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底层生态和秩序建构:基于农民工问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注不同群体的生存生态开始成为学术界重新认识和关注弱势群体的一种新的走向。农民工作为底层群体的生存生态表现为:一个被社会排斥或社会隔离的空间实体、一种“污名化”的空间生态景观、一个体现差异的空间识别系统、一个地方感完全崩溃和瓦解的地方。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秩序建构过程体现为一种“自愿性隔离”和“自我封闭”的过程、一种社会道德隔离和一种道德基调确认的过程、一种底层生存秩序建构的过程和城市秩序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丁亚杰 《考试周刊》2011,(9):220-221
随着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脚步,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的特殊群体"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的队伍正在不断地壮大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对辽宁省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这一部分进行了研究分析,对如何改善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民工群体"家庭化"外出趋势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进入城市学习、生活,产生了与城市社会的融合问题。通过对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就学情况、家庭教育、群体交往、社会参与四个层面的调查,分析了这一群体的社会融入状况,并就此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稳步推进,我国开始出现农民工的返乡潮,而随着他们的返乡,之前在城市中就学的子女也随之返乡。这一特殊群体他们在返乡之后表现出诸多不适应,有些甚至比较突出,而这些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催生了农民工这一群体,他们以"外来者"的姿态走进城市社会,从而引发了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凸显的是我国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融合适应过程。长久以来,我国城乡之间相互对立,随着农民工进城两种文化之间出现了冲突,并在交融的过程中逐渐适应。为此,通过从城乡文化间的调适的视角出发,对农民工的文化特质和形象做出分析,试图重新认识农民工这一群体,从而为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这一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催生了农民工这一群体,他们以“外来者”的姿态走进城市社会,从而引发了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凸显的是我国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融合适应过程。长久以来,我国城乡之间相互对立,随着农民工进城两种文化之间出现了冲突,并在交融的过程中逐渐适应。为此,通过从城乡文化间的调适的视角出发,对农民工的文化特质和形象做出分析,试图重新认识农民工这一群体,从而为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这一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极花》通过书写新时期农民胡蝶的人生记忆,展现传统乡村正在当下的凋敝以及村民"进城"与"返乡"的尴尬境遇。胡蝶"进城"与"返乡"的记忆建立在新时期农村进城务工的时代文化语境之下,对于新时期的"农民工"代表胡蝶来说,自我记忆里的乡村与当下生存的城市都不是诗意的栖居地。作家通过对新时期农民工个体记忆的书写,试图探寻重建传统农村集体记忆的可能性,目的是重建诗意的乡土家园,寻找重建乡土伦理秩序可能性,使乡村子民正视当下生存焦虑,积极寻找改变生活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2亿多农民工的几千万随迁子女进城读书,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新问题,主要体现在:流入地政府财政压力增大,挤占了其他行业的财政资源;农民工随迁子女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形成城市社会边缘群体;流入地城市社会刑事案件增加,影响城市社会和谐稳定;城市家长、农民工家长均不满政府政策,政府左右为难。  相似文献   

9.
与父辈农民工相比,90后农民工呈现出受教育程度高、职业选择面广、融入城市愿望迫切、物质精神压力大的特点。这一群体,目前已成为进城务工的主力军。他们人文素养的提升显得至关重要。基于90后农民工文化娱乐生活的现状,人文素养的提升更是迫在眉睫。90后农民工人文素养提升,需要政府联合企业及相关组织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并动员更多的公益组织、社会人士关注、关爱这一群体。  相似文献   

10.
孙惠芬在文学创作中以写"乡下人进城"见长,面对乡村现代化征程上的惨烈与温情,她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民间立场,密切关注着乡下人在乡土与城市的徘徊中的危机与困惑,并在作品里透露出鲜明的态度和情感倾向。城市对乡下人来说具有天堂幻境般的召唤力量,他们渴望这个幻境中的体面与尊严,却在商业社会的舒服与挑战中屡屡感到挫败和落寞,这是存在的悖谬,生存的伤痛。孙惠芬从最初的逃离乡土到现时直面这种伤痛,体现了一个作家在坚守中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伴的是民众精神生态的变迁,其中又以农民工精神生态的变化最为激烈。农民工城市化的成败和效果有赖于城市社会对其社会认同和接纳。在此过程中,文化移民的实现必然导致农民工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撕裂和解构传统的同时,也对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极大阻碍。因此,必须从制度上保障农民工的生产、生活需要,并加强文化制度建设,提升其文化品味,使其实现全面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2.
