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续资治通鉴》被史学界公认为诸家续联通鉴》著作中最好的一种,无论从其体例改进、史料价值而言,还是就其史学思想而言,《续通鉴》都称得上是后来居上的通鉴学力作。  相似文献   

2.
明代王宗沐的《续资治通鉴》是元明时期第一部以《通鉴》原典体例来续著宋元史的续通鉴类史书。与其它续通鉴类史书的“明道”主旨不同,它更强调史学的“资治”功能,这反映了史家对现实政务的强烈关注,体现出续通鉴类史书对《通鉴》原典的重视以及“资治”原旨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金史·选举志》云:“金承辽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其及第、出身视前代特重而法亦密焉。”此话不假。金代自始至终科举不断,制度逐步完善,每科取士常至数百人,最多的一科竟达925人,可见,金人对科举并不马虎。然而,对于蔚为大观的金代科举,历代的学者重视不够,研究不多。《金史》、《续文献通考》(以下简称《续通考》)、《续资治通鉴》(以下简称《续通鉴》)、《金史纪事本末》(简称《金本末》)《三朝北盟会编》(简称《会编》)等较早有专门章节论及金代科举的史籍,都只有或同或异的零星记载。1994年版张博泉先生的《金史简编》,对金代科举亦涉及甚少。  相似文献   

4.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为我国古代一大奇书。奇在抄书而成创作,由此建立起纪事本末史体,与编年、纪传鼎足而三,成为我国古代修撰史书的三大基本体例,袁氏即因之而名重史坛。袁书盖取材于《资治通鉴》,由枢拟定二百三十九个题目(另附六十六事),将散见《通鉴》中之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的史书,从它的编写方法来说,主要有三种体裁,即: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纪传体(即纪表志传体,如《史记》、《汉书》等)和纪事本末体。这后一种体裁的创始著作,也是这一体裁有名的代表作,就是袁枢编撰的《通鉴纪事本末》。袁枢,字机仲,南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生于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卒于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据《宋史》本传记载,他于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试礼部词赋第一,出任温州判官,后为太学录,因同宰相不合,于乾道九年(1173年)出为严州教授,《通鉴纪事本末》就是在这个时期编写的。以后历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又做工部、吏部郎官和常德、江陵知府等官。袁枢编撰《通鉴纪事本末》的目的,《宋史》本传也曾提到,说:“枢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  相似文献   

6.
两宋之际,私家修史之风尤盛,李焘所撰《续资治通鉴长编》为一时之代表作。此书远绍《春秋》,近承《通鉴》,下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诸书,不仅史料价值颇高,而且编纂体例灵活而不失谨严,注重吸收纪传、纪事本末诸体之长,言事相兼而人物突出,寓论于史,褒贬自现,叙事从容、紧凑,是继《通鉴》之后再次出现的编年体史书的高峰。  相似文献   

7.
司马光(1019—1086),是继司马迁之后又一个终身修史而确有重大贡献的人。他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了一部堪称通贯古今的编年体的空前巨著——_《资治通鉴》(后世简称为《通鉴》)。除此,还编著了与《通鉴》相辅而行的九部史书专集,其中《通鉴目录》(即今之提要)和《通鉴考异》,则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撰《史记》,首创通史纪传体,百代而下不能易其法。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继《左传》之后,集宋代以前编年体史书体例之大成,创通史编年体,是当时史学上一个伟大的创举。《史记》和《通鉴》在历史编纂学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和卓越的贡献。因此,它们的作者被誉为史界“两司马”。本文专谈《通鉴》的编纂体例。  相似文献   

9.
北宋州府守臣更换频繁,宋初一州常常既有知州又有刺史,所以北宋州府守臣数量较多。依据明清方志、《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及《宋会要》等史料,北宋滁州守臣有据可查的有89人(其中3人再任)。  相似文献   

10.
正初识经典《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全书共294卷,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内容涵盖了上下十六朝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各朝各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关系。全书卷帙浩繁、洋洋大观,是我国第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一直备受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追捧,对其作过批注、点评的名士鸿儒也不胜枚举。《资治通鉴》在  相似文献   

11.
《续资治通鉴》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的经史学者毕沅及其与府下幕宾所修。该书史料丰富,内容全面,考异详备,体现毕沅治史态度的严谨客观,以及史学思想上的开拓性和时代感。《续鉴》是诸续《通鉴》书中的佼佼者,在乾嘉时期私人系统性史著的稀缺之际,尤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公元一○八四年(宋神宗元丰七年),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成书的年代。今年,适逢《通鉴》成书的九百周年。司马光费时十九年,以二百九十四卷的巨大篇幅,再现了从三家分晋到五代末的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历史画卷。在传播历史知识,进行历史教育、培植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等方面,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自从《通鉴》问世以来,它一直被人们视为“此天地间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  相似文献   

