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为了读者的阅读,它充分肯定了读者的中心地位,强调了读者在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接受美学的含义,分析了接受美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以及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以来,就以它独特的思路和新颖的视角备受关注,并被广泛地运用到文学研究和艺术欣赏等领域.高职英语教学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殊性,接受美学有助于重新审视高职英语教学活动.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总结了接受美学对改进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种学理论,是以读的学接受为旨归,研究读对作品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方法论体系,接受美学虽然是一种学理论,但它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章从接受美学角度对电视接受过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吴云龙 《培训与研究》2007,24(1):126-128
接受美学理论指出作品只有在接受过程中,读者能动的、创造的释读才能把作品所留下来的空白填充起来,作品的意义才得以实现,文章阐释了接受美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借鉴价值,最后就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五点方法。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是兴起于 2 0世纪 60年代中期的一种文学理论 ,是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 ,研究读者对作品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方法论体系 ,接受美学虽然是一种文学理论 ,但它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本文就从接受美学角度 ,对电视接受过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少求  刘艳军 《教育艺术》2006,(2):13-15,12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研究、接受理论,是由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和伊瑟尔等美学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20世纪80年代传到我国,对我国美学理论及美学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流派,它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是以读者接受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将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点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就意味着一种思路的转换,即从“灌输论”转向“接受论”。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与接受美学中的接受有共同之处。借鉴接受美学的有关理论,对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美学和接受美学的角度,阐释翻译文学文本的接受形式的跨文化性,利用姚斯的两种接受形式—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说明翻译文学文本的解读是两种文化张力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有机复合。  相似文献   

9.
一、“接受”的内涵 西方学术界对“接受”问题的关注始于古希腊的“解释学”和由此发展起来的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研究、接受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前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流派,它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是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率先对教育接受活动、尤其是以大众传播方式进行的教育中的接受活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传通活动。传统的翻译因受传统美学文论的影响,注重原作与译作的等同,忽略了读者的积极参与。接受美学是以读者为研完中心,通过考察文学接受和产生效果的过程来揭示文学的本质和特征的美学理论。将它运用到翻译中,不仅可以弥补传统翻译的不足,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翻译质量,完成美的接受与传递。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所注重的是阅读者具有主观的积极能动作用,其将读者位于阅读的核心位置。应用接受美学指导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够进一步树立学生的学习和阅读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开展个性化阅读。文章主要阐述接受美学理论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在接受问题视域下,接受美学理论对思想品德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把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读者参与和第二文本等核心概念引入思想品德教学,由教育向接受转变,从而增强思想品德的接受效果,达成预期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的文学观是对文学的新认识,更是对读者的发现。文学教育是以教育为目的,以文学为本质,对文学阅读、接受和传递的一种特殊形式。接受美学可以为文学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念支撑。从而探讨文学教育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是当代世界文学理论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话语。翻译研究的接受美学视角结合后殖民主义的翻译研究现实,对中国当代的翻译理论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全球化、文化产业化、新媒体革命和网络大众文化对传统翻译批评理论提出了理论挑战。本文主要审视接受美学对翻译批评理论及实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兼论翻译研究中接受美学视角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问题已成了大家公认的事实。但若从学生接受的角度,将接受美学运用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创造学习语境,启发学生思维,形成语感,带动学生积极参与,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结合教学实践,发现在此理论框架下实施的新的教学方法在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其自主学习意识,全面提高其综合能力等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试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围城》自初版以来的四次接受热潮加以分析和研究,以探索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理论重视对接受主体、接受过程和接受效果的研究,对于创新和改进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方式方法有重大的参考价值。本文总结以往大学生党员教育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借鉴接受美学理论的有关观点方法,以其四个核心概念作为基点,研究提高学生党员教育针对性和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文学接受史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接受史的研究实际上早就开始了,但是,关于这一课题的理论应用、基本原则、一般方法等等问题,至今还很混乱。20世纪80年代初期接受美学被引进中国后,大致经历了理论介绍、尝试运用、理论的中国化、中国文学接受史研究这样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基本上属于纯理论的范畴,第四个阶段才是接受美学具体运用的时期,也是接受美学现实的价值所在。因此,现在必须就中国文学接受史研究所要遵循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的理论建构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在中国被系统阐释却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从理论的建构和接受上讲,中国是落后了。但理论的落后不等于实践的迟缓,中国接受美学的实践早已开始,只不过,中国接受美学的实践独具特色罢了。以贾谊《过秦论》的经典化进程为线索,以政治家、文学家、怀才不遇士人三维为视角,研究接受美学在中国的意义,即可解答“何谓中国式的接受美学”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诞生在联邦德国的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不仅对文学的创作及赏析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为翻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对于包含大量虚实意象,写作方式特殊且内涵极其丰富的中华古诗词来说,接受美学更是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文章以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英译本《诗经·风》为例,摘取其中部分片段来赏析,分析接受美学思想对中华古诗词英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