伴随改革以来三次“民工潮”的泛起,中国西部较贫困县农村产生了“留守学生”问题。当前,农村留守学生已成为当代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突出问题;已成为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严重障碍;已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本文以绵阳市所辖平武、北川等六县为样本进行分析研究,有创新地提出了加快建设西部农村留守学校等四项对策及解决方案。旨在为解决中国西部农村留守学生问题探索出务实的措施和科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中国劳动力供给的主流,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对于城市社会结构的改变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生代农民工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他们对城市体现出较多的认同感和更强的归属感,渴望融入城市。但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他们在市民化进程中面临着制度、经济、文化和个人等诸多因素上的挑战,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多管齐下,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进城是无数农民的梦想,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是当前及未来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由于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第一性认同和派生认同、消费认同和自我认同、主观认同和客观身份等的背离导致当前农民的城市认同度比较低,大多数农民工是一种"候鸟式"而非"生根式"迁移,他们"拔根农村"比较彻底、"扎根城市"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15.
“两型”社会视野下农民工的道德融入与社区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入”应该说是世界各国均会遇到的共同性问题,“城市融入”这一范畴是一种空间意义上的“融入”,强调农民工发生了空间迁移,由农村迁入到了城市,是对城市属性的选择性适应。而道德融入是一种社会层面的“融入”,强调农民工在道德层面的城市融入,是对城市道德属性的选择性适应。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大量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不仅仅是农村人口的空间位移、户口变迁和职业转换.而是现代化意义上的“文化移民”。促进“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农民工道德融入。对于促进农民市民化角色转换的顺利进行,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将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社区作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是社会的“具体而微”。加强社区建设,对于实现农民工道德融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而农民工在道德融入过程中遭遇到了来自社区的阻力,出现道德融入“受阻”现象,为农民工道德融入提供社区支持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从社区建设维度探讨重构农民工道德融入的社区支持网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增加财力投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认真落实农民工子女就读政策,解决“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努力探索义务教育新路,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7.
长期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劳动力拥有向城镇居民身份转变的能力和条件,因此,以这类农民工为主要乡一城迁移对象的深度城镇化进程应该启动。农村退出的土地流转制度和城镇融合的社保制度是实现有效迁移的核心“制度集”。在当前条件下,应当为其建立相对独立的社保体系,构建由中央政府、流入地政府、企业及农民工劳动力等共同参与的社保成本分担机制,健全农地流转机制,以解决其土地依赖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中的重要生力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更是广大新生代农民工的热切期盼。长期以来,受制度约束、经济条件、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广大新生代农民工一直处于游离城乡之间的尴尬境地。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现状及市民化过程中遇到障碍的调查分析,找出制约广大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吉宽的马车》描写了在时代变迁、城乡文明碰撞下进城农民工对"我们会是谁"、人与城的关系、灵魂何以安放等问题的焦虑与困惑。小说从"我是谁"的身份认同角度切入,通过阐述主人公申吉宽与城市的关系由渴望进入、将城市等同野兽到最终能理性认识城市三个阶段,以及作者对灵魂归属的思考,以此关注进城农民工在城市遭受的生存困惑、身份难以确定的困境,进而舒缓进城农民工的精神焦虑。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大规模持续流动,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二代应运而生。农二代有四种情形:留守子女、"准单亲"子女、进城子女、流动子女。其教育问题有其特殊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诸多因素和障碍,农二代家庭教育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亲子教育被削弱或消解,家校合作教育功能明显弱化,学校教育也深受影响。本文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问卷和访谈等形式,以西部某市数县为研究样本,对中小学领导、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了广泛调查,讨论了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家庭、学校和管理四个不同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的障碍,并从家校合作理念,家校合作模式,家校合作政策法规,家校合作组织结构四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策略,以探讨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