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学界关于曾国藩《十八家诗钞》研究的文章还是比较少,还未见有专门的论文和论著,其研究成果仅仅散见于曾国藩诗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中。《十八家诗钞》有着很大的研究空间。一是《十八家诗钞》的选诗歌标准,二是曾国藩编撰《十八家诗钞》的原因,三是《十八家诗钞》对后世的影响,四是《十八家诗钞》的价值何在。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家书》历来被认为是个人修身齐家的经典范本,在社会影响极大。若仔细审读《家书》,则会发现其记述更暗含一定的军事史料价值。湘军围攻吉安时,战事不顺,曾国藩告诫曾国荃切勿鲁莽,围城打援,最终攻占吉安;靖港、湘潭之战后,曾国藩在家书中记载了西征的太平军因错判形势导致失去攻取长沙绝好机会的细节;安庆争夺战中,曾国藩在家书中记述了"洋船"出入安庆城接济太平军的情况,并由此反映出曾国藩在战争前后对于外国事务心态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张文虎日记》详细记载了金陵本三家注《史记》的刊刻过程.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二人最初倡议刊刻经史典籍,清同治四年七月,金陵书局提调周学溶提议刊刻《史记》,并提供他所过录的钱泰吉校本.同治五年春,李鸿章命唐仁寿负责《史记》校刊工作,张文虎实际也参与其事.同治六年四月,曾国藩正式任命张文虎同校《史记》,张文虎与唐仁寿重新制订了校刊条例,旋校旋写,旋写旋刊,同治九年春刊刻毕工.同治九年正月,张文虎开始撰写《校刊札记》,记录版本异文及取舍依据,同治十年底完稿.《日记》还记录了一些不见于《札记》的校本及修版挖补的过程.从《日记》可知,金陵本《史记》中《索隐》注的缺佚出于张文虎的有意删削,此举得到曾国藩的认可.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学刊》创办于1994年,于1998年停办,1999年《湘学》丛刊继之而出,我是这两份刊物的创办者与主编。一晃一二十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往事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幕府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幕府,享有“神州第一幕府”称号。曾国藩幕府(下文简称“曾幕”)之所以在历史上具有重要位置,不仅在于其中精英荟萃,涌现出了一批“中兴名臣”,而且还在于它具有行使地方政权的职能,体现了中国近代幕府的特点。为了揭示曾幕成功的奥秘,自薛福成开始,就不断有人对其研究,如李鼎芳的《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朱东安的《曾国藩幕府研究》等书都是这方面研究的专著。成晓军教授的近著《曾国藩的幕僚们》(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10月版)可以说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曾幕研究的又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受桐城派的影响,自小浸淫《史记》,受其影响深远,对其为文之法十分推崇,并进行了相关评点,主要是在取材上紧扣主旨,量身选材;在情感上自鸣郁抑,情感喷涌;在气势上文气承接,迈远骞举;在剪裁上详略得当,繁简相宜;在谋篇上先后有序,布局巧妙;在语言上用词洁准,叠词复笔。曾国藩还以《史记》为圭臬,在自己的传记文章写作实践中进行了借鉴运用。  相似文献   

7.
同为桐城谱系的选本,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与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歧异。二者在文体分类上"大体不甚相远",在篇目采择上也多有重合,重视韩、欧文的态度也如出一辙。但《杂钞》在《类纂》的基础上增删文类,凸显出对经世之文的重视;又于经史子集并录,骈散兼收并蓄;在对历代文的抉择上,首重秦汉文,兼取魏晋六朝文,轻视明清文;与《类纂》以收录集部文为主,不屑骈体,首重唐宋文,推崇明清文,鄙夷魏晋六朝文的做法迥然不同。《杂钞》拓宽了古文领地,扩大了桐城门庭,也修正了桐城文统。于此,我们也可窥见曾国藩的古文观念和为文宗尚的自家特色,以及桐城派内部的承传嬗变之迹。  相似文献   

8.
《史记》被公认是历史实录,《夷坚志》自认为是社会实录,两者有继承关系,本文比较其内容和艺术上的异同。《夷坚志》影响到后代的如《南村辍耕录》、《剪燈新话》、《聊斋志异》等一流笔记、小说名著。当代受影响的如荣获中国文学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张居正》、《野葫芦引》、《曾国藩》、《走在人生的边上》等一些当代中国的一流名著。本文则以实例说明古代作家相信和热心描写占卜的真实心理。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为当世知名的理学家.曾氏以书生典兵,以理学学养指画方略、指挥作战,终于平定太平天国.蔡锷对曾国藩的理学治军思想尤为推重,其所辑《曾胡治兵语录》多方面体现了曾国藩治军的理学特色,主要表现为谋国以忠,存诚去伪,勤恕廉明,仁民爱物,淡泊名利,养气蓄锐,静慎待敌.  相似文献   

