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林 《出版广角》2021,(3):6-10
数字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成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推进,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数字文化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然而,数字化及其深刻、泛在的社会影响力,也将使国家文化安全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由数字化所引发的国家文化安全系列问题应引起各界高度重视.一方面,数字化催生了新的国家文化安全形态——数字文化安全,数字文化产业成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主阵地;另一方面,数字文化产业对国家文化安全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关部门必须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一目了然     
《声屏世界》2012,(7):66-67
文化建设须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魂"和"体"的关系。当代中国文化之"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切文化产品只有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才有主心骨,才有精气神。当代中国文化之"体"有多种形态,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只有把"体"做大做强做生动,才能使文化之"魂"广为传播、深入人心。二是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多元投入的关系。文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合理  相似文献   

3.
孙海悦 《中国广播》2013,(6):125-126
3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在京发布《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3)》。蓝皮书指出,我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进入拐点,出现了4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文化市场已经从总体"短缺"转向"短缺"与"过剩"并存,将迎来大规模洗牌和兼  相似文献   

4.
两类文化商品及其价格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以中央<建议>的名义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一新概念.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完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必须弄清文化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本文拟在分析比较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概念及其产品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不同文化产品的价格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2011年作为宿迁的"文化产业发展年",正是对宿迁市文化产业科学发展进行全新定位的关键时期。宿迁市集中开展了"三个一"文化产业发展活动:通过建设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文化企业,开展一系列文化创业创意活动,推进全市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0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数字化所带来的新媒介文化具有两面性,应理性对待,不应偏离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轨道。在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开放与失衡中,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所要应对的关键性问题是从"文化混杂性"中合理建构文化认同。中国的传媒文化产业正遭遇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冲击,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认清形势、积极防御、建构文化认同是当务之急,传媒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在明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采用灵活、有效的数字化传播手段,全面提升我国传媒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书业内外     
《出版参考》2014,(12):5
正文化与金融合作,牵手后如何产生"化学反应"?中国经济网报道: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扶持政策逐渐加码,但国内金融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化学效应"似乎仍不够强烈,一方面,资本是逐利的,文化产业轻资产的特点有其投资风险;另一方面,金融界对文化企业的价值认知,似乎也停留在传统产业的衡量标准上,没有把知识产权和著作权的长远效益结合考虑。文化企业如何增强内功,获得金融资本的青睐?而金融企业又该如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助力文化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胡先福 《出版广角》2013,(16):23-26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中"文化"是内涵,"创意"是策略,"编辑"是文化产品质量的保障,是促成文化资源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必要环节。重新审视编辑工作"编辑"是一个多义词,有作为动词的编辑(编辑行为)和作为名词的编辑(职业和人)。1999年版的《辞海》把"编辑"(动词)又分设为两个定义:作为传播媒介工作一个环节的编辑和作为著作方式的编辑,传媒的编辑工作带有中介性质,作为著作方式的编辑不带中介性质。本文所说的"编辑工作"指带有中介性质的传媒编辑工作。在中国,编辑和出版经常是连在一起的,而且往往以编辑来主导出版。比  相似文献   

9.
"韩流"文化借助于影视剧、现代音乐舞蹈、综艺节目、网络游戏、食品餐饮、化妆整容等领域渗透到我国,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对中国青年一代的生活观念、价值理念带来了冲击和影响,为此,我们要全面分析"韩流"文化的特点,以开放、理性的态度汲取"韩流"文化的长处,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0.
行业内外     
《出版参考》2014,(13):5
正中国文化生产出现"结构性过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等机构联合主编的《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增长测评报告(2014)》文化蓝皮书近日在北京发布。蓝皮书指出,从2004年至2012年,中国文化产值比(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总量的比重)由2.15%提升至3.48%,同期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率(文化消费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总量的比重)却由2.76%下降到2.20%。两项比值的历年增长曲线构成"剪刀差"。  相似文献   

11.
曾喆 《中国传媒科技》2014,(10):147-147
<正>当前,我们正值"韩流"来袭30年,韩国东大门文化产业链的成功也给正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中国带来很大的启示。本文将通过研究韩国东大门服装批发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对比西北知名的服装批发市场——兰州东部服装批发市场,把它作为中国服装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雏形,同时运用传播学理论将"东大门""东部"现象进行解读,分析其作为一种媒介如何传播文化现象以及它对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探讨加强中韩两国文化产业合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背景下媒介技术的更新迭代促进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也催生了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文化,开辟了新的文化消费领域.中国学者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的内涵外延、集群模式和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政策等方面,缺乏有关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产业与消费文化关系的研究.因此,本文从新媒体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和消费...  相似文献   

13.
朱夏炎 《传媒》2007,(12):11-13
党的十七大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观点摘要     
《出版参考》2012,(36):6
汪晓军:要保持精品力作的人民性中共党史出版社社长汪晓军在《中国新闻出版报》撰文: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行业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部署,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夯实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而工作,是出版工作者的责任。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篇的内容是: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三年,在这期间,我国不断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大,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艺术家作为人类文化进程中的精英分  相似文献   

16.
据中国网报道:自2002年“十六大”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其中网络游戏一马当先。那么对于网游这个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是否应该试问:“产业有了,文化在哪里呢?”文化产品和其他消费品不一样,在市场产品互动机制上的地位是颠倒的。后者应根据市场需求创造产品,前者则完全是根据产品设计形成市场需求。所以可以说,在网游产业文化升级中,对游戏策划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金琳 《新闻爱好者》2012,(10):21-22
文章借助文化生态学的学术视野,对河南文化产业及文化生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打造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凸显区域特色文化,实施错位发展;培育农村创意文化产业,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注重原创繁荣文艺创作,打造"豫"字号文化品牌优势等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新闻爱好者》2012,(10):57
汪振军,1963年生,河南省特聘教授,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优秀博士后,河南省文化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主要研究领域:文化产业与新闻传播。兼任河南省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创意产业协会副会长、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多次参与省市  相似文献   

19.
很多人把中国特色的文化当成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其实这完全是两码事。文化产业是现代的,而怎样融入中国的文化特色,又能够用现代的方法把握形成有影响力的流派,或者是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特征,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在做什么样的文化?其实国人是很模糊的。我们今天面  相似文献   

20.
金琳 《新闻爱好者》2012,(20):21-22
文章借助文化生态学的学术视野,对河南文化产业及文化生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打造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凸显区域特色文化,实施错位发展;培育农村创意文化产业,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注重原创繁荣文艺创作,打造"豫"字号文化品牌优势等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