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桂霞 《宁夏教育》2013,(7):107-108
好课的优点大都相似,即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学生的参与意识强烈,情绪高,兴趣浓,就会学得津津有味。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一个三维空间,既要教出“语文味”,又要充满“艺术味”和“科学味”,即语文教学的“三味”课堂。  相似文献   

2.
吉光秀  刘燕 《新疆教育》2013,(14):25-26
语文味的缺失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失误,其主要原因与教材选编,教师素质及多媒体应用不当有关。要提高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首先要净化语文课堂,其次是提升教师素养,最后是重视师生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3.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更多地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放到了首位,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已经弱化到可有可无的地步。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初中学生的语文水平越来越差,初中语文教学也越来越缺乏"语文味"了。笔者认为,有必要让初中语文教学恢复应有的"语文味"。一、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缺失的原因分析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缺失首先体现在教材的选编上。毋庸讳  相似文献   

4.
守住“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重任。发挥教学设计功能,完整语文教学元素,紧贴语文“本味”;借助潜入语境功能和图式建构功能,激发语文“趣味”;在善用资源中悟“巧”,在品析语言中会“巧”,体验语文“巧味”;读出真感,写出真情,审出真美,践行语文“真味”。  相似文献   

5.
李滨滨 《教师》2013,(36):32-3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这要求教师从语文本身下工夫,让学生沉浸在博大精深的祖国语言里,感悟语言文字魅力,提升语文素养。语文课应该如何教,才能上出“语文味”呢?本文从奏响情感体验曲;奏响美感教育曲;奏响语感训练曲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应该体现出语文味.这是一个不争的观点。然而究竟什么是语文味.怎样在一堂课中间体现语文味?确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曾聆听过魏书生、李镇西、程翔、唐江澎等名师的课.也曾多次参加各种公开教学活动.结合我自己语文教学的实践.我认为.所谓语文味.就是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近语文,深入品味语言文字之美:  相似文献   

7.
古人把诗书子集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诗书味之“太雯”,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均为千锤百炼、精心推敲的佳作,是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引导学生读出“美”味来。  相似文献   

8.
王建 《教学与管理》2009,(10):64-65
在世纪之交的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知识化”越来越“边缘化”。原因很简单,一是人们借口现代理性固有的“科学性”,反对把具有人文特性的语文课程完全知识化、系统化,这有其合理的一面;另一方面,新课程标准代表的语文教育新思潮,主要也表达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一时间,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观念上的迷茫,语文教学还要不要教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9.
“语文味“表达了语文教学最本质的特点。当前,不少语文课堂“语文味“有所缺失,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一、“语文味“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一位教师执教《麋鹿》(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伊始就用多媒  相似文献   

10.
徐茹 《文教资料》2011,(30):63-64
语文教学必须充满情感才是有生命力的。但语文教学仅做到“情浓”还不够,还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是指由“语文”和“人文”共同调制出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有的“味”。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和人文的内涵,让语文教学情浓“味”更浓。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文学分析法”曾一度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主流。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仍把“阅读教学”视同于“阅读”,把语文课上成了内容分析课和情感体验课。强化“人文”,弱化“语文”的现象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中的“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的境界,是文本、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是通过语言品味、情感激发、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  相似文献   

13.
解读语文味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其评价的首要标准就是它是否有“语文味”,但是多年来小学教师语文教学“语文味”越来越淡,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浓浓的“语文味”?面对这一问题,下面就我理解的和大家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4.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最应具备但往往缺失的,究其原因,是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落脚点来使教师贯彻,使学生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为“语文味”的贯彻和落实指明了方向,教师应在变换中寻语言之“味”,在共鸣中赏审美之“味”,在思考中导思维之“味”,在拓展中探文化之“味”。教师还应悉心锤语、用心研文,力图讲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15.
刘向平 《教师》2013,(33):44-44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打破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语文味来之不易,语文课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回味无穷,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感受、体悟作品,使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得到提升。老师要引领学生读好文章、嚼好字词、品好句子、写好文字,这样语文课堂才会充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6.
“语文味儿”,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他们的生存智慧、提升其人生境界为宗旨,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渲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和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应该说,“语文味儿”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那么,阅读教学如何彰显“语文味儿”呢?  相似文献   

17.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教学取得巨大成就。可是与此同时我们语文课堂上承载的非语文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于是它就失去了原来的"语文味",如何使我们语文教学重拾"语文味"成为摆在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本文就这一课题展开了有效探究,以供广大同仁参考与指正。  相似文献   

18.
郑宜军 《教师》2013,(27):31-32
语文课到底该如何上,许多大方之家都有独到见解,但我更欣赏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观点: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19.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语文味”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然而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促进语文味的生成,确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就语文课堂如何生成“语文味”,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20.
唐惠忠 《中国教师》2013,(23):69-71
“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先生给出的解释是,“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