10.
《船山遗书》的重刻发行,是作为组建“理(礼)学经世”文化秩序这一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曾国藩的高度重视:通过重刻《船山遗书》,不仅引发了曾国藩主持重刻中国传统典籍和翻译出版西方书籍的兴趣,而且对于传统中国图书出版业在近代转型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诗经点勘》一书著录较为混乱,多称之为《诗经》,有的竟称其作者为刘海峰等,或刘大櫆、姚鼐、曾国藩、吴汝纶、吴闿生等四五人。其实此书是吴汝纶悉心搜集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姚、曾的《诗经》圈点与品评,精心辑录了明清《诗经》评点的精华,并与自己的圈点品评汇为一体的集大成之作,集中展示了桐城派《诗经》评点各具特色的状貌和成就及其与明清《诗经》文学品评的传承关系,值得系统深入研究。作为吴闿生整理其父《群书点勘》之一,此书著录为吴汝纶《诗经点勘》,可谓实至名归,当之无愧,便于准确推介与传播。  相似文献   

12.
《诗》之《周南》、《召南》与《易》之关系探究,分从两方面进行把握,结构上,《诗》有二《南》犹《易》有《乾》、《坤》;内容上,诗有二《南》犹《易》有《成》、《观》。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践行者。在长期的仕宦生涯中,他有关读书、修身和治家的言论与实践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产生过深远影响。曾国藩认为,读书贵在立志,重在深造自得,即不把读书求学仅仅看作是与个人荣辱得失有关的事情,既当志存高远,又应脚踏实地、修身务本。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是曾国藩一生用以儆惕的修己之道,更是他一生学问、事业成功的基础。曾国藩的治家理念是:愿家族世代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为仕宦暴发之家;愿子孙个个为读书明理之君子、礼义之旗帜,不愿他们做大官、发大财;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瞩,骄怠者败。所有这些,在《曾国藩日记》中都得到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编选的《经史百家杂钞》不仅以门系类,缔造了三级文体分类纲目,而且在姚鼐《古文辞类纂》基础上对二级文类进行了删减与分合:一方面,广选经史篇目,增设叙记、典志类文体;另一方面,着眼文体形态,散碑志之文入记载门各类,并颂赞、箴铭于词赋类文体。这一相异姚选的文体分类,统一于曾国藩“义理、辞章、经济、考据”的体系中,体现了他切于世用、包纳百川的学术观念。  相似文献   

15.
《诗经》有《鲁颂》、《商颂》,而无《鲁风》、《宋风》,其原因是由鲁国和宋国的特殊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治军思想是曾国藩军事思想的核心,也是价值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部分.而在其治军思想之中,选将思想尤以眼光独到、识见深入而闻名.蔡锷采录和编订的《曾胡治兵语录》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曾国藩的选将思想.曾国藩选将重视“忠义血性”,强调将领“朴、德、勤、廉、明”等素质,采取广收慎用的人才使用原则,这与左宗棠的选将思想互有异同.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家书》曾对中国近代学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从1879年至1949年的七十年间,《曾国藩家书》(原名《曾文正公家书》)一直是读书人必读的书。毛泽东1917年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家书》包含了仰事父母、下教子弟、治军为政之道等方面的真实思想.而其训导子弟之法尤为学人所仰慕和效法。在《曾国藩家书》中,无论是与祖父、父、叔父书,与弟书,还是与妻、  相似文献   

18.
《庄子》之思想与《周易》有关 ,这可从《庄子》论《易》、《庄子》论“命”、《庄子》之文句等方面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9.
《史记》诸表的问题很多,有的文字脱、衍、错格,有的纪年舛错。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史记》、《汉书》诸表年数差异及本身歧义的地方提出粗浅的看法,在考订《史记》诸表的同时,对相应的《汉书》诸表也多有补正,不妥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20.
《孔子诗论》与《黄鸟》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鸟》在《诗经》中有两首,分别是《秦风·黄鸟》和《小雅·黄鸟》。《诗经》中同题的作品其反映的情感也往往相同,《孔子诗论》第九简所论之《黄鸟》应是兼指二者而非其中的某一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