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杜尚凭着他超人的智慧和彻底地为艺术而反艺术的追求,在20世纪初将西方艺术史的进程拉到了一个转折点上。通过对杜尚本人生活经历、主要的艺术主张,以及与达达主义和波普艺术关系的阐释呈现杜尚的艺术特质和艺术精神。在这种呈现中,杜尚常被人忽略的作品——《拉锐街11号的门》显示出丰富的隐喻意味,因此,在试图展现杜尚艺术特质和艺术精神的同时,也对《拉锐街11号的门》在杜尚艺术生命中的隐喻意味进行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2.
艺术史的人文性质首先体现于其与历史的密切关联。一方面,艺术史源于历史意识对艺术的灌注;另一方面,艺术史以感性的方式储存着历史的信息,对于理解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艺术史由具体的艺术作品构成,所以关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经验不仅是艺术史得以建构的基础,同时也构成了其人文性质的另一维度。艺术史是艺术作品的序列化、审美经验的系统化,以艺术史为线索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有利于建立系统性的审美经验和形式感知,从而促进学习者审美素养的提高。而艺术史与历史的亲缘关系及其体验性,可使学习者了解并参与传统,进而提升其人文素养。基于以上种种原因,艺术史成为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绘画艺术史,显示了人类智慧的进程。这座艺术宝库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知识。在美术史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多接触艺术,学生在熟悉和了解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培养艺术趣味和审美素质的过程中,也就丰富着自己的内心世界,确立评价当代文化艺术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4.
作为在西方现代艺术发展史上一位奇异的人物,杜尚对生活和艺术所持的无为思想和超然心态正暗合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给人的思想提供了一个新境界——无染无着的自由,并把我们领进了一个生命美的自然天地,从而启发并引导着现代艺术的观念走向,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改写了整个西方艺术史。  相似文献   

5.
我们往往从"达达"主义的角度理解杜尚的艺术,然而作为后现代主义之父的杜尚,他主要是在时效性上具有"达达"主义的意义.除了象一个革命者那样善于改造和推翻,从个体的创作角度看,杜尚的艺术是建立在个人对世界的私密性体验和"绝对的好奇心之上"的,是人之为人的快乐.在他的作品中更多的揭示了谜一样的生存体验,具有强烈的超现实意味.  相似文献   

6.
刘晨载 《美育学刊》2020,11(1):I0007-I0007
美国著名批评家、艺术史家迈克尔·弗雷德的艺术史经典《专注性与剧场性:狄德罗时代的绘画与观众》于2019年10月出版,“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又添一本新译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曾于2013年出版弗雷德的第一部中文译本《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如今这部译著的出版,弗雷德艺术研究的面貌在中文语境里正逐渐变得清晰。  相似文献   

