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几年在大西北跑边防,采写了一些人物典型报道,有得有失。如果要从人物典型报道思想性和可读性方面作些思考,我觉得还需要强调思维空间上的两个概念:“走近”与“背离”。“走近”与“背离”是一对矛盾。从写作的角度看,“走近”典型人物,就是接受感动,表现感染力;“背离”典型人物,就是欣赏优美,表现时代精神。寻求两的统一,我觉得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物新闻是媒体上常见的重要报道形式。在10多年的新闻采访中,我采写过的一些人物专访,至今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何做好人物专访,我觉得应注意熟悉采访对象、表现人物个性、掌握报道分寸、展示个体风格等几个方面,下面笔者就这几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掌握"事后比较"的窍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记者如何采写"非独家新闻"的文章,因为一直觉得这是个该做的事情.对不少记者来说,常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几个新闻单位的同行同时面对同一事件、同一会议、同一人物、同一份统计资料,大家争先恐后地都写出了有关报道.这当然是一种新闻竞争,不论是谁,如果慢一拍,别人见了报,自己还没写出来,就无法交待了.  相似文献   

4.
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总要求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媒体该如何做好"和谐发展"的主题报道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用具体事实表现抽象概念主题报道承载着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具体事实把抽象的概念体现出来。"和谐发展"也是  相似文献   

5.
典型报道是我国新闻界多年来流行的、并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报道方法。按唯物辩证法观点,典型是代表一般事物的个别事物、代表一切人物的个别人物。新闻由于受到采写力量、版面及播出时间、传播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对天下一切人物、事物、现象以完全的反映,因此,科学地选择典型,用概括的手段充分地报道出人物和事件的本质,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之一。 最近我阅读了近期一些有关典型报道的论述,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两个偏向:一个,是较“新  相似文献   

6.
全国人大代表赵本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建新农村,农民的文化素质一定要得到提高,不然就是再富裕,没文化也还不是新农村.我觉得是不是应该建一个农民电视台,纯粹为农民服务的,宣传党和国家的农业政策,搞农业知识讲座,放农民电影电视……"(新华网3月5日报道)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人物报道具有现场声、画面、解说词及人物同期声采访等特点,对比只能用文字叙述的平面媒体,电视人物报道更加立体。但是电视新闻人物报道如果倾向于"列举成绩、歌功讼德",容易沦为"人物传记"而去其"新闻性"。因此电视新闻人物报道采编要注意技巧,用典型场景、典型话语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基于此,针对该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人物报道采编的特点,并总结几点小技巧。  相似文献   

8.
去年,我因一篇人物通讯《勋章背后的未了情》获得了全国好新闻二等奖,于是,对于人物报道自然多了几分留心。留心之余也就多了几分想法。这几年,同行们议起来,有一个共同感受,人物报道越来越难写了。所谓难写,就是要写出让读者爱看,并且看后还能产生出某种共鸣的人物报道越来越难了。实在说,在很长的一般时间里,我对于写人物报道陷入了一种为难的境地。翻开中国的新闻史,人物报道占了极重的份量,一代代新闻工作者以  相似文献   

9.
人物报道是我们中国青年报的长项。《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著名的人物通讯。从五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读者从中国青年报发表的各类重大典型报道中都能看到本报的特色。本报几十年来也出现了不少人物报道的高手。比如王石、李海燕、马役军等等。都是本报在人物报道方面非常有建树的老记者。但不可否认,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们的人物报道始终沿用的是一种典型人物的报道模式。记得我第一次提出人物报道的非典型性也是在八十年代末,今天看来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10.
李幽幽 《军事记者》2006,(11):35-36
如何让典型走近读者,为读者接受,一直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难题。去年初,空军报社为了活跃典型报道工作,丰富版面内容,决定为我开设专栏——《幽幽之约——倾听你的故事》。在报纸上为编辑开设个人专栏,这在《空军报》历史上是头一次,我的压力很大。专栏文章不同于以往的报道样式,怎么写?写什么?我心里没有底。社领导知道我的顾虑后说,专栏文章的思路应该从写事的思路转变为写人的思路,用亲身体验的方式,以一名女记者独有的视角,走近部队,了解变革中军队的人和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向读者展示当代军人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这样文章不仅有写…  相似文献   

