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秀山 《现代语文》2006,(7):117-118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大都是改出来的。在指导学生写作中我就此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一位学生交上来一篇作文,我仔细看了看,这篇作文从选材构思到语言表达,都有探究的价值。我觉得是一篇可供修改的坯子,我就把它打印了下来。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是语文老师,同时又兼一个班班主任。语文老师当班主任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通过作文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的内心活动是很少外露的,但一旦诉诸文字,又常常掩盖不住。我曾经布置一篇作文,要求学生写一个人物。在交上来的作文中,有一篇深深触动了我。这篇作文是我班王丽君用书信形式写的——写给妈妈的一封信。  相似文献   

3.
《黄山奇石》是一篇传统课文。当学生时我学过这篇课文,做教师后我又讲过三次。为此,我对此文的教与学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最喜欢批阅学生的作文。因为。我总可以从那一篇篇或稚嫩或青涩的作文中读到一颗颗或快乐或忧愁的心。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有个渴望,渴望有哪名学生能够在作文中写到我,那该是怎样幸福的事情呢!  相似文献   

5.
人教社出版的《教案》及一些教师用书,将本课教学时间定为1课时,但我不能,我的学生不能。用这么少的时间来学习这么一篇极有文化内涵的课文.顶多算是教过了一学期24篇课文中的一篇.学生是无法“浸润”其中的。我将时间定为2课时。  相似文献   

6.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刚从小学跨人中学,这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对于我来说,面对新一届学生,就像分到了新一块田地,希望通过辛勤劳作来获得可喜的丰收。为了尽快了解他们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我要求新生们每人每天写一篇日记。实际上是鼓励学生每天用日记体的形式写一篇习作,字数不限,哪怕是一句话也行,但是必须坚持每天写,而且要交给老师,每一篇我都会批改并返回他们。  相似文献   

7.
王连芳 《天津教育》2014,(17):107-107
我们知道,写作,历来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多年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作文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无话可说。如何让他们爱上作文,并写出一篇篇美文呢?为此,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将生活之水引入作文。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生心理比较脆弱,这已是成为普遍的现象。笔者多年从事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对此感触颇多。十二三岁的年龄,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心中的焦虑可想而知,不说来自社会、家庭、老师的压力,仅毕业班本身所造成的竞争氛围,就使学生寝不得安、食不甘味了。怎样培养学生勤奋上进、善于适应环境、勇于面对挑战的优秀品质?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针对这方面进行了专题写作训练。我给学生出的第一篇作文题目是《我所经历的一次困难》,第二篇是《挫折教育了我》,第三篇是《记一次成功》,第四篇是《我懂得了……》。第一篇作文…  相似文献   

9.
练笔以其轻便、灵活、机动的特点,有着大作文无法比拟的优势,堪称作文教学的轻骑兵。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让学生写练笔,高一、高二每天一篇,高三每周一篇,从不间断。我认为这样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特别是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徐静 《教学与管理》2011,(12):13-14
周一是例行批阅周记的时间,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一本本周记,仔细地阅读、批改着。这是我最惬意的时刻,透过那活泼而略显稚嫩的语言,我仿佛走进了学生心灵深处,聆听着他们的心跳,分享着他们的快乐,体味着他们的烦恼。正是这一篇篇周记,让我及时发现了他们内心的想法,感受到了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了他们心灵深处一些不愿向别人透露的想法,  相似文献   

11.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我笃信这一点,所以决定在高三第一学期布置学生做一篇“亲情”作文。 我先把我发表在《中国校园文学》上的“下水作文”《一杯薄薄的思念》读给学生听,这是我追忆已故父亲的一篇纪念文章,读过之后,我对“亲情”作了一番自我理解意义上的阐释,话不多,但在学生心中激起了反响。有学生后来在作文中写道:“如果老师不布置我们写这篇作文,如果没有他那寥寥的几句,我还一直以为,父母亲为我做的一切是应该的,我无需报答。然而,我现在明白,这十多年,我愧欠太多…  相似文献   

12.
黎洪国 《现代语文》2007,(3):105-105
学好语,我觉得主要靠一种悟性。因此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悟心。培养学生的悟性,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突破口。每一篇课的突破口,实际上就是课的题目。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运用“扣题开讲法”,是突破一篇课比较合适的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小马过河》是一篇入选教材很久的童话故事。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领悟课文的基础上,精心挑选几个学生,按照预设的情节把课文演一演。台上的小演员们与课文一致的台词,以及生动的演艺,往往令我陶醉于自己设定的美好情境中。但令我不解的是,台下的“观众”却无动于衷。如今再教这篇课  相似文献   

14.
诊断与建议 每次,编辑部都会给我发来多篇学生习作,让我从中选择一篇进行评改。这篇《诚实是幸福的源泉》的内容有些单薄,本不想选,但考虑到它所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且是初学写作者难以绕过的,所以也就选了它。  相似文献   

15.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童话。文章富有情趣,寓动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中,是一篇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16.
何婷英 《山东教育》2004,(31):46-46
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我发现学生数学日记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根据数学学习内容写的,有通过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写的,还有的是对老师说的心里话。一篇篇日记成了我们师生情感对话的芳草地。  相似文献   

17.
《驿路梨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存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着重从“美”字入手,让学生品读这篇小说。  相似文献   

18.
成晓燕 《考试周刊》2010,(12):56-57
近期,我在西亭中学上了一堂语文公开课《百合花开》,这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它通过寓言的形式,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的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文章语言清新动人.是一篇能够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并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感悟的美文。在教学中,有这样两组镜头引发了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最关注的事。虽然汉语是我们的国语,语文也是高考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但学生平时上语文课就是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把一篇篇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文章,通过我们过于程序化的方式。来使学生理解,从而变得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丧失。我想:  相似文献   

20.
也许是同听了一位著名特级教师的观摹课的缘故,最近一个时期,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差不多都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在朗读课文后问学生:“你最喜欢这篇课文的哪一段或哪几个句子?”据说这个环节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这篇课文,“我不喜欢”前些日子,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