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境侵害是现代特殊侵权行为之一,它具有与传统侵权行为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要发挥民法对环境侵害受害人的救济功能,就必须对传统民事权利体系和民事责任理论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发展,并在诉讼环节上也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环境侵害诉讼内在特征的程序机制,此外在救济方式上,也应注重救济措施的后效应。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护受害人的利益,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已纳入我国民事法律的调整范围,被害人在自己的权利遭受损害时,有权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民事诉讼,但当被告人的侵权行为涉嫌犯罪时,被害人因该侵权行为遭受的精神损害却得不到我国刑事法律救济.刑事法律与民事法律对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不同规定,给司法实践造成矛盾与困惑.这种格局使当事人在诉讼活动中得不到公平的待遇,损害了司法公正,也有违立法的初衷.  相似文献   

3.
我国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通常也认为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不应予以赔偿。但司法实践中却存有许多支持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判例。本文对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应否予以赔偿进行分析讨论,认为我国应承认守约方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为具有确定性和严重性的、违约方在订立合同时可预见的违约可能导致的精神损害。提供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4.
李晓山  张海成 《金秋科苑》2009,(16):283-284
当今的社会有很多犯罪行为往往会造成多重危害后果,既给被害人造成了经济损失也使其精神受到损害。但是依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受害人对犯罪行为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却无法得到法律上的支持。相关的规定在立法上互有矛盾而且有很多漏洞,且缺乏理论依据。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的现实情况,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给被害人及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痛苦,而且更容易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应该逐步的确立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5.
李晓山  张海成 《今日科苑》2009,(16):283-284
当今的社会有很多犯罪行为往往会造成多重危害后果,既给被害人造成了经济损失也使其精神受到损害。但是依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受害人对犯罪行为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却无法得到法律上的支持。相关的规定在立法上互有矛盾而且有很多漏洞,且缺乏理论依据。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的现实情况,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给被害人及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痛苦,而且更容易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应该逐步的确立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6.
1 混合过错概述混合过错是侵权行为法的概念 ,也是合同法的概念。侵驻行为法中的混合过错 ,是指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结果的发生或扩大 ,不仅加害人有过错 ,受害人也有过错 ,其法律后果是过失相抵。混合过错是一种重要的侵权行为形态 ,与普通过错和共同过错相对称。大陆法称混合过错为与有过失 ,英美法称之为共同过失。我国民法根据原苏联民法理论 ,称之为混合过错。民法通则第 1 31条规定 ,“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 ,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混合过错从性质上讲是一种抗辩事由。在瑞士 ,混合过错是一种完全抗辩事由 ,是加害人的免责条件。在法国 ,它是一种不完全的抗辩事由 ,仅作为加害人减轻责任的依据。我国民法通则中规定的混合过错 ,应理解为一种不完全抗辩事由 ,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1〕。与其他两种过错形态相比 ,混合过错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 .1 混合过错中的损害具有只针对受害人的特定性。即双方当事人的不当行为仅导致一方当事人遭受损害 ,而不是双方都有损害。1 .2 加害人与受害人主观过错并存是混合过错的本质特征。双方过错并存不是基于意思联络 ,而是双方行为的偶然结合才造成了损害后果 ,双方行为既具...  相似文献   

7.
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专利许可使用过程中发生侵权时赔偿额的确定和分配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新的赔偿体系。分析表明,应给予被许可人无限制条件的赔偿。确定赔偿额时要考虑对每个受害人造成的损害额、每个受害人察觉专利侵权的概率和察觉条件下侵权人承担责任的概率。赔偿以惩罚性赔偿为主,先起诉的受害人获得的赔偿额应大于后起诉的受害人获得的赔偿额。  相似文献   

8.
航空不同于水运和陆运,它是一项高危险的方式。世界上很多国家在航空侵权损害赔偿中采用了责任限额制度,航空侵权损害赔偿中责任限额制度的使用是控制航空运输业风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受害人权利的救济。本文主要探讨现代航空侵权损害赔偿中的责任限额制度。  相似文献   

9.
撤销权是债务人从事危害债权人的行为时,债权人可依诉讼程序请求法院予以撤销的权利。撤销权的构成不应以债权是否到期为条件,其对象应该是财产类的法律行为,表现为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或者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的行为。债务人的行为结果损害了债权并且导致债务人不能满足债权人的债权。在司法解释中,可考虑纳入债务人为他人提供担保、恶意逃避债务损害债权的行为。对于撤销权的期间,应去掉对债权人知晓的主观推定的规定,只规定债权人知道撤销事由之日和被撤销行为发生之日两种起算点。关于撤销权的行使,某些原则性问题尚未明确,在撤销权诉讼中显得无法可依。  相似文献   

