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研究长期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血红蛋白及其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影响,旨在发现训练引起的血红蛋白降低时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变化特点。22名专业游泳运动员参加了本次试验。所有受试者参加正常游泳训练,试验期14个月。在观察期内,大多数运动员Hb的变化在1 g/dL以内,变化大于1.5 g/dL、特别是大于2 g/dL的人次较少。在运动训练引起的Hb降低过程中,早期网织红参数中的不成熟网织红细胞比例增大,成熟网织红细胞比例降低,红细胞参数中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大,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也降低,未发现铁缺乏引起的血红蛋白浓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3周HiHiLo、LoHi训练模式对男子中长跑运动员EPO、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动态变化影响,探讨两种低氧模式训练效果,为低氧训练提供理论依据.结果:3周实验过程中EPO变化趋势一致,先升后降,但高峰出现时间不同.HiHiLo组红细胞参数Hb、网织红细胞参数%Retie、#Retie均高于LoHi组.结论:Hi-HiLo组较长时间低氧刺激同时加入低氧和常氧环境的适当运动,更能有效刺激骨髓造血.  相似文献   

3.
不同项目运动员网织红细胞参数特点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340名江苏省队不同项目的运动员网织红参数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了解不同专项训练,对运动员红细胞生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按照WHO诊断贫血的标准,江苏省优秀运动员贫血的发生率为1.2%。运动员红细胞参数和网织红细胞参数具有一定的项群特征。与其它项群相比,表现性项群运动员LFR最高、而MFR最低,提示其网织红细胞增生活性较低;对抗性项群运动员Hb、CHCMr和CHr最低。  相似文献   

