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探究我国体育产业上市公司推行社会责任是体现了股东的价值利器还是管理层的自利工具,从非对称风险视角,结合我国A股市场环境与制度背景,对体育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影响股价崩盘风险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检验.结果显示:我国体育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企业在推行社会责任时加剧了股价崩盘风险,体育上市公司存在社会责任的崩盘效应;进一步分组回归发现体育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崩盘效应仅存在于强制披露与没有进行第三方信息鉴证的企业中.结论:我国体育产业上市公司推行社会责任的体现特征为工具性而非价值性.  相似文献   

2.
加入WTO后我国高校体育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必将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入世后我国高校体育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对策与建议,为其健康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产业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总结了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分析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建议:一是解放思想,放宽政策;二是成立高校体育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实行校企分开,科学管理;三是丰富经营项目.积极拓展市场。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体育产业的发展,为全民健身计划作贡献。  相似文献   

4.
利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发展矛盾和瓶颈、未来发展的路径和策略.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具有体育产业规模与增速显著提升、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不断扩张、各路资本大佬纷纷布局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大版权时代来临、融合与跨界发展意识不断凸显等新的阶段性特征,但同时也存在外在的产业环境和产业内部生态两个方面的瓶颈制约.未来我国体育产业应运用改革的思维,把握市场发展规律和大众体育消费需求,在适应外在的产业环境的基础上,着力破解产业内部生态条件的瓶颈制约,调整调优我国体育产业布局、结构和发展质量,以更好地推动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采用调查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理论,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进行深入探讨,分析研究中国加入WTO后,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和前景,以及现阶段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导技术,对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人工智能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理论逻辑、动力来源、现实路径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研究认为:人工智能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理论逻辑在于数字经济为人工智能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时代背景,人工智能促进体育产业领域“技术—经济范式”变迁,从而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新空间。社会环境变革与产业发展需求分别是人工智能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人工智能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路径为:加强人工智能在传统体育产业改造升级过程中应用;鼓励培育人工智能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与新模式;搭建人工智能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平台载体。主要建议:发挥智能体育产业相关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体育产业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的力度;加速推进体育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与推广;加大智能体育产业高端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方体育产业政策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对近年我国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制定的体育产业政策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科学地制订我国各地区体育产业战略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研究认为:1)我国不同地区对体育产业政策的重视程度不同,经济发达地区更为重视;2)制定体育产业政策的因素与各地所处的客观环境密切相关;3)各地区多借助其资源优势选择特色体育产业;4)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体育产业布局政策的关键因素;5)体育产业政策中常见的政策手段包括行政手段、财政手段、金融手段及法规手段;6)各地区体育产业组织政策及产业技术政策的内容较少,可能阻碍产业政策的综合效用。依据以上分析结果,针对性提出提升我国地区体育产业政策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比较的视角,探寻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现实差距与实施策略。对照支柱性产业的标准,我国体育产业在产业规模、产业贡献、产业结构、市场主体、消费水平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基于此,提出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实施策略:从政策层面,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强化体育产业政策落实;从要素层面,推动空间要素和生产要素开放;从产业层面,健全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夯实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从市场层面,培育体育市场主体,加强体育市场监管;从消费层面,深挖体育消费潜力,打造体育消费载体。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文卷调查法,对我国体育电视产业发展的态势和国外体育电视产业发展的启示进行论述,阐述了我国体育电视产业发展对体育产业的作用,并对我国体育电视产业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了体育文化产业的相关概念,通过对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认为产业融合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更好地发挥两产业间的协同效应,实现互惠提升,共同发展.用PEST分析法对影响我国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外部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了在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因素影响下,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最后提出了组织精品赛事、实行自由竞争、变革消费观念、扩大体育人口、挖掘明星IP的发展建议,旨在为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南京工程学院与南京胜利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合作的缘由出发,根据大学体育设施较为齐备和当今社会体育的状况以及企业进行市场开发和推广的理念,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和高校的实际情况,对高校体育产业如何走向市场,尝试着从思想上、理论上、观念上对大学体育产业的开发进行探讨,并试图寻找出一定的规律探索出一条适合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路子。  相似文献   

12.
优化资源配置、调节贫富差距、优化现行税收政策等要求我国开征物业税,它对房地产行业、购房者、政府和金融机构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此作了必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我国社会体育发展严重滞后的现状,剖析了高校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关系,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探讨了高校体育教育服务于大众体育主要途径:1)完善体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2)深化体育教学改革;3)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  相似文献   

14.
我国房地产业现已步入相对稳步发展的阶段,具备了将其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条件.本文就如何清除阻碍房地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从而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苏北地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苏北地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结构和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苏北地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总体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实物性消费占主要地位,影响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包括居民收入、价格、观念等方面。初步探讨了苏北地区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发展前景,未来该地区居民体育消费方向。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登记是我国不动产物权公示的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动产物权公示方式只有登记这一种,《物权法》第九条的但书规定为其他公示方式的存在留下了空间。在不动产物权中,公示与登记之间不能直接划等号,即不能认为不动产物权公示就意味着只有登记。在我国,无论是在立法上,判例上还是在学理上,不动产公示方式都不是唯一的,在登记外,还有其他的公示方式。承认不动产物权登记以外的其他公示方式,对于维护交易安全和当事人合法利益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美国大学体育人才的培养和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指出在现阶段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的主流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与主流文化存在着价值取向的向差。因其自身的文化特质,高校体育文化在必然的动态性发展进程中面临价值取向的选择。在主流文化的影响下,高校体育文化的能动性特质及其内容、形式多样性特点,决定了人本精神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必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我国开征物业税的利弊分析及时机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开征物业税有利于优化我国现行的财产税制,有利于国家从宏观上调控、规范房地产市场和政府的土地出让行为,解决中低收入阶层购房难的问题。但开征物业税需要解决的政策、技术和征管问题还很多,物业税开征后对地方财政、房地产价格、不动产评估的影响以及新旧政策的衔接也需要进一步分析。因此,现阶段(二至三年内)开征物业税的时机还不成熟,但应采取积极的准备性措施。  相似文献   

20.
高校体育实施分层次教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高校大学生喜欢运动但对体育课不感兴趣这一普遍现象,运用分层次教学的基础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