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康健  李阳 《今传媒》2006,(9X):35-36
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可奉告”不知流行于何时,竞成了对付新闻记的“法器”。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要靠人与人的交流来获取信息,也就要讲究交流的方式、方法,反映到新闻工作实践中就是采访实战技巧。舆论监督类的新闻采访,笔认为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良知,还有新闻记干预依法对“无可奉告”说不的智慧与勇气。  相似文献   

2.
赵亚辉 《青年记者》2005,(12):25-26
在2005年记节到来之际,经中央宣传部同意,中华全国新闻工作协会决定,对近几年来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172名新闻工作进行表彰,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的荣誉称号。11月8日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社记赵亚辉、新华社记张严平、西藏日报社记麦正伟、辽宁电视台记吉永成、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等5位获奖代表先后发言,交流了用新闻报道讴歌时代、服务人民的经验,畅谈了恪守职业道德、维护新闻工作良好形象的体会。 这些受表彰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在国内外一系列重大事件、重大斗争的采访报道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作出了突出贡献;敬业奉献,自觉按照“三贴近”的要求,用新闻精品讴歌时代,服务人民,取得了突出业绩;坚持职业操守,弘扬职业精神,自觉维护新闻工作的良好社会形象,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他们是全国广大新闻工作的杰出代表,是全国新闻界学习的榜样。 为此,本刊特刊发五位获奖代表的发言,与新闻界同仁分享他们的体会。[编按]  相似文献   

3.
随着当今记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待遇的改善,记的一些传统职业美德随之淡然,新闻前辈留下的一些好的传统,好的作风,诸如深入采访,实地调查。讲真话,报实情及关注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逐渐被短、平、快的采访形式及“请柬新闻”,“通稿新闻”。“麦克风新闻”所代替,一些深度或现场新闻只能浮于表面,而可遇不可求的新闻亮点及真情实感,也会轻易流逝,傍大款、傍高官、傍明星的现象在一部分记中屡见不鲜。因此,正如道德领域里呼吁传统美德繁荣回归一样。  相似文献   

4.
曹苗 《新闻导刊》2004,(2):54-54
张少科自8年前进入重庆晚报以来,先后在经济新闻部、社会新闻部及时政新闻部担任采访工作,更多是做暗访和卧底,以暗访记的形象出现在重庆新闻圈。自从《重庆晚报》开设了“少科在暗访”,他成了一名职业暗访记,后该栏目改为“少科小组在暗访”,张少科担任暗访小组组长,率领暗访小组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展暗访调查。  相似文献   

5.
新闻敏感,有人称为新闻“鼻”,也有人叫它新闻“眼”,是一种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记迅速、正确地判断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对于读的利害关系及其社会价值的一种能力。记的新闻敏感离不开政治敏感。没有政治敏感的记,无法发掘出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记的政治敏感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其新闻敏感的强弱,新闻敏感不是天生的,它可以通过不断提高政治敏感而提高。  相似文献   

6.
刘虹  刘良龙 《新闻知识》2005,(10):54-55
记的素质是指一个记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形成的素质和能力,而记最重要的素质是新闻发现力,即发现新闻的能力。在新闻传播中常常有这样析情形,众多记一同采访,所得却不大一样,有的人捞到了“大活鱼”,有的人只得到“小虾米”,还有的人劳而无获,空手而归。究其原因,无不与记的新闻发现力有关,记新闻发现力的强弱,决定了记素质的高低,也决定着报纸质量的高低。  相似文献   

7.
“娱记”这个词,似乎带点儿黄色幽默的味道。一说这个词,新闻圈里的人都别有会心。好在“娱记”们都是跟得上潮流的人,心胸开阔,不在意这种“黄帽子”,有时还自己给自己戴上自嘲,也是一乐。 “娱记”们都很辛苦,因为得四处奔走去“追星”,不追星们跑,就没抢眼的新闻。“娱记’”们可以说是职业追星族,有了新闻圈里的职业追星族,才有那些沸沸扬扬乃至五迷三道的业余追星族.如此.报纸、电视不但多了读者和观众,娱乐界也旺了人气和财气。所以,歌星、影星和“娱记”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娱记”会不吝笔墨宣扬明星,…  相似文献   

8.
2004年以来,在奎西新闻战或深入开展“三十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和职生道德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许多新闻单位密切联系本地实际.开辟一些行之有效的专栏.如“记驻社区”“记多村行”“记驻厂日记”“记进农家”“记调查”“记感受现场”“记边界行”等,用这些专栏促记下基层。  相似文献   