7.
魏春露 《美育学刊》2020,11(1):51-57
黑格尔从其整个哲学体系出发,对美的理念和艺术类型进行一种形而上思考。贡布里希对黑格尔的这种艺术分类理论和艺术史观提出了猛烈批评。因此,在反思贡布里希对黑格尔的批判的基础上,结合黑格尔思想产生的时代,重新考察黑格尔艺术类型理论和艺术史观的贡献和局限性,对当代艺术史和美学研究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Avant-garde这一术语可译为“先锋”或“前卫”,自19世纪后半叶由政治领域逐渐进入文化、艺术领域,便成为现代艺术研究的重要术语。1939年,艺术批评家格林伯格在《前卫与媚俗》一文中首次将“前卫”进行了粗略定义,并论证了前卫艺术的正面价值,直到1974年,彼得·比格尔出版的《前卫理论》(又译为《先锋派理论》)系统化地定义了前卫,形成了我们今天理解前卫的根基,之后本雅明·布赫洛又在比格尔的理论基础上修正并发展了新前卫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各门类艺术史的后半段由艺术语言的更新和革命两个阶段构成,前者是量变,后者是质变。“更新”指特定门类艺术中艺术语言系统的材料、工具和技术三要素发生了独立或组合性革新,从而为该门类艺术带来一定程度或某种意义上的新改观。“革命”则指特定门类艺术的艺术语言系统围绕材料、工具、技术和视野四要素发生了独立或合成性重大变革,从而导致原门类艺术之衰微或崭新的门类艺术之产生,为艺术领域带来全局性的、持久的、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身处展厅被作品包围之时,立刻就察觉到自身艺术史知识的匮乏和苍白,总有大量的作品溢出艺术史的坐标之外。就保留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言,艺术批评无疑是最佳的写作文体。就艺术史的写作来说,风格史的写作与作品的关系是最直接而密切的。然而经过了文化史和社会学的洗礼之后,以作品为中心的艺术史书写如何展开?观看那些不在聚光灯下的作品的视觉经验,冲击着占据我们头脑的艺术史知识,也刺激着我们寻求一种新的讲述历史的方式一一用一种更宏阔的目光,超越流派的限制,重新梳理和描述风格的演变进程。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带来一种新的观看和进入历史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艺术教育是艺术学理论学科下应用理论艺术学的分支之一,是关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及其实践的学科。其学科属性在于,它是一门关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及其实践的跨学科领域,涉及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其研究对象在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的普遍规律和特性,以及这种传授的实践操作过程本身。艺术教育的实质在于人生艺术感涵濡,即以艺术品美感为中心的对整个人生过程的审美价值的直觉能力的养成过程。对艺术品的审美感受能力的涵濡,是人生艺术感涵濡的中心和基础,由此拓展到自然美感、社会美感、科技美感、宇宙美感等共通感的涵濡,共同组成人生艺术感的同心圆构造。艺术教育是以人生艺术感涵濡为中心的个体艺术美感的养成和拓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罗斯金是欧洲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奠基人和精神领袖,对艺术设计与美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其论著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罗斯金肯定自然事物本身生命力的美,认为艺术表现自然有助于增强其审美价值和美育作用,重视艺术家的能动性和情感表达,强调艺术的道德准则和精神追求。罗斯金从其所处的社会现状出发,对机器大生产给人和艺术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反思。为减轻人的痛苦和使艺术脱离困境,他反对艺术的机器生产和机制饰品,认为机器的模仿和批量生产是毫无生命力的,提倡由人创造的艺术,并主张通过艺术教育使人获得健康高尚的灵魂和幸福快乐的人生。  相似文献   

13.
随着康德美学在20世纪走向没落,文学艺术不再被当作一个审美对象来看待。很多艺术家、艺术史家和美学家都致力于割裂艺术与审美的纽带,不再关心作品的审美价值,不再讨论作品的审美标准。在这种去审美化的运动中,英美分析美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过度迎合先锋派艺术以及政治、文化和商业上的人为操纵,丧失了应有的批判性,因而逃避作品的审美批评。然而,他们并不能真正取消艺术和审美的内在关联,审美批评对于人类社会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回顾高尔吉亚的哲学思想、修辞技巧和对修辞学的贡献,试图说明高尔吉亚和柏拉图所谈论的修辞学视角不一样。高尔吉亚修辞学更偏重政治目的,而柏拉图所谓的却是哲学上的修辞术。柏拉图一味地区分它们的异同只会导致本来同属一个有机整体的修辞学被迫分道扬镳。如果我们能够重新审视高尔吉亚的作品,就会发现高尔吉亚是一个把哲学和修辞学完美融为一体的修辞家。他的修辞思想和修辞技巧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论述了颜文梁美术教育思想以及绘画作品的特点,指出他为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和艺术创作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艺术命名的成果形式为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理论文献。按照符号学的理论对艺术命名成果的内涵进行阐释,艺术命名的成果具有作为文化符号和材质符号的特质。同时,艺术精品和艺术经典在学理上的区分,其实质在于时效性和历史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汤克兵 《美育学刊》2020,11(1):45-50
作为"反美学"先锋的现成品艺术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波普艺术、偶发艺术、身体艺术、行为艺术、概念艺术等广义上的观念艺术,表面上挑战了传统艺术的分类和各门类艺术之间的界限,其实质是对艺术界限和本质的重构。藉由"现成品"和"空画布"这两个分别关乎"艺术"和"绘画"本质的临界点,观念艺术瓦解了艺术作品的物质唯一性和传统真实性成规,转而确证了作品的内涵是思维存在本身,观念永远比形式更深刻更真实。由此,观念艺术确立了一套更为开放的艺术表意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文学欣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达到的是一种精神升华的境界。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注视着的是具体的艺术形象,文学欣赏是对形象艺术的感悟过程,在这个感悟过程中,欣赏者应始终是对文学作品的整体艺术的感受,而不是局部的寻章摘句,如仅仅盯住某个细节、某个动作,就不能感受到整部作品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作品创造欣赏者,因此,在进行文学欣赏时,一定要选择最为优秀的作品,——“取法乎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