,(19):I0010-I0011
很多幼儿都会问家长:“我是从哪儿来的?”家长不知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于是就编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有的说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有的说是捡来的,有的说是像种子一样长出来的,有的说是买来的……这些说法最终都会被孩子质疑,甚至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到底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  相似文献   

19.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自布鲁巴克等西方教育家的观点启示我们:重视创设情境、注重形式创新、强调手段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思”、“问”的条件,进而促进学生课堂提问的意识和能力是我们中学教学基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基于实践,笔者从创设学生敢问的氛围、激发学生想问的热情、培养学生会问的能力三方面着手,来谈谈具体的做法。  相似文献   

20.
幼儿园教师普遍反映:幼儿园教育工作更科学了,保育工作更到位了,但家长工作更难做了,“问题”幼儿也更多了。究其原因,是“问题”家长多了,随着独子家长的增多,幼儿家长的教育方式虽然主流是好的,但包办代替、溺爱、过分满足孩子的需要,训斥打骂孩子、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过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