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科学知识,对于学生获取而言有“真”有“伪”,数学知识也一样。弄清数学知识的“真”“伪”,才能为“真”知识而教,下面就此问题谈点粗浅认识。 一、什么是“真”知识,什么是“伪”知识 “真”知识、“伪”知识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伪知识”阶级》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思想与行为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安在经验(真接经验或间接经验,以下同)  相似文献   

2.
美国教育家阿普尔通过追问“谁的知识最有价值”,对其教育“知识”的合法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由此将其研究视域的“知识”功能主义推进至“知识”的政治伦理问题域,开拓了教育学研究的新向度。基于教育“知识”话语的主体性视域,重新解译教育的“知识”“科学性”与“知识”的教育“合法性”,对我国新时代教育内卷、学业负担过重等一系列教育现实问题的顺畅解决具有理论层面的重大意义导向。破解教育与课程知识的“知识”合法性遮蔽,要遵循教育的“知识”合法性;兼顾学校课程体系的深度与广度,以“差异化”课程实现知识的合法性建构;构筑严格的审查机制与审查标准,确保“知识合法化”有效落实;缔造教育学的实践创生范式,实现师生的生命成长与觉解;组建多方协同的教材编写团队,建构更加公平合理的知识选择体系。  相似文献   

3.
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康宁 《教育科学》2002,18(3):14-18
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客观性知识”、“准入性知识”,“开放性知识”,“速变性知识”。与之相应,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的学习将具有明显的“技术性”特征、“功利性”特征、“个体性”特征及“全程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知识与课程是一对紧密联系的范畴,课程担负着知识传承的重任,追随社会知识理路的嬗变,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却在当今受到了动摇。“知识霸权”、“知识公平”问题相继出现。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改变知识的探求思路,摒弃对知识的绝对信任,呼唤学生的反霸权实践,回归学生的“游戏人”形象,使学生学会“维权”,质疑、反思、批判知识,并赋权给学生,使他们的自主性得到建构。  相似文献   

5.
知识的“广度”“深度”“厚度”是高三复习课应把握好的三个基本维度,也是对数学知识的高度概括、凝练与深化.高三复习课对已学知识查漏补缺,也为知识“再现”“再认识”“再创造”提供良好的保障,是知识内化、升华的重要阶段.文章以一堂“函数的对称性”的复习课为例,从知识“广度”的延伸、知识“深度”的挖掘、知识“厚度”的积淀进行研究,并倡导数学复习课应把握好“广度”“深度”“厚度”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6.
从“双高计划”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知识特质出发,从“知识专业化”“知识高深”“知识体系”三个视角,对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高地中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应用性、专业性、职业性视角出发,提出“围绕消费者需求建构人才培养目标”“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建构课程教学体系”“形成为人才市场提供高附加值教育产品(服务)能力”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一、对知识性质的讨论。笔者经历了多年“学知识”的过程,又经历了“教知识”的过程,可是突然有一天问自己知识是什么.竟然无法解释。在调研中,笔者曾向内蒙古牧区某中学一个班级的学生提问:“你认为知识是什么?”学生的回答是“知识是学校里学习的课程”、“知识是为了祖国发展而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知识是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  相似文献   

8.
英国物理化学家波兰尼提出人类有两种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十年寒窗苦,就在一朝悟。”“悟”出来的知识就是隐性知识,“悟”的过程就是隐性学习过程,没“悟”出来,就等于还停留在显性知识阶段,不能内化为个体的觉悟和技能。  相似文献   

9.
从知识类别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提出了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易学难记”的两条策略:一是利用“线索”将单一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组织成整体性知识,二是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由记忆提升为“理解”、“应用”甚至“分析”、“评价”更高认知层次,提高知识的迁移性.  相似文献   