11.
西方新闻界有句奉为经典的 话: "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 一个原因,那就是:人。" 我们的经济报道,也要实现 一种把经济工作与人结合起来的 报道观念。我认为,经济报道对 人的反映,可分从浅到深的四个 层面。 第一层面:把人当作经济活 动的标杆。  相似文献   

12.
韦中华 《青年记者》2012,(33):13-15
只有近距离接触报道对象,才能向读者传达活生生的人物。而中国的官员,是个相当"特殊"的群体,要想近距离接触并不容易。一如何报道好一个官员?还原到新闻学理论,其实,就是如何做好人物报道。那么,人物报道有哪些要求呢?人物报道从浅到深,略分为三个层次:其一,从人物口中获得新资讯,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人物通讯的写作(下) 其三,人物的思想往往是通过人物具有特征性的行动来表现。在写作时,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的特点和具有典型意义的行为着意描绘,才会把报道的人物写深写“活”。如果一篇人物通讯,只是作者介绍报道的人物如何了不起,或者是用几个事例说明他有这个优点那个成绩,读起来定会乏味,更无法打动读者。有位老记者谈起人物通讯的写作说过这样的话,一篇通讯就是名字加例子——某某某工作不怕困难,举一个例子;某某某关心群众生活,再举一个例子。这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电视新闻,在经历了漫长的英雄、神话、政治宣传和说教的阶段之后,终于在20世纪末走下"神坛",来到民间,开始了它的"平民化"历程.尽管其"平民化"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并且还出现过各种背离"平民化"初衷的现象,但是毫无疑问,从英雄到平民的转变是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一个巨大进步.本文试从电视新闻"平民化"产生的历史背景人手,梳理中国电视"平民化"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5.
刘见闻 《新闻记者》2007,(12):103-104
抓好典型报道是党报的优良传统。典型报道包括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经验典型、个体典型和群体典型,等等。搞好典型报道,对弘扬社会正气,推动各项工作。提高党报的影响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段涵敏 《青年记者》2021,(19):34-35
如何将科学家的职业素养中最可贵的科学精神展现出来,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抱负的科学家带到大家面前?获得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系列一等奖、湖南日报策划的"走近科学家"年度大型系列人物报道,采取在现场、讲故事的形式,用生动的事实和大量丰富的细节阐述科学家鲜为人知的事迹,展示了当代科学家的风采,彰显了创新务实的科学精神,为典型科技人物系列报道的策划采写提供了崭新样本。  相似文献   

17.
与以往人物典型不同,现在人物报道从数量和种类都大大超过以往.<娱乐人物周刊>聚焦一周热点娱乐人物;北京广播电视报的<人物周刊>则把人物锁定在:新闻人物、故事人物、奇特人物、情感人物、劣质人物、历史人物、图片人物和知名人物;南方周末报系的<南方人物周刊>对准的是新闻人物、公众人物和民间人物,还与搜狐网合作,实现受众与"人物"的零距离接触.  相似文献   

18.
《冰点’98——寻回心灵深处的感动》是由李大同主编,精选1996年——1998年发表在《冰点》上的专题报道而成,读了这本书,我总觉得它的人物报道与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不同。不同在哪里?我认为根本的不同在于写作理念、写作目的的不同。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在于向人们提供可以示范的榜样;或在于通过一个个具有代表性和普通意义的典型,体现流行的价值观,在这  相似文献   

19.
通讯是一种新闻报道的形式,它容量大、范围广、写法活,报道的内容是现实牛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群众性.笔者认为,在党的宣传纪律许可和事实完全真实的前提下,通讯写作,尤其人物通讯写作,允许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比如运用形象思维的联想手法,或增加浪漫主义的抒情色彩等,即通过人的"情",形象地去表现它的深刻内涵,发掘深层的、高档次的精神境界,以表现其强烈的爱与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20.
正典型报道是我国新闻传播中一种特殊的报道形式。所谓典型,是同类事物或人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个别事物或人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众多典型人物的事迹曾为无数人提供精神支撑。但随着时代发展,在价值取向多元化、个体意识张扬的新时期,因循守旧、继续塑造"高大全"人物的典型报道越来越难打动读者,甚至招人反感,从而难以发挥其舆论引导的作用。新时期,典型报道怎样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答案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