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老人,江西义宁州(今江西修水县)人。他于同治十年辛未(1871)19岁中秀才后,于同治十二年癸酉、光绪元年乙亥(1875)、光绪五年己卯、光绪八年壬午参加过四次乡试,光绪八年中式21名举人。此后,曾于光绪九年、光绪十二年、光绪十五年三次赴京考进士。  相似文献   

2.
正上海图书馆收藏有乾隆十九年(1754年)纪昀殿试卷。原件尺寸47.8×13.5cm,经折装。首页题:"应殿试举人臣纪昀。"次页题:"应殿试举人臣纪昀,年三十一岁,系直隶河间府献县人,由原廪膳生应乾隆十二年乡试中式,由举人应乾隆十九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谨将三代脚色并所习经书开具于后:一、三代:曾祖钰未仕故,祖天申未仕故,父容舒仕存。一、习《书经》。"第三页空白。第四页题:"第二甲第四名,拟七。"第五页始为正文。每页12行,每行22字。正文末尾  相似文献   

3.
在封建科举考试中,名列殿试第一甲第一名者称为状元.清代从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到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止,258年间清朝共开科112次,取状元114名(顺治九年与顺治十二年的两科,满、汉分榜各取2名).其中仅山东就有21人,而清朝开国后的第一位状元则是山东聊城的傅以渐.……  相似文献   

4.
在封建科举考试中,名列殿试第一甲第一名者称为状元.清代从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到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止,258年间清朝共开科112次,取状元114名(顺治九年与顺治十二年的两科,满、汉分榜各取2名).其中仅山东就有21人,而清朝开国后的第一位状元则是山东聊城的傅以渐.……  相似文献   

5.
一清末民初《天演论》版本近日在接触《天演论》时,有机会见到它的几个版本,下面逐一列出。1.清光绪二十四年沔阳庐氏慎始基斋刻本。封面镌"沔阳庐氏慎始基斋刊行",版心镌"慎始基斋丛书",卷末镌"沔阳庐弼校字",十五行三十二字。这是《天演论》最早的版本。2.清光绪二十四年侯官嗜奇精舍据慎始基斋本出了石印本。封面署"光绪戊戌十有一月侯官嗜奇精舍第二次石印本。3.清光绪二十七年上海富文书局石印本。封面署"光绪辛  相似文献   

6.
近读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第一版)《明史》列传,发现二处人名有误,勘正如下:其一,列传第二十五(卷一三七)罗复仁传后有"孙汝敬"传,云:"孙汝敬,名简,以字行,永乐二年庶吉士"(下略)。"孙汝敬"三字左旁标专名线,即认定为人名,其人姓孙。考[光绪]《吉安府志》及[光绪]《江西通志》列传,罗复仁有孙名简,字汝敬,以字行,其行履同《明史》所载,知《明史》误以"孙"为姓氏,致其人似与罗复仁无涉。实则《明史》罗汝敬传为罗复仁传之附传,故传中不载乡贯。《明史》目录及李裕民《明史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85  相似文献   

7.
《方汉奇文集》和《宁树藩文集》在长江新闻学院和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下 ,近日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长江新闻传播系列丛书 (史论篇 )中最先推出的两本巨著。其中 ,《方汉奇文集》原拟书名为《发现与探索》(以“方汉奇新闻史文集”作为副题。现改称《方汉奇文集》)。和作者前此出版的《中国古代的报纸》、《报刊史话》、《中国近代报刊史》、《报史与报人》《新闻史上的奇情壮采》、《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三卷 )、《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三卷 )、《中国新闻传播史》、《大公报一百年史》等书一样 ,这部文集闪现…  相似文献   

8.
陈师曾何许人也?他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大哥,是20世纪初期的中国画大家,也是在诗书画理论方面颇有修养的学者。他1876年生于江西义宁(今修水县),名衡恪,号槐堂,又号朽道人。陈家是有名的世家,陈师曾的祖父陈宝箴,举人出身,曾任湖南巡抚,在湖南开化力倡新政;父亲陈三立,光绪时进土,著名诗人,曾协助其父推行新政。“百日维新”失败之后,陈宝箴与陈i立均受到牵连,被革职查处,再未任用。  相似文献   

