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邵军 《湖北教育》2010,(2):29-31
阅读教学任务繁重、类型复杂,如果没有一个或一些比较有效的问题切入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认真思考,课堂效果将会不够理想。本期三篇文章,提供了一些设计问题的思路,希望给读者朋友以启迪。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超文本角度切入超阅读的阅读特性,通过对罗兰.巴特《S/Z》的理论建构和阅读分析,笔者认为《S/Z》是运用超阅读方式对线性文本阅读的范例,读者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了超阅读中文本与读者的狂欢。  相似文献   

3.
一、由细节切入整体感知这里所说的细节,是指凝聚了作者心思、心力与心智的能给予读者以暗示意义的但又需要读者用发现的眼光来审视文本才能捕捉到的寻常言语。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要关注文本意义的整体性.文本意义的整体性体现于文本情境中,文本情境可以从文化情境、时代情境、个人情境及场景情境四个层面分析.阅读教学中要打破对文本的选择性解读,走向对文本的整体意义解读.指向文本意义整体性的阅读教学的问题切入设计有以下几个角度:从文本的信息切入、从文本的情感切入、从文本的观点切入、从...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从何种角度切入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难点。笔者认为从文本背景和思想感情两个角度切入进行文本解读,可以帮助解决阅读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从文本背景切入包括预习检测、导入呈现和课中穿插三种方法。从人的感情切入包括剖析作者情感和剖析人物情感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付煜 《贺州学院学报》2011,27(4):104-106
文章学对文章的源流、内容、形式等方面有不断深入的研究,以这些研究成果为基础,选择有关文章内容或形式方面的知识点作为切入点来解读各类文本,有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文本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种选点切入式的文本解读能使读者对文本常读常新,从而促进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和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写旁批可以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更加深刻。这种学习方法既可以把“厚书读薄”,又可以把“薄书读厚”,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那么,怎样进行批注,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更有效呢?  相似文献   

8.
互文性是一个文本(主文本)与其他任何文本(互文本)在语言、结构、主体、意象等方面存在着引用、模仿、典故、重写、原型等关系,互文性解读就是运用互文性理论通过研究互文本来更准确、更科学地解读主文本,获取文本的意义和内蕴。对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相似文献   

9.
教师要在整体统领文本的基础上,寻找到阅读教学的突破口,为学生整体阅读、感悟积累,乃至合理运用开掘出思维认知的有效路径,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教学中,要聚焦题目,在对应中切入文本;探寻文眼,在发散中切入文本;依托关键词语,在链接中切入文本;紧扣核心语句,在统领中切入文本。  相似文献   

10.
也谈“多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名思义.所谓多元解读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方式、不同层面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由于读者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方式、认识水准、阅读目的及切入角度等存在差异.必然会导致文本解读的多元化。遵循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多元解读无  相似文献   

11.
祁刚 《快乐阅读》2013,(25):15-16
在新课程背景下,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应该是百花齐放,在角度、层次、方式等方面各显特色,笔者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摸索,总结一点做法,与大家交流。一、新旧联系,巧妙切入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对话的活动。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及其意义的建构把握世界,同时也建构自我世界。作为读者的学生和教师,在文本解读活动中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作用——用自己那颗在解读体验中跳动不安的心灵去激活文字,激活文本,因而使文本成为主体情感、意志、生命和灵肉的载体,并诞生出新的审美意义。显然,读者的这种能动性和创造性作用,已经超越单纯理解和解释对象的领域,而跨入对主体自身审美心理结构(情感、意志、趣味、生命感等)重新建构的境界,也就是对“读者的建构”活动。应该说,这种“读者的建构”境界,能够充分标示出解读过程中主体性所臻达的完满程度,是实现解读“有效性”的根本标尺。  相似文献   

13.
深层次的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滋润,往往能使阅读者产生一些珍贵的、富有个性的,但又是稍纵即逝而容易被忽视的思想火花。而旁批能真实地记录读者的阅读经历,留住阅读过程中的别样情怀,把阅读的层次引向深入。写旁批是一种阅读习惯,更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渗透各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书写旁批的能力和习惯。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的首要问题是确定意图和寻找“切入”点。《药》是篇小说,它的教学意图无非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及其艺术表现力,并且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等。以上三篇文章的教学意图也大致如此,不过各有侧重罢了。意图一旦确定,用什么手段来切入更是个关键,更是个很见功底的问题。切入手段的选择,首先是要看能否切入文本内涵、揭示文本的要旨;再看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能否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造成文本阅读无效和低效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陈腐的机械唯物论和狭隘社会功利论;第二,是后现代教育理论中离开文本主体的绝对的读者主体论。后者把读者主体推向极端,放纵自发性的所谓多元解读。其实,读者主体的心理图式的局限,使得对文本的同化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受到文本主体制约的。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并不如西方后现代哲学所说那样是无深度的、无本质的,而是有其稳定的立体层次结构的。要洞察文本,与文本作深度对话,必须不断地对自发主体心理图式进行专业积累,作以更新为特点的建构。建构的过程就是读者主体比照、遵循文本层次结构,旁涉作者的深层心理结构,总结阅读的历史经验,攀登上文本阅读的历史高度的过程。孔夫子早就指出的思而不学危险,如今正在中国语文课堂上泛滥。  相似文献   

16.
[意图切入] 一、将文本的学习物化为科学有效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文本,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进而在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避免文本学习的虚浮化和随意性。  相似文献   

17.
廖纪元 《小学语文》2010,(12):27-28
一篇课文的教学,从何处切入是需要仔细琢磨的。切入点的选择直接关乎教学的效果。如果切人巧妙,教学时就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同时能激发学生探究文本内涵的强烈欲望。现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谈谈本人对文本切入的想法与做法。  相似文献   

18.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殿堂中,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本文从金庸武侠小说的读者话语切入其文本的内核,从接受的角度来探究其艺术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运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解构主义批评手法分析马尔克斯小说《巨翅老人,》分析出文本中“天使”的人间之旅不仅是展示人间的虚伪、残酷、自私以及人间与上帝,即人间与美德之间隔膜的过程,更是对传统形而上学中宗教信仰、理性文明以及终极意义里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消解过程,是揭示不确定因素,使读者摆脱时空界限,从不同角度切入文本,审视文本,根据现实,重构文本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文本解读方式的选择,尤其是切入点的选择是否恰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效益。选取恰当的文本解读切入点,如从题目切入、从关键语句切入、从主旨句切入、从朗读切入等,会有别样的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