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恒的小说中有着太多的死亡,就像诗歌的意象一样,“死亡”一词在其作品中鲜明夺目却又沉重无比。无论是各式各样的死亡方式,阴暗湖湿的死亡地点还是多个层面的死亡原因和死亡模式,如此密集的死亡意象都呈现出一种非此不可的必然性。在他的作品中,人物与外部世界和其他人物之间有着多重的冲突,这构成了死亡意象的多层意义结构,使得死亡宿命般地笼罩着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陈映真的创作被誉为“台湾乡土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早期创作特点十分突出,普遍带有浓郁的感伤、苦闷和自怜的情绪,无论是对于市镇知识分子还是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命运,陈映真都充满了深刻的悲悯情怀。他笔下的人物几乎都陷于不同形式的毁灭里,使小说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的“死亡意识”中。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作为中国晚期封建社会的生活悲剧的百科全书,它无处不是死亡.由于作者家族的悲剧和他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曹雪芹只能借助"死亡"对封建末世发出强烈的控拆.他将这种死亡意识投射于<红楼梦>中,创造了以死为开端、以死为结局的死亡叙事结构,借助作品人物的死亡强烈地控拆着封建社会的罪恶.  相似文献   

4.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中,大量出现关于"死亡"的描写,村上通过描写人物的死亡,来表达一种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死亡意识,同时他认为死亡是自然而然的可以给生者新的感悟。这在他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哈代诗歌中有大量以死亡为主题的死亡诗,展示了哈代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哈代强烈的、独特的死亡意识,在他的死亡诗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哈代死亡意识的产生受生活背景、先人创作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他通过妻子的悼亡诗和描写想象中的死亡来诠释他的死亡观,哈代认为死亡是对生活苦难和不幸的摆脱,是对生活的一种胜利,死亡是对生命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学是人学,任何一位作家都不可能回避人最根本的问题-生命的存在,伟大的作家常常通过写人物的死亡来表现人的生命意识,在鲁迅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中,有多篇写了主人公的死亡,鲁迅着力表现主人公死亡之前所进行的挣扎和斗争,写出了主人公留恋生命,抗拒死亡,从而批判了当时非人的社会生存环境,表现出作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更高生命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死亡是海明威小说的重要主题。而他的小说中无论是躯体的还是精神的死亡主题,绝大多数都与战争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本文主要分析了《永别了,武器》中人物躯体的死亡和《太阳照样升起》中"迷惘的一代"战后精神或心理的死亡,以此揭示战争的毁灭性和海明威强烈的反战情绪。  相似文献   

8.
莫莉 《文教资料》2010,(7):11-12
“死亡”在文学中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文学创作中众多作家始终坚持的一个母题,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很多小说中,他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及其不幸的遭遇来阐释他对“死亡”的理解,透露出强烈的死亡意识。而这种死亡意识有着深刻的内涵。那就是对文化之死的痛斥。对生命之生的唤醒。  相似文献   