9.
《清诗鉴赏辞典》(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选录了"同光体"代表陈三立(1853—1937)的诗作6首。令人遗憾的是,其中的《咏小松》被鉴定为陈三立的早年诗作。所附鉴赏文章称"诗人青年时期的精神状态和抱负也就在这首借小松自况的诗中体现出来,""他的胸怀与情操,从他早期所作这首《咏小松》中,也可看出"。事实上,《咏小松》共两首,《辞典》仅收录其一:"阶庭三尺小松树,待长龙麟岁月间。霰雪纷纷冰齿齿,一尊对汝气如山。"其二:"杜陵移植草堂中,配汝茫茫笑略同。莫为旁枝发桃李,仰天倔强拒春风。"两首诗均出自《散原精舍诗续集》卷  相似文献   

10.
<正>金榜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标志性档案文献。是科举考试最高级——殿试的成绩榜,也是封建统治者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清代的金榜原存于清朝内阁,大、小金榜成套。大金榜最长者近二十米,加盖"皇帝之宝",用于张挂昭示天下。小金榜用于皇帝御览和举行典礼时宣布名次使用。全部金榜为黄纸墨书,满、汉文合壁。钤用"皇帝之宝"。光绪二十年(1894)殿试大金榜,是科举制度终结前的最后一张"金榜"。这份世间惟一的"大金榜"高80厘米,长  相似文献   

11.
正清人洪亮吉有感于"大一统之书,内三馆所绘秘图,则流传匪易,鸿编则家有为难"~((1)),因此撰著《乾隆府厅州县图志》50卷,便携观览。此书初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刊刻,但未及一半,因斧资难继而中断,后在友人于宗林协助下于嘉庆七年(1802)刊梓,今流传版本有嘉庆七年《洪北江集》本、光绪五年(1879)授经堂刊《洪北江遗集》本及光绪二十三年新化陈氏三味书室本。中  相似文献   

12.
曾纪泽(1839—1890)字劼刚,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子。清末著名外交官。1878年(光绪四年)任驻英、法大臣。1880年代崇厚为驻俄大臣,与沙俄谈判改约;1881年签订《伊犁条约》,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区。中法战争中主张抗法。后与英国议定洋药税厘,为清政府每年增加了几百万银两收入。其"政绩"至今仍为人所称道。这里选收旅顺博物馆藏曾纪泽信札三通,均为《曾纪泽遗集》(原名《曾惠敏公遗集》)所未收。前两通写于光绪三年(1877)。从中可知曾纪泽在父忧除服后进京觐谢光绪帝的情形以  相似文献   

13.
上海地区最早的木刻本是南宋绍熙四年(1193)所刻华亭知县杨潜修、朱端常、林至、胡林卿纂的《云间志》3卷,但宋刊原本未见,今所见者均为抄本与清刊本。稍后就是庆元六年(1200)华亭县学徐民瞻所刻的《晋二俊文集》(即《陆士龙文集》10卷,《陆士衡文集》10卷。此书为清宫天禄琳琅所藏,但乾隆修《四库全书》时,仅收入《陆士龙文集》,《陆士衡文集》未收入。直至嘉庆十二年  相似文献   