4.
高原训练对中长跑运动员红细胞生成的作用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观察了10名中长跑运动员进行4周高原(海拔1917m)训练前后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血液RBC、Hb、网织红细胞(RC)、血球压积(Hct)的变化。结果发现:(1)高原训练能显著增加运动员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但EPO水平在上高原1周后下降,4周后下降幅度更大;下高原3周后又开始回升。网织红细胞的变化趋势与EPO的变化保持一致;(2)高原训练能提高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并且高原训练产生的影响效应,可能至少保持3周;(3)高原训练对女运动员产生的影响效应,比男运动员的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运动性贫血是指“由于运动训练或比赛造成单位容积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值低于正常值的现象”。运动性贫血是运动员在竞技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种身体机能低下的状态,运动性贫血的发生和发展是影响运动员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对体能类项目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和运动成绩影响极大,所以引起运动医学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6.
孟浪  赵鉴 《冰雪运动》2010,32(4):13-17
高原训练是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探索高原训练对速滑运动员红细胞变化和机能的影响,提高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的能力,缩短我国速滑运动与冰雪强国的差距,促使我国速滑运动更加广泛地采用高原训练作为提高速滑运动员基础能力的有效途径。采用海拔l 917 m高原对速滑运动员进行陆地训练,结果表明在5周的高原训练过程中,以及结束高原训练回到平原的1周内运动员的(RBC)和(Hb)比高原训练前均有显著提高;在回到平原的第2周内,运动员的RBC和Hb比高原训练前均有明显提高,表明参加高原训练有益于提高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7.
樊云彩  盛蕾 《体育科学》2006,26(5):53-55
目的:确定高原训练对游泳运动员网织红细胞及其参数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高原训练对于游泳运动员骨髓造血系统的影响。方法:用Bayer Adia 120血液分析仪检测14名(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人)男子游泳运动员在训练前后网织红细胞厦其参数,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运动员网织红细胞厦其参数在平原训练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高原训练前后只有MCVr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下高原训练2周后,MCVr、CHCMr、%RETIC与上高原前相比,均有了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原训练对于游泳运动员的骨髓造血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这种作用需在下高原2~3周方能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运动性贫血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种身体机能低下的状态。运动性贫血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机体机能水平,通常引起血液中红细胞破坏增加,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严重缺铁等现象,其发生和发展是影响运动员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多糖铁复合物是以三价铁(Fe3+)为核心,多糖为配合物的复合补血制剂,具有副作用小、配合性稳定、溶解度好,含铁量高等优点,本文对于10名符合国内亚理想血红蛋白(Hb)标准运动性贫血运动员,通过服用多糖铁复合物前后对运动员血液常规检查对比,发现运动员血红蛋白(Hb)有明显的提高,贫血症状改善.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9.
运动性贫血是指由于运动训练或比赛造成单位容积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值低于正常值的现象。运动性贫血诊断的标准是:男运动员的红细胞数目低于40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低于12克;女运动员红细胞数目低于35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低于10.5克。一旦发生了运动性贫血,运动员经常会感到周身不适,头昏、眼花、力不从心、食欲不振,运动时易出现心悸、气促、心率加快、容易疲劳、训练质量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0.
研究优秀运动员一年训练周期中血睾酮的变化规律,分析运动性低血睾酮的发生与训练周期安排的关系;总结优秀运动员一年训练周期中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的变化,分析运动性血红蛋白降低在不同训练周期的表现特点。研究方法:以一年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训练周期,分为春季赛前(3-5月份),赛季(6-10月份),赛后与冬训期(11-1月份),测试江苏省田径、游泳、体操、划船、自行车、篮球、排球、柔道、手球、现代五项等项目的优秀运动员血睾酮、红细胞与网织红细胞参数,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运动员血睾酮值均表现出明显的训练与比赛周期特点,冬训后和大赛后较低,赛前较高或一般,出现低血睾酮的运动员不少,且所有项目中都有运动员在训练中出现低血睾酮,恢复较慢。同样证明了训练周期安排是影响血睾酮的最重要因素;运动员训练中血红蛋白的降低与训练周期无明显相关,在春季赛前血红蛋白低于13g/dl的女运动员比例较其它训练阶段多,达到20%,其它阶段低于10%;在春季赛前血红蛋白低于14g/dl的男运动员比例较其它训练阶段多,达到11%,其它阶段比例较小;除个别女运动员外,未发现发生贫血的运动员;除个别女运动员外,未发现运动员铁营养缺乏;血红蛋白含量与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CHR)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1.
运动性贫血防治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181名耐力运动员及160名非运动员血清中血红蛋白、红细胞、铁、铜、锌、铁蛋白、转铁蛋白、睾酮、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含量,发现运动性贫血的发病率女性为19.6%,男性为13.5%;贫血运动员血清铁、铜和铁蛋白的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前者转铁蛋白及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浓度明显上升。运动员的血清睾酮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但贫血运动员血清睾酮水平却显著降低。由此证明运动员适量补充睾酮,对运动性贫血的防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心率、血乳酸在赛艇科学化训练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赛艇训练中常用的训练手段进行血乳酸、心率的监测,发现在常用的训练手段中,心率、血乳酸浓度和运动负荷的强度大多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训练实践中,心率可作为控制赛艇训练强度的有意义的参数.4mmol/L无氧阈功率训练不能达到乳酸状浓度的最高稳定态训练,无氧阈功率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耐力能力的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3.
对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性贫血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几所省级重点体校的150名在训男女青少年运动员的血红蛋白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参加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因运动项目和性别的不同,在大运动量训练后其发生运动性贫血的程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营养干预对运动性贫血铁人三项女性运动员铁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铁人三项运动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以有氧为基础。因此,要求运动员有较好的有氧能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微量元素,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与运动能力特别是有氧能力关系密切。以运动性贫血女性铁人三项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为贫血组,对照组为正常运动员。训练期间进行为期8周的干预,贫血组给予铁复合制剂而对照组给予安慰剂;观察营养补剂对运动员红细胞相关指标、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以及血清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运动性贫血运动员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显著低于正常水平,机体铁代谢紊乱;营养干预后的贫血组运动员的红细胞相关指标、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浓度上升,并显著降低了运动员的血清转铁蛋白浓度,表明铁复合制剂可有效改善贫血运动员铁代谢紊乱状况,对运动性贫血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运动性贫血与红细胞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动性贫血是竞技体育中从事高强度训练运动员中的一种常见症状,不仅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成绩,而且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其发生机理有很多方面,其中运动引起红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是运动性贫血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针对红细胞的研究发现红细胞膜的结构和红细胞的变形性两方面的异常与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以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从红细胞膜的结构和红细胞的变形性两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理,为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Due to endurance exercise-induced increases of the cardiac biomarkers troponin and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which are usually elevated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heart failure and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as diagnostic tools in these diseases, the clinical and sportsmedical relevance of these exercise-induced increases was unclear. Therefore, the aim was to examine this topic systematically by consecutive studies. Considering the acute effects of endurance exercise, an intensity- and duration-dependent short-term elevation could be demonstrated in the majority of healthy athletes without pathological relevance. Considering the chronic effects of endurance exercise it could be shown that regular and competitive endurance exercise training induces an athlete??s heart with harmonic eccentric hypertrophy of the left and right ventricle, which also is not of pathological relevance. In conclusion it can be assumed from the results of these studies that acute and chronic endurance exercise is not harmful for the healthy heart.  相似文献   

17.
运动性免疫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体坛竞争激烈,教练员、运动员为取得更好的成绩,加大运动训练强度、训练量,导致运动员极易产生运动性免疫抑制。因此介绍运动性免疫抑制的表现及其可能机理,以期为全面认识运动性免疫抑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根据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特点,结合从事散打专项训练的实践,探讨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中最重要的力量、速度、耐力运动的训练方法,结合当前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实际,安排体能训练的必要性;体育院校和各省散打队安排体能教练员的必要性,这对提高散打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跆拳道运动项目的比赛特点决定了它属于激烈的对抗性比赛项目,是集力量、速度、耐力和协调性等诸多身体素质的综合,日常训练要求对运动员要求高强度、高密度、高负荷的大运动量的训练,极易导致运动员出现运动性疲劳的状况,从而影响运动员日常训练和比赛的成绩.文章主要研究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以及通过合理休息、营养学、物理疗法、心理治疗等多种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为跆拳道运动员构建出一套完善的立体式恢复方法,为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提供极其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