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彤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175-175,177
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历史巨著中大量使用了文化意象,生动形象地达到服务主题的目的。但从跨文化交际的要求与目的来看《,红楼梦》英译中意象的表达有着不同程度的缺损。本文通过《红楼梦》三个译本中对意象翻译的缺损来看翻译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徐牧 《海外英语》2013,(1):150-152
《红楼梦》诗词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其中大量存在的文化意象误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相关文化认知图式的缺失或不匹配是造成误译的重要原因。该文用认知图示理论探讨《红楼梦》两英译本中诗词文化意象翻译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一书中包含了诸多中国传统文化意象。论文选取《红楼梦》第五十回的《访妙玉乞红梅诗》,对诗歌的文化负载以及霍克斯(David Hawks)的翻译展开分析。通过霍克斯在翻译过程中对中国古诗的理解及其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把握,分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译技巧与文化意象再现。  相似文献   

4.
文化意象翻译是文化翻译中十分重要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引起翻译界的重视。文化意象反映着民族文化与民族特色,是各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莫言的小说《酒国》独具中国民族文化特色,有许多字里行间起不同象征作用的文化意象,这是《酒国》的一大特色。以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分析《酒国》俄译本中的一些文化意象,论述功能对等理论运用于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以此来看民族文化意象的翻译对文化传播的作用,从而促进中俄两国文化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一部融合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翻译这样一部巨著实属难事。霍克斯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翻译《红楼梦》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从读者反应论出发,对《红楼梦》中有关文化内容的翻译采取了恰当的处理方法。通过摘取霍译本《红楼梦》中文化内容翻译的译例,并对之试做分析,可以看出读者反应论对汉英文化翻译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身份越来越受到文学界和翻译界的重视,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著名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各方面的真实写照,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中对于各种文化意象的翻译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突显了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程跃 《文教资料》2011,(12):45-47
本文从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的角度来探讨文化意象的翻译及相关问题。文化意象是一国语言文化的精华,文化意象的翻译过程是一个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过程。如何处理文化意象中"形象和意义"的矛盾问题成为文化意象翻译的关键所在。本文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通过对《红楼梦》两个全译本(杨宪益夫妇版本和霍克斯版本)中文化意象翻译实例的分析和比较,揭示目的论在处理文化意象时的指导作用及在翻译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为文化意象的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解决文化意象翻译中的"形象和意义"的矛盾问题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冯艳飞 《现代英语》2023,(16):91-94
《红楼梦》以其丰富深厚的思想背景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对外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对《红楼梦》译本的研究尤为重要。从事诗词教研的叶嘉莹说:“作为小说中的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了不起的”[1]。文章以许渊冲的“三美论”为理论指导,对比分析杨宪益、大卫·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中的诗词翻译案例,探讨译者文化意象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和策略,认为根据所要达到的不同目的,采用省译和增译翻译方法,可较高程度上还原诗词之音美;采用直译或意译的翻译策略,可以基本实现诗词之意美;采用直译或者重构法,译文大致可以做到诗词之形美。文章旨在探索在诗歌翻译中更好地传达中华传统文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诗词的翻译在《红楼梦》英译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最不易翻译的部分之一。而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应该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得以再现。从霍克斯和杨宪益译本中各选取五首林黛玉诗词对其诗歌中意象的再现进行对比研究,为诗词翻译中意象的再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许渊冲先生在自身诗歌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上,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提出诗歌翻译"三美论"。这对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葬花词》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而写的一篇重要作品,以其绚丽的意象、悲愤的格调、优美的文辞、铿锵的音韵传唱至今。运用"三美"理论对比赏析《红楼梦》2个经典英译本对《葬花词》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传达,探讨两位译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便于论证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领域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6,(20):15-16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中有大量颜色隐喻,尤其是"红"的隐喻。鉴于目前颜色隐喻及其翻译研究的缺乏,本文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通过对《红楼梦》中"红"隐喻及其英译策略的分析,探寻其隐喻意义、目标域及两英译本中译者对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文学巨著,一个成功的翻译可以让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然而由于中西两种文明的巨大差异,《红楼梦》的翻译仍存在着巨大的困难。正是这些困难使现有的两个完整版《红楼梦》译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这些缺憾体现在人名、典故、意象等多方面。本文旨在从文化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化意象的传递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对于文化意象传递中出现的文化缺位的研究却不太多。作者通过对文化意象和文化缺位的分析,结合杨宪益《红楼梦》译本里的实例,阐析了文化缺位状态下文化意象传递的问题。认为对于文化缺位状态下的文化意象的翻译,应以最大限度传递原文文化意象为目的,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如何处理文化意象的翻译一直是译者和学者们关注的问题.翻译不仅要求译文优美流畅,更重要的是译文能够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文所富含的信息,其中当然包括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否则就会影响原作内容的传达.本文主要以《红楼梦》霍克斯英译本为例,探讨习语英译中文化意象的失真及其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意象词认知翻译观角度对比评析了《醉翁亭记》中概念性文化意象词和联想性文化意象词的六个英译文版本,旨在比析最佳译文并探索文化意象词的具体翻译方法。比析结果发现,各位译者在文中文化意象词的翻译上呈现翻译思想的多元化趋势,而体现融合翻译思想的翻译方法所翻译的译文则可较好地实现翻译和谐性,适应当前国际跨文化交际形势,促进文化间的充分交流。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对联中的高频词都赋有一定的文化意象性,曹雪芹对其刻画和精选可以说是别具匠心。文章旨在通过词频分析、用意探究、译文对照和策略分析的研究思路探究原作者的创作用意及其译者在《红楼梦》译本中是如何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适应的。  相似文献   

17.
文化缺省是指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对双方共有的、不言自明的文化信息的省略,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需要原文的文化缺省进行翻译补偿,以更好地表达原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红楼梦》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典名著,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在《红楼梦》翻译中经常会遇到文化缺省问题.为此,应分析《红楼梦》中文化缺省的表现形式,探索《红楼梦》中文化缺省翻译补偿的方法措施,以更好地翻译《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翻译中为了弥补文化意象传达中形式和内容的失真,杨宪益夫妇译本较多地采取显性补偿策略,而霍克斯译本更多地采取隐性补偿策略。为了收到既传神又达意的效果,可以通过直译文化意象介绍外来文化意象,并采用注释来弥补文化意象内容方面的失真。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诗词是《红楼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和传统文化的积淀,研究诗词英译对于研究传统文化及其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红楼梦》英译本中最具影响力的大卫·霍克斯译本与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诗词的英译为切入点,探究母语文化对诗词翻译的影响。经对比分析认为,母语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原作品的理解差异和译文的表达差异上,具体到翻译策略、词汇选择、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研究发现母语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霍克斯与杨宪益两位译者发挥各自的母语文化优势,融合目的语文化,实现从源语到译语的恰当转换,创造出论坛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20.
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其专著《翻译问题探讨》中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两个概念,对翻译理论做出重要贡献。语义翻译注重源语文化和原作者的感受,交际翻译则屈从于译语文化。本文即是以大卫·霍克斯的英译本《红楼梦》为例,通过文献分析法,具体分析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