14.
一、符山堂本《五书》版本特点及其差异符山堂本《音学五书》(下简称《五书》),由当时著名刻书家张弨校刻。顾衍生《元谱》:"(康熙六年)开雕《音学五书》于淮上,张力臣弨父子任校写之役。" 符山堂刻本是传世《五书》中最早的刊本,其余本子都是它的翻印本,如光绪十一年四明观稼楼仿刻本(今中华书局据此影印),光绪十一年湘阴郭氏(庆藩)岵瞻堂刊刻本,光绪十六年长沙思贤讲舍刻本,等等。"符山堂"盖张弨书室之名,其校刻之书镂刻精美,校雠精细,堪称清代板刻书中的精品。今传符山堂本《五书》,其版心高约二十厘米,半叶宽约十三厘米。扉页上一般有"符山堂藏板"字样(后来印刷的书则没有)。"姓氏"一叶列有顾氏外甥徐元文、徐乾学、徐秉义三兄弟"参阅"及张力臣、张叶增、张叶箕父子三人"校订"和"同  相似文献   

15.
《今古奇闻》乃晚清一部短篇白话小说集,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下简称《孙目》)及江苏社科院《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下简称《提要》)等书记载,存世有三种版本,一为光绪十三年(1887)上海东壁山房原刊本,二为光绪辛卯(1891)北京坊刊本,三为光绪辛卯(1891)铅印本。笔者查阅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东壁山房原刊本,书为聚珍版,凡六册,扉页题“上元王寅冶梅氏选”,扉二有牌记“光绪十三年岁次丁亥孟夏开刻”,卷前题“东壁山房主人编次,退思轩主人校订”,前有序言,署“光绪十三年岁次丁亥夏四月上…  相似文献   

16.
陈三立一生作文甚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散原精舍诗文集》,当属目前国内比较完备者,但欲将老人一生所作诗文收集齐备,殊非易事。笔者父亲王咨臣,收藏的一篇墓志铭,即为佚文之一。  相似文献   

17.
1900年2月10日(光绪二十六年庚子正月十一)的上海,一位举止不俗、气质洒脱的儒雅之士踏上了去日本的客轮“山城丸”号。在他身后,郑观应等几位沪上名士频频挥手相送。这一去,带出了一段“秘史”传东瀛的佳话。 踏舟东行的儒士名叫文廷式。文廷式,字道希,号云阁,江西萍乡人,清代著名诗人、词家、学者。文廷式的少年生活在广州度过,曾入著名学府学海堂、菊坡精舍读书。1872年(同治十一年)起师事陈澧,与于式枚、梁鼎芬为同窗好友。陈澧乃有清一代大儒,长期主讲菊坡精舍,治学领域广泛,学识渊博,世人尊称为“东塾先生”。 1883…  相似文献   

18.
蔡尚思先生的《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论》(以下简称《古代论》),系蔡先生三卷本论文选集的第一卷,另两卷分别为《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论》(已出书)及《学术思想散论》(待出书)。就我所知,这三卷本的论文选集,收录了蔡先生各时期、各方面最富代表性的主要学术论文,可视之为蔡先生本人学术思想的总结性文集。关  相似文献   

19.
晚清杨守敬、黎庶昌驻日期间,曾三次借阅枫山文库藏古钞本《春秋经传集解》。第一次为光绪八年(1882年),杨守敬通过友人枫山文库馆员岩谷修私自借出影钞。第二次为光绪九年(1883年),黎庶昌通过外交途径获准借阅,委派杨守敬借出并组织人手进行对校,是为《春秋左传杜注校勘记》。第三次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黎庶昌再次驻日时,又曾借阅。第二次时,杨守敬在组织人手对校过程中,私下里又将其影钞本与古钞本原书比对,出具多条校记,时间都是光绪九年。然而杨守敬忽略了影钞本上其光绪八年的题识笔误,留下漏洞。直至光绪十九年(1893年)其刊刻《日本访书志》时,才将光绪八年的题识删除,又重写了一篇,并且未再写题识时间。由此,造成与王重民《日本访书志补》中所收光绪八年壬午夏所记题跋的歧义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这里刊布的馆藏《万县正堂汪 劝兴水利白话告示》,为线装刻印本,光绪三十年(1904)由三次署授已连任八年万县知县的汪贲之(进士出身,江西金溪人)为劝说当地农民兴修水利、抗御旱灾而印发的告示,以为研究地方水利史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