13.
《李愬雪夜入蔡州》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题目是节选者自拟的。《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奉宋英宗之命主持编撰的。全书记史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共一三六二年(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原名《通志》,又改为《历代君臣事迹》。后来神宗认为这部书能“鉴于往事,有资于治”,就把它定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吸取历史上盛衰成败的教训,作为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大事的借鉴,简称《通鉴》。  相似文献   

14.
《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是南宋孝宗年间修成的一部编年体的著名历史著作,它的作者是李焘。李焘(公元一一一五年至一一八四年),字仁甫,一字子真,自号巽岩,学者称巽岩先生。眉州丹稜(今四川省洪雅县境)人。中南宋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年)黄公度榜进士。历官内外,悉心任事,不畏豪强,颇有政声。累官礼部侍郎,进敷文阁学士兼侍讲,同修国史。《长编》于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年)最后写成进呈。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年)病死。他的著作除《长编》外,还有文集五十卷、奏议三十卷、易学五卷、春秋学十  相似文献   

15.
清朝初年 ,李因笃、顾炎武因为《资治通鉴》没有记载大诗人屈原、杜甫 ,就断言“《通鉴》不载文人”。30 0多年来无人对这个说法提出异议 ,甚至瞿蜕园 1 95 6年在其《通鉴选·前言》中附和了这个说法 ,进而认为《资治通鉴》“过于轻视文人”。考察占《资治通鉴》全书篇幅 1 3的隋唐部分 ,发现实际情况与这个说法不符。《旧唐书·文苑传》一共收录了 1 0 4位唐代文人 ,其中 2 1人《资治通鉴》也予以记载 ,事迹或雷同 ,或反而多于前书。《旧唐书》把文人中官职高的人在《文苑传》外另外立传。《资治通鉴》记载了很多这类文人 ,大量引用其文章 ,介绍其文学活动。《资治通鉴》甚至记载了不少诗句。由于《资治通鉴》是篇幅极大的史书 ,给帝王提供治国施政的历史经验 ,因而对于历史人物以关乎国家的盛衰和民众的喜乐忧愁为宗旨而加以取舍 ,即使是文学成就很大的文人 ,如果与政治关系不够密切 ,只能不予记载  相似文献   

16.
简论张须《通鉴学》的学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须的《通鉴学》是研究《资治通鉴》的史学专著。《通鉴学》构建了《通鉴》研究的完整体系,在《通鉴》、《通鉴》学派与编年体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学术成就。《通鉴学》集前人之大成,考核精细,观点独到,堪称"通鉴学"入门之书。  相似文献   

17.
《资治通鉴》的编写有一套严密而科学的方法。它的编写方法和步骤大致是:首先由主编司马光制定全书的体例及编写原则,再由协修刘恕、刘攽、范祖禹等编注《丛目》,写成《长编》;最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写成《通鉴》定稿。从其成书的过程来看,司马光及其助手编写《通鉴》至少在三个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博采群史,最广泛地占有史料;择善辨伪,在史料的鉴别与考证上痛下功夫;删削冗繁,修辞润色,慎重定稿。最后这番功夫对于成书是十分重要的。司马光用十九年的时间,才写成定稿;毕生精力,尽于此书。  相似文献   

18.
司马光的诗     
司马光是一大史学家。这是古今都无异议的。因为他费了十九年的精力,成功地主编了一部编年史巨著:《资治通鉴》。 司马光从儿童时期起,到六十八岁病终于哲宗朝的相位上,一生受到四朝上下官民的尊敬。这并非偶然,而是因为他一生有令人钦仰的道德、文章及业绩。《司马温公年谱·遗事》引《云谷杂记》云:“儿童颂君实,走卒知司马,温公盖千载一人而已!”(请参看《资治通鉴丛论》255页拙文《通鉴著者司马光》)。  相似文献   

19.
备课资料背景教科书认为,《背影》写于1925年。据季镇淮著《朱自清先生年谱》:“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先生30岁……10月11日,《唱新诗等等》一文写成。同月,写散文《背影》。”《背影》反映的是民国六年前后的社会现实。据朱自清之子朱乔森所编《朱自清生平著作编年简表》,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朱家也“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相似文献   

20.
苏词的编年工作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绝大多数的作品都已有编年,然已编作品中只有过半取得共识,尚有大量作品虽编年而互有出入,各持己见,故苏词编年还有工作可做。其中《临江仙》(忘却成都来十载)一词,朱祖谋、龙榆生、石声淮等人未编年,薛瑞生、邹同庆等人编于熙宁十年丁巳(1077),明显有误,曹树铭编于元祐五年正月,然只有粗略结论,缺乏详细论证,文章试作补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