9.
哈代诗歌中有大量以死亡为主题的死亡诗,展示了哈代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哈代强烈的、独特的死亡意识,在他的死亡诗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哈代死亡意识的产生受生活背景、先人创作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他通过妻子的悼亡诗和描写想象中的死亡来诠释他的死亡观,哈代认为死亡是对生活苦难和不幸的摆脱,是对生活的一种胜利,死亡是对生命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死亡一直是千百年来文学家追逐与书写的一个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曹禺的戏剧无论是《雷雨》、《日出》,还是《原野》、《北京人》,都存在着大量诸如自杀抑或其他死亡形式的书写,并在其死亡的叙述中,渗透了作者对于死亡的认知与思考,浸润了他独特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11.
论孔子之死     
死亡是人生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哲学家所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孔子的学问是生命哲学,对死亡的意识和认识自然成为他所探讨的重要问题。孔子的死亡观具有积极入世的理性主义,他一生亦积极实践这种死亡观,他的生命成为他学问最好的脚注。孔子之死,成为他人生之中最凝重,也是最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2.
死刑废止问题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删除我国刑法中与死刑相关的内容,而是一个背景复杂需要进行多维度考察的综合性问题.死刑废止对中国而言,并不是一座虚无缥渺的空中楼阁,伴随着我国现代化的深入,在相关条件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将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阶段式推行.同时,它的实现也并非一劳永逸没有任何代价的理想蓝图,其实现的过程将会引起全社会范围的巨大波动,会引发社会价值的重新反思.就目前的发展态势而言,死刑的废止运动将是一个自上而下进行推广的过程,将是限制-废止模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野草》包含了鲁迅全部的人生哲学。《野草》中始终贯穿教作者生与死的对抗。本文通过对《野草》中生与死的对抗价值基础的探讨,目的在于揭示作者在面临心理绝境时的剧烈内心冲突以及作者在生与死的对抗中如何更完整、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从而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与道德价值的重估。  相似文献   

14.
死刑是一种最严厉的刑罚.从世界范围看.废除死刑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厦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刑法还不能废除死刑,但应顺应时代和潮流的发展。不断完善中国的死刑制度,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体现慎刑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少杀、慎杀,可杀可不杀的坚决不杀”原则对死刑裁量没有限制作用,杀人要准、适用死刑要考虑社会影响的原则难以限制死刑的适用,纵向稳定、横向平衡原则可能导致死刑的滥用。为了有效限制死刑的适用,应确立“严格限制的报应刑原则”、“必须考虑的预防刑原则”、“犯罪事实和犯罪人被全面考量原则”以及“一切合理怀疑被排除原则”。  相似文献   

16.
死刑限制论     
死刑是刑罚体系中最为严厉的刑罚。世界上已有超过半数的国家废除了死刑,中国刑法既不能废除死刑,又要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体现慎用死刑的政策。死刑的存废是以中国的具体情况以及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需要来确定的。立法时,应顺应时代和潮流的发展,不断改革完善中国的死刑制度,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范围,减少死刑数量。  相似文献   

17.
死亡对人是绝对的必然和普遍,它不但影响着人的生命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而且也与人的日常现实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对死亡的界定,可以有许多角度,如物理学角度、生物学角度、医学角度、心理学角度、宗教学角度、文学角度、哲学角度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死亡的不同意义和价值。通过从不同角度对死亡界定的反的思考,可以使我们对生的意义和价值得出不同的正面认识。从而提升我们的生存意识和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8.
是否需用脑死亡取代传统死亡标准的问题,其实最终不是事实认定的科学问题,而是是否有收益或收益大小的价值问题。经分析,用脑死亡作标准的死亡判定方案既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有弊的一面。虽然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脑死亡的判定方案总的说来是利大于弊,但也不等于它就是我们应当选取的最好的死亡判定方案。最好的死亡判定方案其实是心死亡的死亡标准与脑死亡的死亡标准并用,以脑死亡判定标准作传统死亡标准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圆寂作为高僧之实践行为和佛教的核心概念,与中国本土的儒道生死观互通相融又有其独到之处。作为僧传文学代表作的《高僧传》,不仅详尽描述了高僧圆寂之诸多情状:或预知生死、坦然接受;或突现异象、天降神物;或以身布施、宣扬佛理。这些描述从心理、形式、内容诸多方面美化和神圣化了死亡这一必然现象,也为死亡这一命题的多样化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谁之死?     
尼采的“上帝之死”是指只有否定了上帝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独立于世界,意味着一种伦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道德形象的人之死;福柯的“人之死”是指“人”这一概念将失去意义,意味着一种知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概念的人之死;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是指作者的主宰地位被读者所取代,读者获得了自由,文本获得了独立,进而人们可以对文本世界进行可写性阅读。顺乎这一逻辑,现代人又提出了“读者之死”,主要是指具体读者的消失和视觉文化时代的“读者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