9.
王丽丽 《青年记者》2007,(10):104-105
新闻媒介肩负着“社会守望”的社会职责。随着社会生存压力的增加和媒体竞争的激烈化,新闻一线的记在采访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对峙的场面,时时考验着记手中的“话语权”。倘若预期的“话语权”与角色扮演能力之间出现较大偏差,心理难免受挫,久而久之,将造成持久的“职业心理创伤”。[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胡健 《传媒观察》2006,(5):29-30
近年来,记变得不那么受人尊敬了,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防火、防盗、防记”这样令人汗颜的说法。一些曾经对自己的职业引以为豪的记,现在也自嘲为“新闻打工仔”、“新闻民工”。而他们的收入也同他们的名声一样,打了不小的折扣。  相似文献   

11.
新闻职业精神,简单地说,就是新闻工作为了履行自己的职业使命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所拥有并展示的一种敬业精神,一种勤业态度。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规范新闻传播行为的价值形态:它包括对新闻传媒业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也包括对新闻工作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作风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简论新闻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建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新闻职业精神的内涵及实质新闻职业,在社会分工中担负着特殊的社会职责,它是以新闻传播手段向社会与公众提供新闻及其它各种信息服务,从而实行社会调控和舆论引导的职业。人们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作为“信息传媒”和“舆论手段”的新闻传媒。而社会要求得稳定和发展,同样也离不开被称作“社会雷达”和“社会监测器”的新闻传媒。因为根据新闻传媒提供的新闻及各种信息服务,人们可以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以便更有效地劳动工作、学习和生活,而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则可以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控与舆论引导,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  相似文献   

13.
田园 《今传媒》2006,(12X):57-57
做了驻站记后经常会想起六年前的一天,一位朋友告诉我,新华社招人你为什么不去考考呢?我当时对这朋友说新华社有什么好的,难道它比这神圣的教育职业还好吗?这位朋友注视着我说,以你的性格从事新闻职业是最好不过了,你知道吗?新闻记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人们把记都称做“无冕之王”。既然记在人们心目中那么重要,也能为人民做点实事,为何不去做呢?  相似文献   

14.
大记者     
记这个职业,为不少的人所羡慕。作为一名字工作的爱好,我之看重记这个职业,是觉得当一个记,较比其他诸多也做字工作的同志,有着更为便利的条件,就关乎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方方面面的大事小情,及时或经常地说出自己想说、该说的话。换句话讲,在我看来,记的特点和优点,在于正如记的“记”字分开来便是“言”字和“己”字那样,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前提下,职司言己之言。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我所说的记,不是狭义上的而是广义上的记,即党的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5.
李艳 《视听纵横》2005,(5):110-112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人格素养就是其价值观、职业理念、思想境界和对生命领悟等方面的综合品格。它首先决定了新闻工作做“人”的道德指标,也决定了新闻人在报道中的立场、关注方向以及对表述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王少华 《视听界》2004,(5):64-65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乍一看,似乎同出一辙,但两者却又不同。娱乐新闻主体在于新闻,如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而新闻的娱乐化,它的定义解释要比娱乐新闻复杂得多,所涉及的社会各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独特之处。近些年,中国的娱乐新闻可以说十分发达,“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的职业词汇,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  相似文献   

17.
让社会新闻厚重起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新闻在地方党报上迎来“黄金时代”还是近几年的事。然而,当大量社会新闻昂首走上版面时,也带来了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即囿于传统的新闻操作办法,社会新闻的价值往往不能恰如其分地得到表现,或者以处理经济新闻的方法,软新闻“硬做”,埋没了新闻事实的社会性;或者单纯追求“卖点”,追求表面上的花哨,忽视了其思想性。应该说,作为地方党报,其属性决定了它在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上不能浅薄、庸俗;而有限的地域范围又决定了它不可能在社会新闻的数量上取胜,必须在其它方面深入挖掘。让社会新闻厚重起来,应成为地方党报的一种…  相似文献   

18.
张蕊 《新闻知识》2005,(1):41-44
英国新闻学赫伯特?里德在评说新闻导语时说:“新闻导语,是新闻的生命。”可见,新闻要有一个漂亮的开头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吸引受众的“诱耳”,同时也是展示记才华的“橱窗”。随着社会和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导语已经冲破了过去单一化、程式化的模式,呈现出了不拘一格、百花齐放的局面。现代的新闻导语正在向多样化、形象化、生动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三昧》2005,(1):1-1
在近年来国内进行的各种职业评价调查中,新闻’业都处于较高的职业位序。新闻工作及新闻从业享有比较高的社会声望及社会尊重,当然同新闻职业的某些“先天优势”不无关系,但同时更说明,我国广大新闻工作勤恳努力的工作业绩,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和肯定。  相似文献   

20.
许燕 《新闻知识》2006,(1):25-27
新闻的客观性原理是美国为主的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市场发展时期的一种新闻报道策略,后来逐渐演变为西方新闻业界的职业规范和报道规则。客观性的发生与发展,对新闻机构、新闻记以及整个社会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客观性原理”几乎成为国际新闻业的共同标准,是记必须遵守的常规做法。究竟客观性原则具有怎样的功能和作用?概括一个世纪以来新闻理论学们的研究,可以从机构角度、个人角度以及社会角度等三个方面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