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在提倡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的时代,艺术家们试图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创意,唤起人们对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表达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期盼。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更多更具时代意义的变革,对生存的需要慢慢地被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所取代,艺术和艺术品不再仅仅是艺术家的个性的自我表达,每个人都可以在一个更加开放的、更具融合特征的范围里肆意地分享渗透在生活中的艺术情趣。在这种趋势下,公众的聚焦会直接集中到有明显风格艺术家身上,成功的艺术家总是在他的创作中融入个人性格、生活环境、对社会影响的反馈等因素,艺术作品也成为他创作意念、生活哲学、审美情趣和时代感受的表达,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一书中阐述“生活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我相信,生活也是艺术家的创意源泉和动力,于是本文从“艺术 生活”的理念来阐述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艺术给予人们崇尚高品质生活的引导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艺术与科学     
程颖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3):173-174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哲学思想和艺术流派精彩纷呈的时代.科学研究和艺术创造的成果不断地向人们表明美,并不局限于文学艺术及宗教领域,也存在于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4.
薛小令 《文教资料》2009,(13):49-50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要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在这样一个高效、高压的环境中,“家”成了人们释放自我、张扬个性的重要载体。在家居装饰的世界里,纤维艺术以最温暖、最具亲和力的纤维原材料和自然、淳朴的手工韵味唤醒了人性中的“自然情结”,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情感需求,在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之所。  相似文献   

5.
大地艺术被认为是重新燃起人们挽救自然环境的意识.重塑现代人类和自然的依存关系.并成为改善人类生活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我们认为,对于几何、抽象与秩序的强调,表明大地艺术与现代工业文明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过于追求感官体验而忽视对于生态整体性的把握和对于人们内心情感的抚慰。因此.本文认为,如何正确处理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作品真正唤起大众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反思,这是生态学时代艺术的责任与重要使命,也是大地艺术必须要进一步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王辉 《文教资料》2007,(31):62-63
艺术的重大流变从来都是伴随着媒介的变革而发生的,每一次公共空间的拓展和重建都同媒体革命密切相关。伴随媒体的变革,数字化艺术悄然而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它与新时代人们的艺术品位和时代新思维相连,它表达的是人类基于新技术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将是物质越来越丰富,科技越来越发达的年代,一方面人类为自己不断征服自然,为我所用而喜悦;一方面又为失去精神自由和心灵寄托而苦恼。作为人类精神先锋者的艺术家该如何走出精神的迷惘,建构适应新时代的正确精神家园,从而促进当今时代艺术创作的健康发展,成为人们当前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数字艺术在当今强劲发展,人们对于艺术形态还沉浸于直接的感官体验上,而缺乏对其独特艺术创造性研究的理性、系统思辨.本文基于创造力的认识开展了哲学反思和规定,从人类认知的基本途径入手,初步反思了数字艺术对于社会文化创造力的影响;并从个人创造视角转向社会创造的构建,讨论了数字艺术创造性与哲学的内在逻辑.透过历史呈现给我们的数...  相似文献   

9.
人类生活环境里生机勃勃,静谧的湖水春波荡漾,小溪流水潺潺,草原上牛鸣羊叫,山林中鸟语花香,水车风车在轻声歌唱,月光下情人漫步、低声细语;早晨,阳光普照大地,人欢马叫,一派喧腾……,时而是缓缓旋律流畅,时而是扬声澎湃;无论是激扬音响或是安宁中的哼唱,无不都在抒发自然界、人类社会美好的生活情谊……;这就是人们在音乐中重现的抒情性与生活中抒情性的反映、重现,交相辉映,难分真伪。何处是自然,何处是人工?什么是梦境,什么是现实?有时难以区分。音乐的抒情性本身就寓意在自然中,寄情于生活里,重现在乐曲中。  相似文献   

