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湖北体育科技》2019,(5):461-466
目的为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锻炼态度,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的方法,研究573名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对锻炼行为的影响。结果与结论 1)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不高,强度较低,体育锻炼时间表现良好,体育锻炼以小锻炼量为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在性别、专业、年级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2)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积极向上,且行为态度相对较好。不同性别、专业的学生行为和目标态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行为态度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3)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存在高度相关。体育锻炼态度对锻炼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行为态度对体育锻炼行为的解释变异量为19.1%。  相似文献   

2.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框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等,解释移动干预技术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行为意向,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探析移动干预技术对锻炼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认为:(1)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对锻炼行为的解释具有局限性。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均与行为意向存在明显的同向变动关系,并且态度和行为控制感仍是预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较强因素,但是主观规范不能预测体育锻炼行为。(2)使用移动干预技术干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体育锻炼行为意向作为中介变量,移动干预技术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锻炼意向,并间接影响学生的锻炼行为。移动干预技术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为了使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建议将课外体育锻炼移动干预技术规范化,制定恰当的监督制度,纳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中。  相似文献   

3.
于春艳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1):107-112,126
以毛荣建(2003)所提出假设(在TPB理论基础上做出改进,将行为习惯、目标态度、情感体验3个变量融入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用来测量青少年体育锻炼态度。)为研究理论依托,进一步验证体育锻炼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问卷对在校大学生分层随机调查,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与路径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结果表明:锻炼者与非锻炼者在体育锻炼态度各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性别因素不能影响锻炼人群在体育锻炼态度的各项维度得分的差异性的结果,非锻炼人群也是如此;体育锻炼活动中,决定行为意向的关键变量因素是态度;具有高情感体验、或高认知的大学生,并不一定是锻炼者。路径分析说明,行为习惯、情感体验、行为认知、目标态度、主观标准一方面通过行为态度间接作用体育行为,另一方面,行为习惯、目标态度、主观标准对体育行为还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翔 《体育世界》2013,(4):20-22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900名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及其锻炼行为进行调查,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控制感、行为意向等存在显著差异,男生优于女生;男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图较强,但其行为受时间、环境、资源、技能等的影响较大;女生缺乏体育锻炼意图,且过去行为习惯是制约其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王革  卓莉 《精武》2013,(19):94-95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韩山师范学院不同年级、专业的469名大学生进行锻炼态度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总体一般;(2)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存在极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好于女生;(3)大学生体育饭炼态度不存在显著的专业特征,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分量表中的行为控制感存在显著差异,主观标准上差异很显著;(4)随着年级和学业水平的递升,模型上各维度的得分呈现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大学生主观锻炼体验与锻炼的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中等体育锻炼量有助于积极幸福感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对牡丹江市大学生冬季体育行为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传勤 《冰雪运动》2009,31(2):92-96
为了培养北方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对牡丹江市2~4年级部分大学生进行有关冬季体育锻炼现状和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上对冬季课余体育锻炼具有积极的行为表现,大多数学生在课余时间都不同程度地参加了体育锻炼,但锻炼量不够充足,尤其是女生显得更为突出 体育态度、心理因素、行为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参加冬季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选取50名大学生实施体育健身方案,考察体育健身方案的实施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体育健身方案的实施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进而影响其参与锻炼的行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行为习惯和主观标准两个维度;体育健身方案的实施对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法(体育锻炼参与量表、运动自我效能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分别对高校超重肥胖大学生群体和正常体重大学生群体进行问卷调查,研究高校超重肥胖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超重肥胖大学生人群在运动自我效能、体育认知、体育态度、体育信念等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明显低于正常体重人群,提示以上四个因素可能是制约超重肥胖大学生人群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境下对中文版锻炼承诺量表(ECS)的信效度进行了检验。以490名大学生为被试,其中60名用于语言等值性测试,30名用于重测信度的检验;采用中文锻炼承诺、锻炼行为问卷对40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中文版ECS的维度结构与其英文原问卷相似,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锻炼承诺量表包括承诺特性和决定因素两部分,各因素的项目载荷在.430-.798之间,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705-.815之间,重测信度在.564-.781之间;各维度与效标效度锻炼行为之间也有显著的相关。因此,中文版ECS适合在中国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中使用。  相似文献   

11.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问卷调查以及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家庭微观环境视角研究其对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探索中国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呈现低度负相关;父母参加锻炼状况与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呈正相关;父母对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对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相关不密切;兄弟姐妹参加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有正性影响;大学生的原居住地与其参加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相关。来自农村乡镇的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优于其他居住地的大学生;同一居住地的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男生明显好于女生。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对高校师范生的体育生活方式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等院校师范生生活比较规律,参与体育锻炼为提高身体素质,未参与体育锻炼是因为没有时间和没有场地等。针对问题,就如何构建高校师范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不同营养行为下大学生运动量的特点,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对沈阳市3 300名大学生的营养行为和运动量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显示,大学生营养行为不良率约占总体近20%,且男生比例偏多。此外,无论男女,营养行为越好表现出运动量也越高的倾向,说明两者间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养成良好的营养行为习惯,适时的调整运动量,将更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主要调查昆明市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和心理活力状态的现状,分析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的心理活力状态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一、昆明市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一般,总体来说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不是很好;二、大学生的心理活力状态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指数成正相关,体育锻炼与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认知活力、情绪活力、行为活力、动机水平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体育锻炼指数越高其心理活力越高,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心理活力状态。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1 628名参与体育网课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的锻炼态度、锻炼行为与身体自尊进行测量,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居家期间大学生的锻炼态度不够积极;女生的锻炼行为与男生存在明显差距;女生的身体自尊水平相对偏低。研究发现锻炼态度、锻炼行为、身体自尊三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体育网课期间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需要加强锻炼态度的引导以及锻炼行为的干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山西省四所本科院校的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师范生对体育的基本认识、主客观等方面探讨影响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情感与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存在正相关性;活动场所少、无时间、学生缺乏运动技能是主要制约因素;体育课、学校体育锻炼氛围、同学和朋友的带领是主要促进因素。因此本文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旨在为丰富、健全高校课余体育活动,深化师范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居家体育锻炼作为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重要形式,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和特殊天气条件下大众的主要锻炼方式。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47所高校4 416名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分析了疫情期间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行为,结果显示:(1)82.98%的大学生达不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男生居家体育锻炼频率、强度、时长均显著高于女生,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华中地区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频率和时长均最低,力量练习、跑步、跳绳是大学生主要的居家体育锻炼项目;(2)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但知行不一的现象仍普遍存在;(3)内部动机是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外在因素是阻碍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学校体育教学、网络媒体、运动APP和公众号是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认知的主要途径,基于网络课堂的居家体育学习方式中,通过教学视频进行学习的效果最好,网络直播效果最差;(4)父母与子女间的居家体育锻炼行为具有较强的代际互动关系。建议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家校社联动机制,促进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潘丽萍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4):98-100,111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关于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和身心健康满意感的研究文献,总结归纳出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和身心健康满意感的概念。在提出今后研究方向的基础上,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与身心健康满意感关系的模型。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通过态度、价值观、认知作用于行为意向,最后提升身心健康满意感。  相似文献   

19.
蔡先锋 《湖北体育科技》2011,30(2):140-141,129
探讨大学生对体育课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进而探讨大学生对体育课的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是否影响其锻炼行为.以部分普通大学生及体育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6份,并以t检验、单因子变异数分析及典型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男大学生对体育课价值观高于女大学生;2)体育系大学生对体育课价值观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