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即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近代学者王国维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教育的宗旨,就是要通过体育"发达其身体",通过智育、德育和美育"发达其精神",以建立学生的"真善美之三德"。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美育"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的现象,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把美育工作整体架构,从环境资源、课程建设、审美意识和教育合力四个维度进行研究,实现美育系统化、课程化、立体化和本土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即审美的知觉力、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语文美育有着独特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高尚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有助于大幅度地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但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语文基础工具性、僵化的语文教学模式及审美主体研究的薄弱等原因导致语文美育被"悬置"。  相似文献   

4.
许则变 《辅导员》2010,(14):86-86
语文美育就是借助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活动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这两种教育理论相互渗透而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学科——语文审美教育,而语文审美教育中最具审美化的教材当属唐诗宋词。诗词具有语言美、韵律美、情感美,巧妙挖掘诗词的美育因素,利用"诗词教学的美育因素"能拓宽审美教育的途径,是培育民族审美情趣的重要起步。  相似文献   

5.
<正>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这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有人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也有人给它定义是美育即"美感教育""审美教育",针对我们教育而言,真正的美育应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作为美育重要传播途径之一的美术教育,多年来美术课一直是人们眼中在众多学科里  相似文献   

6.
龚德升 《辅导员》2014,(12):42-43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美育是指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应加强美育,让"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构建一个和谐、高效、精彩的课堂。  相似文献   

7.
正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人,诗意的栖居》中写到:"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面对如今功利化的语文,诗意的语文课堂离孩子们已经渐行渐远。美育,又称美感教育。美育并不仅仅存在于与艺术有关的教育中,语文教育中也渗透着美感教育。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方面功不可没。针对语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性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美育是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美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美育的灵魂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观。幼儿园是素质教育的摇篮,开展“创意”美术的目的是通过教育活动,促进个体审美、创新思维发展,推动个体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个体自身及个体与社会和谐完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音乐欣赏"课属于艺术类的一门课程,艺术学科的教育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艺术涵养,使学生的思想、性格、道德、意志得到深层的感染与熏陶,以实现德育、美育的教学效果。笔者分析了中职"音乐欣赏"课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对中职"音乐欣赏"课教学现状做出说明,并对基于审美能力提高的中职"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进行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正>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它能帮助学生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的活力。本节课运用数学学科中能体现的中华美育精神与带有民族审美特质的美育资源,推进数学与美育有机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虽然数学没有提到善和美,  相似文献   

11.
刘映霞 《考试周刊》2008,(50):129-130
美育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渗透美育的观念和方法,积极探索"审美育人"的实施途径,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润林 《考试周刊》2015,(25):119-120
在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美学知识渗透,实现以美育人,达到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的目的。本文着重阐述如何将美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地理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转变为自觉的行为,实现以"美"育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使其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美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可以在传授美的知识和审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和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和美化心灵。概述了美育的内涵与功能,阐述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进行美育的必要性,介绍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可挖掘的美育素材,并探讨了美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4.
美育质量测评,是撬动学校美育建设与发展的杠杆;美育目标和美育课程是杠杆的两大支点。为有效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2015]71号),各级各类学校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美育目标1)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项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美育目标2);普通高校、专业艺术院校、中高职院校等还应促进学生"专业审美素质"的发展(美育目标3)。据此三层目标,应建构"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的"美育课程体系"。我们借鉴史上一些数学家、美学家、心理学家等采用的审美和艺术测量方法,以重构合理的美育质量测评公式;同时,提出基于"互联网+"的美育目标、课程、直接相关教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五位一体"的大数据方案,以实现随时随地测评与督导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审美学习。这项巨大而精细的工程,理当纳入国家或区域十三五"互联网+"行动计划,并需要组建各方专家队伍,统筹设计与指导实施。  相似文献   

15.
审美教育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古希腊的许多思想家十分重视审美教育,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美育的任务、作用就有过精辟的论述。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但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审美教育往往被排斥在语文教学之外,不受重视,甚至被忽略。这不仅达不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而且也失去了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有效手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呢?笔者结合苏教版教材,从学生知美、悟美和创美的三个发展阶段,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小学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共产主义的审美情操、正确的审美观念和科学的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审美想象力、审美表达力、审美创造力等审美能力。小学音乐教学是向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是音响的艺术。是通过音响来塑造艺术形象,陶冶人的情操的。经过几年来的探索,我认为音乐教育必须把审美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审美活动的欲望,并提高他们的审美的能力。一、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创设愉悦的审美情境,把学生带人美的意境。美以情动人。小学音乐教材大多是文情并茂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美的形象。每一首歌曲或乐曲都能展示一幅美的图画,给人以视觉美和听  相似文献   

17.
费云华 《教书育人》2012,(29):12-13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十五"期间,我校开展了省级课题"小学立美教学思想与实践"的研究,该课题把"美"引入教学和课堂,把教学研究从"真"的层次提高到"美"的层次,在理论上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来审视,将素质教育移到另一个空间领域来思考,不是从学生素质发展的意义上来思考教育教学的改革,而是从审美的意义上来理解教学走向审美境界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8.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育关系到人们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安排生活并实现自身的美化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美好姿态的教育过程。爱美是人的本性,但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能力要通过美育的培养而形成。体育是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要用"美"来吸引学生,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语文美育教学倡导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课堂。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注重情感的体验和熏陶,要把审美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审美情趣,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渗透,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审美意念,从而获得美的熏陶。在众多教学手段中,朗读教学所达到的效果不容小觑,本文将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及语文美育研究,就朗读教学在语文美育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张燕妮 《教师》2015,(9):50-51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工具,如何能够让学生掌握运用这门工具,让地图为"我"所用,是地理教师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在地理教学中总结出的"三读、三问法",为学生读图提供科学合理读图步骤,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