10.
艺术是将人类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把人类情感转变为可见或可听的形式的一种符号手段。原始陶器尽管塑造方式不一,器形和纹样也形式多样,但在内容上都是人类原始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蕴涵了人类最初的审美情感,是人们对当时社会稳定或纷乱产生出的或轻快恬静或抑郁沉闷的情感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艺术人类学更关注的是艺术的全球性和全人类性,从现代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艺术人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展示艺术与人类、自然、社会的相互联系,从而进一步认识艺术,认识艺术中的人的文化精神与文化本质表现。在知识全球化时代,艺术人类学研究更具有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亓殿强 《当代教育科学》2007,(17):F0003-F0003
教育是一个整体,任何学科领域的教育都与其他学科一起对受教育者产生综合整体的影响。科学与艺术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在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在培养具有综合科学素质和科学人文精神的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并进行互补。科学与艺术是人类创造的两种独特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强有力的手段,科学是改造自然的工具,艺术是打动人心灵的工具,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生存的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意识、人们的心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隋丽 《华章》2007,(6):152
纵观近十几年的装饰发展过程,大致走了这几个阶段:简单装修--重视实效性;装饰--已出现简单的视觉演绎,现在的与唯美艺术的结合.这是人类的进步,也是社会的发展,是人们文化水平提高后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人们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胡磊 《成才之路》2009,(35):83-83
进入新的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历史终结论”“哲学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艺术终结论”“文学终结论”等等的“终结论”思潮.这股思潮对文学艺术脊;中击很大、它像“梦魇”一样萦绕在人们的心头、如何面对这种现实?这股思潮何以存在?它是否预示着文艺的终结?这迫切需要我们结合实际予以理论上的回答本文首先分析了“终结”论出现的历史文化语境,认为它的滋生与发展,是与高科技的发展、“读图时代”的到来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指出世界文学艺术的历史表明,随着各民族诗意的生存方式和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的丰富、发展和变化,在文学艺术领域出现萌发与消亡、起始与终结,是一种带有规律的现象、我们需要的主要是以清醒的、冷静的头脑,面对中外文艺的实际,从不同的层面上去认识“终结”论的方方面面。通过分析,作者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奇葩她因人而存在,为人而存在,只要有人类的存在,就会有文学艺术的存在“艺术的终结,恰恰是艺术新生的起点,艺术的黄昏则是艺术的黎明的前夜”在新的世纪,文学艺术必将走向更大的辉煌  相似文献   

16.
自由,就其哲学意义来说,就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改造的自觉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人们认识和运用自然、社会规律的能力亦不断提高,因而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在原始社会,虽然人与人之间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不得不向自然乞求,实际上是自然的奴隶。在阶级社会中,被统治阶级不仅没有生产和生活的自由,有时连人身自由也受到威胁。而统治阶级在人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袭击下,也常常是惶惶不可终日。因此,人类的自由即使是在资本主义时代,也是有限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广大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  相似文献   

17.
传统山水画艺术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其自然观充分体现了艺术自然与山水自然的和谐妙契的关系,反映出传统山水画家肉体与精神上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类得到发展的同时却破坏了自身的栖息之所,也破坏了传统山水画所折射出的艺术自然与山水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8.
自然必然性与自由的对立,是人类面临的本原性矛盾。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是向往自由而进行的冲出自然必然性制约的努力。艺术在内在精神上体现了人类追求生命意识自由展开的两种形态:一是奋进,一是超脱。就其后者,艺术与宗教在寻求存在意义的过程中走向了沟通。宗教对人生现实的超脱性同艺术审美创造的超脱性有了精神意旨上联系,艺术与宗教在内在意蕴的建构上是追求精神自由与满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自然与绘画的关系,并以人类原始艺术以及绘画审视人与自然、绘画与自然的关联,结合中外理论家、艺术家的观点阐述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前世界普遍面临的三大问题。人类同环境、资源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成绩很大,现代社会文明就是在广泛和深入利用自然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但是,往往由于人们对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认识不足,而产生了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现象。而由此出现的问题及其严重性,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