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言语发展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于文化环境与教育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城乡儿童在言语习惯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又促成了城乡儿童言语能力的差别。研究通过对河北保定405名3—12岁儿童的访谈与结果分析,发现城市、县城、平原农村和山区农村儿童在言语能力与习惯上呈现出显著差异。表达愿望、语言面貌、综合效果等方面的显著差异需要引起特别重视。儿童语言教育中,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改善城乡儿童的言语习惯。  相似文献   

2.
范方芳 《考试周刊》2009,(46):93-94
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交流时不仅仅使用语言,还会依赖非言语方式。非言语交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通过身体产生:一类跟环境相关。本文主要讨论了第一类非言语交际行为,探讨了中美文化间身势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替自己人说话”是一类典型的维护言语行为,中国人自古就有“替自己人说话”的传统,这一传统根深蒂固,至今仍然体现在中国人言行的方方面面。对所收集的“替自己人说话”的语料分析,表明该言语行为背后隐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的存在及其对言语行为的影响。而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历史著作以及文学作品等中大量存在的体现“自己人”的概念与实例,最终印证了这一言语行为发生的深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著作一般都将言语活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部言语,如口头言语(包括对话和独白)、书面言语,一类是内部言语.有的按在某一言语活动中哪一种分析器占主导,或言语是以哪一种分析器开始的,把言语活动分为三种: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有的心理学著作也提到其它分类标准,着重研究的也仍是按言语外部或内部的特征划分出的几种言语活动,仍把手势、表情、身势等拒之于言语这个大家族之门外.  相似文献   

5.
非言语沟通与课堂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使用语言或文字符号系统所进行的沟通,称为“言语沟通”;另一类是指借助于姿势、表情、眼神等非言语符号系统而实现的沟通,称为“非言语沟通”。在人际沟通中,言语沟通最重要,因为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借助于语言传达的意义损失最少。但是,非言语沟通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正如阿盖勒(Argyle)等人所指出的  相似文献   

6.
早期罗马帝国推行城市化运动的结果使得罗马帝国的城市数量迅速膨胀,各地城市也呈现出本身的不同特征。主要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罗马城市,另一类是各行省城市。特别是各行省城市的类型不尽相同,在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化语用学核心任务是研究语言使用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言语行为作为交际的基本功能单位在实际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应当受到特定社会文化情境的制约,而不同的文化语境对言语行为具有特定的解释和约束功能。因此,如果将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言语行为视为一种文化行为,文化语用学重点解释的则是言语交际活动中文化行为、文化语境和交际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城市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的研究,可以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指明内容与方向。本文从科技支持力、教育发展力、城市辐射力、城市凝聚力、文化感召力、文化传承力等方面来探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9.
文化、语言、思维之间关系密切.不同文化反映出不同的语言,不同语言积淀不同的文化,语言与文化以思维为认知基础,同时制约着人类的思维.言语交际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也难以摆脱它的影响,无论乏在言语行为中表现的独特思维方式、言语习惯、交际策略,还是言语事件中不同的言语过程和语用特点.以及言语情境的变迁与认知构建等,都给我们对跨文化话语的理解增加了不少的困难.而通过从文化角度对跨文化话语分析中的言语行为、言语事件、言语情景分析,我们可更好地理解跨文化话语.  相似文献   

10.
李婷 《文教资料》2012,(16):44-45
语文是关于语言文字和言语文化的相互融合实践,"语文"之本体,即语言文字和言语文化。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语言文字"是客观具体的形式,"言语文化"是主观能动的抽象。言语文化具有民族性、历史性和时代性,它是在历史进程和民族发展中凝练而成的。教育是传承并创新文化的活动,而文化的第一载体是言语。语文课程教学应该是对未来社会的主体公民进行言语智能的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流行词语"非常+名词"的社会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既是社会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对流行词语进行社会文化分析,有助于认清语言变异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多角度、多元化地认识现代汉语变化的轨迹。“非常”一词之所以流行,正是在于它所携带的丰富的社会文化含义,也就是说它包含了人们所指现象的社会观念、文化心态、审美取向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2.
校园流行语在语词层面具有丰富多彩的创新之处。作为一种流行于学生中的时尚言语,其形成往往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原因,我们研究校园流行语词语特征,旨在更深刻研究其对学生和校园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反射作用。对待校园流行语,我们应该坚持尊重与指导并重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韩亚婷 《海外英语》2012,(13):222-223,249
模因论是最近几年才引入我国的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是其核心术语,将模因论用于语言分析,能为语言分析提供一种崭新的研究视角。该文将对现在网络上比较流行的"XX体"语言变体进行模因论解读。模因论为语言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特别是给如今的网络流行语这一现象以启发。  相似文献   

14.
汉语流行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语言变异现象。流行语语言变异的诱因有多方面因素,既有语言自身的内部原因,也有语言的外部原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语用心理等是催生流行语的主要的外部诱因。  相似文献   

15.
土瑶服饰在当代流行文化催化作用中迅速汉化。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对贺州土瑶服饰文化的审美变迁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发现强烈的审美落差、复杂语言体系的影响、传统服饰手艺传承的断裂,是土瑶服饰审美变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刘梦星 《高教论坛》2007,(1):120-122
劳动创造了人,而语言是和劳动一起使人成为人的最重的力量。语言仅仅被诠释为工具,漠视语言与人的本质的联系,是一个严重的误区。语言的出现比工具的出现进化更具革命性的意义,意味着人猿揖别,从原始走向文明。科学家新近证实,人类具有的语言基因使人类成为优势种群。语言是人类拥有世界的方式,语言使我们成为文化的人,社会的人。没有语言,人不能获得“类”的特征,不能进行正常的和复杂的思维活动,语言使我们成为思考的人,超越本能的人。语言不是用来传递什么的单纯的工具,它本身就是创造人类文明的力量,是使我们成为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楼XX"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从模因论出发,从网络上获取最新语料,讨论了网络媒体流行语"楼XX"复制和传播的规律,并探究了网络媒体流行语"楼XX"能够成为强势模因的深层次原因,为我们看待和解释各种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语言变异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热门话题。从模因论的角度对语言在词汇、句法和篇章等层次上的变异现象进行分析,可归结为模因保留、选择、传播、变异及模因创新复合的结果。应该说,模因作用下的语言变异有利于语言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19.
大学校园流行语属于社会语言变异现象的一种,也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状况,分析校园流行语的产生原因、社会价值及其不良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从而引导大学生创建健康文明的大学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20.
流行语不是热门词语,也不是高频词语,《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使用的"流行语"实际上是"热门词语"和"高频词语"的复合体,语言学界应当有自己的流行语定义,我们认为流行语的语言学界定是"当流行以语言为载体,而且具有语法组合或语义组合的创新时,就形成了流行语",这一定义使我们更多地关注流行语的语言形式的创新及其语义演变过程,更有利于理解语言变化的社会动因。流行语具有流行性、创新性、变异性和模因性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