10.
“重建知识概念”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刘硕 《教育学报》2006,2(1):48-53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知识概念重建”是站不住脚的,必须坚持能动反映论的正确知识概念;建构主义不能作为正确知识概念的理论基础;用“重建”的“新”知识概念指导课程改革必将产生灾难性后果;在“革命”中进行的“概念重建”违反科学认识的规律;“知识概念重建”不是“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依然是知识传授者 ,不过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转变“灌输”知识为“活化”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让课程知识视角化 ,使缄默知识显性化 ,将书本知识生活化 ,以达到使“死”知识“活”化 ,学生能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积累知识的目的在于为能力的发挥提供“物质基础”,何种知识结构有助于能力的发挥乃至创造力的进发呢?本文不打算从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多寡上谈何种比例有胜于这个目的的实现,因为不结合工作侈谈“感性知识都是有利的”乃是“四人帮”棒喝知识分子的杀手锏。本文打算从每个人的“知识树状结构物”上去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并且提出“阶梯知识”的概念,用以区别于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且论述“阶梯知识的相对性”,“阶梯知识”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关系,“阶梯知识”在知识结  相似文献   

13.
如果把化学知识简单地视为“知”和“不知”两个方面的话,那么新课教学就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相关知识程序,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学习知识,在知识学习的时候回答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由“不知”向“知”的转化。这种“知”因受特定条件(如学生的知识...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发布推行以来,因为里面有“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等语,“淡化知识教学”成了改革热点和课堂时尚。如果能正确理解“新课标”关于淡化知识教学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用生动活泼的方式相机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即“淡化而不弱化”,  相似文献   

15.
2.听知识 本来,语文知识并不主要靠“听”得来,而是靠“读”,自读,自己读。那么,为什么还要提出“听知识”的问题呢?我们所说的“听知识”,主要是指“听”知识点的强调、知识的系统整理、疑难知识点的辨析和掌握的技巧,所谓“会听听门道”而已。  相似文献   

16.
从"知识型"教师到"生命型"教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韩愈把教师的职责定为“传道、授业、解惑”。古代社会,教育主要是伦理道德教育。“文以载道”,当时的知识主要是伦理道德知识,而非科学技术知识。这样“,传道”其实也是通过“授业”来进行的,教师的“授业”本身就是传道。所谓的“解惑”,也就是解决“传道”和“授业”中学生的疑惑,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道”,掌握“业”。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三件事,最终就统一为一件事:“授业”。“授业”乃以知识为对象,以掌握知识为教育的目的,教师以传授知识为己任。在“授业”中完成“传道”的任务。这是一种典型的…  相似文献   

17.
学生在总复习时,面对浩翰的生物学知识,常常感无从下手。我在教学中依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六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设计出“点、线、面”三层次复习法,经较长时间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点、线、面”是不同层次的知识。“点”的知识,即知识点;“线”的知识,指知识的纵向联系;“面”的知识是在纵向知识的基础上横向扩展,形成纵横交错的多维知识体系。“点”是基础,“线”是提高,“面”是深  相似文献   

18.
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为后人积累了无以数计的关于生存与生活的知识。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知识的“生产量”更是大得惊人。可是我们知道,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并不是每一种知识都可以有幸走进教室、走上课堂,享受“登堂人室”的尊荣,成为制度化教育钦点的宠儿。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看,“学校知识”并不是一种一般的知识,而是一种“法定知识”,即在教育领域中被“合法化”了的知识。  相似文献   

19.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不应只学习“陈述性知识”,还要学习“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是“知什么”的知识。历史学科的陈述性知识,是关于过去发生了什么的知识,它包括史实性知识(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加工过的历史知识(如历史概念、历史结论)。所谓“程序性知识”,是“知如何”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一、何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分类是由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提出的。波兰尼指出显性知识又称为“明确知识”,指的是:“用书面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直接表示的知识。”隐性知识又称为“缄默知识”等,指的是:“尚未被言语或者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的“隐性知识”是隐蔽在教材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二、隐性知识动态生成案例剖析案例一:“商不变性质”隐性知识的动态生成【现象描述】师P:12÷6=2,请改变被除数和除数的大小,猜猜商会怎样?生活动汇报整理(将算式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