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一位女子主讲的《论语心得》,竞赢得了全国关注,这就是眼下于丹女士的《论语心得》热。《论语心得》受到读者欢迎,契合了现代读者的阅读取向和审美心理。因为它做到了“朴素”:一是通俗,二是有趣,三是有用。于丹和易中天善于让学术走出象牙塔,  相似文献   

2.
"于丹现象"是当前学术界争论的热门话题,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从媒介技术角度来看,于丹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热捧,与其说是于丹的成功,不如说是电视霸权的胜利。"于丹现象"是电视对传统文化资源、印刷文化领域的一次成功"收编"。  相似文献   

3.
学术文化畅销书渐成"系列化、品牌化" 上月易中天作品《品三国(下)》以微弱的优势挤掉《于丹(论语)心得》,赢得开卷非虚构排行榜榜首的位置,不仅让我们眼前一亮,同时又留下了些许悬念.本月《于丹 (论语)心得》又重新夺回了榜首.  相似文献   

4.
2007年2月28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一条文化新闻:《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受到广大读者热烈欢迎,目前该书销量已超过250万册。在《新闻联播》创办29年的历史上,以一本图书的销量作为新闻价值的新闻绝无仅有,这从一个侧面反证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创造了多么大的奇迹,而助推这一奇迹产生的正是时下波涛汹涌的阅读“复古”潮流。  相似文献   

5.
朱健桦 《出版参考》2007,(11S):22-22
学术文化畅销书渐成“系列化、品牌化”上月易中天作品《品三国(下)》以微弱的优势挤掉《于丹(论语〉心得》,赢得开卷非虚构排行榜榜首的位置,不仅让我们眼前一亮,同时又留下了些许悬念。本月《于丹(论语〉心得》又重新夺回了榜首。不仅如此,于丹的另一部作品《于丹(庄子〉心得》也超过了易中天的《品三国(下)》、《品三国(上)》两部作品,位列开卷非虚构排行榜第2。至此,出现了于丹全面“超越”易中天的态势格局。[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孝敬之道     
于丹 《全国新书目》2008,(11):28-29
《于丹〈论语〉感悟》是《于丹〈论语〉心得》的续篇,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等7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论语》是朴素和温暖的,它的朴素和温暖不仅在于那里面有天下大道之志,与此同时它还会指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2006年的最后一场文化高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个月之前,于丹这个名字,还只是电视媒体圈所熟知的一个专家,现在,这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的教授,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论语》布道者:仅一个月,《于丹(论语〉心得》的销量便突破了100万册。[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李蓓 《新闻知识》2007,(8):42-43
“我们心目中敬重的孔子其实是一个经常陪着学生玩的可爱的老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用如此通俗直白的现代语言来解读古老经典,再搭上大众传媒这班快车,而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于丹热,一跃成为众人追捧的“学术明星”,她写作的《论语〈心得〉》也在全国畅销。虽然对她持“反对”的声音也同样激烈,[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进入2007年,在图书界有两个现象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一是,著名学者于丹女士陆续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在发行销售方面连创新高;另外一个现象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感恩的心》在广大读者的关注下也刷新了图书发行量的新记录,不足一月销售量已破11万册大关.  相似文献   

10.
现在还没有统计,易中天和于丹两人到底给2006年度的中国大众图书市场创造了多少码洋,但是有一点或许是明确无误的:《品三国》和《于丹〈论语〉心得》支撑了两家出版商至少一半以上的图书销售。  相似文献   

11.
张彬 《视听纵横》2008,(1):97-99
第一次看到于丹是在央视《挑战主持人》全国综艺节目主持人选拔赛决赛的现场直播中,作为点评嘉宾,于丹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点评深邃、用词精当、凝练、到位,使综艺节目增加了一种厚重感。再去看于丹《百家讲坛》中的《〈论语〉心得》更是精彩,让人充分领略到了她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个性魅力。由此想  相似文献   

12.
李潇 《出版科学》2016,24(6):72-74
回顾于丹自2006年国庆7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述《〈论语〉心得》的作品出版情况之后,关注于丹十年出版,分析于丹媒体形象和品牌延伸的二元互动,探讨于丹品牌出版的十年主题流变与未来走势。  相似文献   

13.
2007年2月28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一条文化新闻:《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受到广大读者热烈欢迎,目前该书销量已超过250万册.  相似文献   

14.
《于丹〈论语〉心得》:自由化误读的典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列举了《于丹〈论语〉心得》的15类错误解读的书证,认为该书是集误读、曲解、胡吹之大成,流毒特广。这种误读以及被炒作为“经典文章阅读热”“自由化阅读热”的典型个案,已演化为当代学坛的阅读公案,大有从阅读病理学角度进行系统评析的必要,有从阅读学理论高度进行科学清算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新书推荐站     
《出版参考》2012,(19):38
正《重温最美古诗词》于丹/著定价:38.00元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年6月从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到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最源远流长、普及率最高的古诗词,于丹回归古典文学专业,17年大学授课精髓,厚积薄发,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走近大众、  相似文献   

16.
由一位女子主讲的<论语心得>,竟赢得了全国关注,这就是眼下于丹女士的<论语心得>热.<论语心得>受到读者欢迎,契合了现代读者的阅读取向和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1月,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知名影视策划人于丹授权,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首印60万册.2006年11月26日,该书在中关村图书大厦首发签售,一天签售量达12 600册,创下单店单本图书销售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18.
孟秋君 《出版参考》2007,(8S):39-39
进入2007年,在图书界有两个现象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一是,著名学者于丹女士陆续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在发行销售方面连创新高;另外一个现象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感恩的心》在广大读者的关注下也刷新了图书发行量的新记录,不足一月销售量已破11万册大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论语》自成书以来,注家风起,有多少注本无法统计。但不管有多少注本,大致脱不开或"我注六经"、或"六经注我"的路子。在当下,国学一直喧嚣,但因国学底子早就丧失,"我注""注我"功力不够,就玩讨巧,撇开文本,直接将《论语》当成"丝"的兴奋剂了。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于丹讲"。开始看"于丹讲",也满怀兴趣。看了几讲以后,发现她说的《论语》与孔子八丈远,纯粹是给"屌丝"们端上"心灵鸡汤",就不再看了。心想,《论语》被讲到这个份上,孔老夫子若地下有知,还不  相似文献   

20.
钱宁说,他写孔子,爱孔子,但不是"新儒家"。他不认为祭孔有多大意义,不认为孔子的思想完全适用于现代社会,他也反对现在的孩子诵经、背《弟子规》《新论语》是一本难以定义的书。"首先钱宁不是于丹,也不是李零……它是对《论语》的一种解构式的解读。"该书的责编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