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林 《科教文汇》2009,(13):37-37,46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陕西省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的动机、次数/周、项目、场所选择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陕西省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的目的明确,认知良好,影响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功课忙、运动场地的不足和运动器材的短缺。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达到强化学生的健康和健身意识,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2.
顾骏 《内江科技》2015,(4):142-143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苏州市中学生体育行为的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每周锻炼在1~3次范围内的人数百分比最高,持续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人数占主体部分,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学生占少数,大部分大学生采用的是中等强度进行锻炼,其次是采用小强度进行锻炼,只有极少部分学生采用大强度进行锻炼;体育兴趣、体育态度、体育锻炼动机是影响学生的体育行为的重要因素,同时学校体育行为的开展状况、学校体育设施状况、余暇时间、专业人员的指导都影响着学生的体育行为。  相似文献   

3.
体育已成为社会生活的热点。学生余暇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余暇体育与健康特征、现状以及模式的分析与研究,提出在学生中开辰余暇体育活动的健康对策,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为目的,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终身体育是按照自己意愿,进行体育锻炼,并贯彻一生的参与体育学习、锻炼活动的过程。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哈尔滨工业大学、鸡西大学、牡丹江医学院等几所高校的学生终身体育煅烧意识培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为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提高提供几点借鉴。  相似文献   

5.
身心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通过分析学校体育教育功能,尤其是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的积极影响,探讨了体育教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余暇体育教育是整个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是课堂体育教育的延伸,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而素质教育呼唤学校体育教育的整体思考。本文通过对高职生余暇体育特征、模式以及条件的分析与研究,提出在高职生中开展余暇体育活动的对策,培养高职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从而提高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宗军 《中国科技信息》2011,(20):198-198
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体育的延续和补充,课外体育活动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是持喜好态度的,其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也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主要的因素是活动场地和器材的缺乏以及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因此学校应该加大课外体育锻炼的场地和器材的资金投入,组织体育专业的师生有效的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进行技术指导,从而促进我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浩 《科教文汇》2007,(12X):145-145,15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的体育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学校体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的路径包括:倡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确立“健、美、乐、达”的学校体育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极其评价体系,加强课外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强化理论学习与宣传,加大体育场地和器材投入,提高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进而积极营造校园体育锻炼氛围,从而使学生形成自觉积极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相似文献   

9.
杨乃静 《内江科技》2010,30(1):140-140
影响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从浙江理工大学的实际出发,对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余暇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进行比较,分析影响体质的因素,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大学体育科学开展。方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结果:“减轻压力、调节情绪;提高运动能力;防病、治病;专业需要”是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惰性;学习忙、缺少时间;缺乏指导、缺乏场地设施”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结论: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学校应在改善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的体育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学校体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的路径包括:倡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确立"健、美、乐、达"的学校体育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极其评价体系,加强课外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强化理论学习与宣传,加大体育场地和器材投入,提高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进而积极营造校园体育锻炼氛围,从而使学生形成自觉积极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体育锻炼讲究循序渐进,学生在假期中是否进行体育锻炼,则是学生体质稳步提高的前提保障。学生的体育锻炼的循序渐进,少不了学校、社会及家庭三者的有机结合。相对于学生学校体育锻炼而言,作为社会和家庭的体育锻炼,它们的力度远远落后于前者。如何将学生的学校体育锻炼和假期体育锻炼相结合,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假期体育活动,让学生把学校体育的快乐延伸到假期体育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技能,同时也为终身体育观的培养创造必要的条件,则是我们学校,体育老师,家长,学生必须关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进行比较,分析影响体质的因素,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大学体育科学开展。方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结果:"减轻压力、调节情绪;提高运动能力;防病、治病;专业需要"是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惰性;学习忙、缺少时间;缺乏指导、缺乏场地设施"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结论: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学校应在改善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杨宇  高峰杉 《今日科苑》2009,(14):222-222
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高校是大学生接受在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对强化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终身体育习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注重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教育是终身体育得以实现的关键,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校女生体育锻炼兴趣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红 《内江科技》2008,29(6):27-28
体育兴趣是学生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学习或身体锻炼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它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自觉性、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本文根据我校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抓住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教学内容会产生兴趣的诸多因素,了解女生运动兴趣,注重激发她们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对如何提高女生体育兴趣和积极性进行了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6.
姜琳 《科教文汇》2008,(9):120-120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关键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大学生身体锻炼能力,是指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加以创新,培养成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对高校体育产生非常重要的价值,能有效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形式,提升校园体育文化的品住和层次,对高校学生具有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提高对竞技体育价值的认识,使竞技体育能更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体能等素质,使学生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鑫  李斌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7S):156-156,25
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对高校体育产生非常重要的价值,能有效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形式,提升校园体育文化的品住和层次,对高校学生具有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提高对竞技体育价值的认识,使竞技体育能更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体能等素质,使学生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参与行为与体育锻炼量之间的关系。采用横向调查法,以982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体育社团参与学生与非体育社团学生的体育锻炼量差异情形,研究结果表明:一、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参与率偏低。二、大学生每周中高强度体育锻炼参与量不足,进一步研究发现,高校男生体育锻炼量显著高于女生。三、参与体育社团的大学生每周中高强度体育锻炼量明显高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研究结果说明体育社团在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热情,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方面起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的任务。倘若在学校体育教学或体育活动过程中出现学生运动性猝死的问题,将会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查询有关的专业文献、报道、期刊和已有的研究,力图通过对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特征、成因进行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