10.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兼顾权利人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特殊权利,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知识产权兼具私益与公益保护的特性,接着着重从专利法的角度分析了对损害知识产权社会公共利益进行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的手段,最后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给出了加强对知识产权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救济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合理预见规则对于解决违约精神赔偿范围和程度难以确定可能导致的有失公允问题,衡平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纠纷中的利益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中的合理预见应遵循“违约人与受害人双主体承担预见义务”、“预见义务的时间界定为违约之时”、“以理性第三人认识作为预见标准”、“预见内容限定为损失的原因、种类和范围”、“预见程度仅作为故意违约情形下的例外要求”等特殊法则.  相似文献   

12.
刑事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往往很难从罪犯那里获得实际赔偿。为了切实保护被害人的权利,恢复其所受到的损害,国家补偿制度应该成为被害人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无法获得救济时的另一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郭玉昆 《科教文汇》2008,(29):211-211
我国新《公司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公司司法解散制度,在肯定这一终极救济手段合理性的同时,我们应充分预见“硬币另一面”的风险和成本。为防止股东滥用解散请求权之“少数人暴政”,法院在穷尽救济措施前,应充分考虑替代性解决方案,尽量避免因“矫枉过正”给公司招致的不必要损害。在理解与适用这一制度时,要从兼顾公平和效益等价值原则出发,从程序细节上不断完善公司司法解散制度。  相似文献   

14.
标准必要专利禁令救济滥用行为排除和限制了市场竞争,损害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者利益,法院理应对其进行规制。但由于案件类型较新、技术性较强,法院在审理时便陷入审判经验不足、审判依据缺乏、审判模式选择困难等困境。因此,有必要在明晰中国标准必要专利禁令救济滥用司法规制存在的困境基础上,结合德国和欧洲法院在审理标准必要专利禁令救济案件时的司法经验,从反垄断司法审判依据、反垄断司法审判模式以及反垄断司法考量因素等方面健全中国标准必要专利禁令救济的司法规制体系,以期破解司法规制困境,从而维护相关市场的竞争秩序和促进技术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涉及基因编辑临床研究的法律规制模式应对基因编辑技术风险存在的缺陷主要包括风险责任分配落空;监管方式有效性削弱;损害救济与补偿不足。风险社会理论为风险法律治理提供了借鉴——风险责任理念,即通过对临床研究中主体间权利义务的分配实现风险责任的合理分担。立足于风险责任的合理分担,进而提出基因编辑临床研究法律规制的具体策略:划定权利边界;创新监管方式;增强自我规制;丰富损害救济与补偿途径等。  相似文献   

16.
偏袒性清偿行为,是债务人面对多个债权人,以损害其他债权人利益而偏袒某一方债权人利益所进行的不公平清偿行为。当债务人财产不足清偿到期债务时,多数人的债权可能在不足清偿的债务人有限财产上发生竞合,使原来仅存在于单个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清偿矛盾,进一步扩展到了多数债权人之间。  相似文献   

17.
标准必要专利是行业标准的必要技术,专利劫持产生的原因是专利与标准之间的利益冲突。专利权人不当申请禁令救济,破坏市场自由竞争,损害标准实施者合法利益。标准必要专利权人负有对外许可的义务,应当向所有标准实施者进行许可,而专利劫持却是一种违约行为。只有依据利益平衡的原则考虑签发禁令,确定标准必要专利的合理许可费,才能使标准专利的各方当事人对峙或冲突中走向相互协调,在法律规则的制定与完善中,实现司法禁令救济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专利从属权利要求具有提高授权审查效率、提升专利披露质量、对侵犯专利权利要求和挑战有效性进行套期保值、明确本发明核心和商业实施例等功效,指出从属权利要求在专利侵权诉讼中对明确侵权行为与损害因果关系、判断侵权人主观恶意程度、决定专利侵权禁令救济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价值。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基于从属权利要求的专利侵权救济连续统一体模型,改变当前全有全无二元模型。  相似文献   

19.
金荣标 《科教文汇》2009,(29):232-234
定作人过失侵权责任是独立侵权行为责任,是定作人对承揽人致第三人损害的替代责任。其以定作人过失、第三人损害后果及相当因果关系为构成要件。定作人过失应依理性人之注意为衡量标准。确定定作人责任时需考虑受害人之与有过失及过失相抵情形。定作人与承揽入均有过失时,视情形不同其应承担连带责任或不真正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20.
实践中,股东以公司有限责任制度为掩护,滥用公司独立人格,损害公司利益,损害债权人的利益;而债权人苦于无明确的法律依据而无法向不法的股东追偿,从而造成大量债权落空。本文通过对公司有限责任制度的利弊分析,通过对某些现象的分析,提出建立公司人格否定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