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京军区驻闽某军械仓库,人员编制少、工作性质单一,但仓库新闻工作成绩却不凡。近几年来,他们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闻与成才》、《人民前线》等报刊发表各类新闻作品500余篇,连年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若问及原因,该仓库知情者答曰:领导重视是取得成绩的重要动力。“我一定到场”  这个仓库地处闽南经济开发区,又是国家著名的旅游风景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好,每年来往的客人比较多,仓库接待任务重。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来往客人一般对口接待。但是有一点例外,对于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2.
报为媒     
林经翠 《军事记者》2006,(11):67-67
俺都已是“花甲”之年了,还保存着1966年3月17日的《解放军报》。那是俺头一次看到的《解放军报》,也是俺和丈夫从相爱到结婚的见证。你看,报上那篇《寻找规律,保养武器不生锈》的末尾,印着俺丈夫的名字。那时候他当兵,这篇稿子是寄到报社的,当兵不到两年就登报,还登了《解放军报》,真让俺佩服。看来看去,俺就动了爱慕之心。打从收到俺发出的“信号”,他就把印着他名字的报纸不断寄来。《解放军报》就像一根“红线”,牵着俺俩的情和爱。3年后俺们结了婚。俺结婚那时候不兴佩金戴银,他送给俺的“结婚礼物”也是一张《解放军报》,日期是1969的…  相似文献   

3.
新闻窗     
新疆军区某团坚持评点新闻本刊讯 王宁报道:新疆军区某团利用早中晚“三个半小时”时间,组织大家对《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等新闻媒体中报道的高科技军事知识和先进典型事迹、经验、人物进行点评,积极发表意见,并写出评语。团里还将部分质量高的点评稿推荐给《解放军报》、《人民军队》报等新闻单位。 某油料仓库对“好好先生”亮“黄牌” 本刊讯 何良 胡才东报道:前不久,兰州军区某油料仓库政委武顺喜发现有的报道员写单位成绩妙笔生花、写问题隔靴搔痒。他立即召集报道人员进行了职业道德教育,并要求各单位要树立正…  相似文献   

4.
济南军区某综合仓库政委战增忠深知新闻报道对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虽说在政委的岗位上工作繁忙,可他业余时间总是笔耕不辍,他凭着挤时间“爬格子”的这股热情,结合工作写报道,先后有近百篇稿件分别被《解放军报》和《前卫报》等报刊刊用。战政委在新闻报道中从不摆政委的架子,他乐于当学生。有一次,战政委写了一篇稿子,让报道组的同志修改,战政委像学生似的走了过去,从口袋里掏出稿子请报道组郭干事修改。看着政委那样诚恳,郭干事看完稿子谈了自己的看法以后,便大刀阔斧地改了起来。战政委说:“搞新闻首先要做到谦虚、好学,在知…  相似文献   

5.
今年来,济南军区某军需仓库群众性写稿蔚然成风,使报道工作上新台阶。  该仓库过去抓新闻宣传工作,总认为是政工干部、报道员的“职责”。张云波上任政治处主任后,多方取经借宝,结合仓库工作实际,有计划、有组织邀请报社编辑、记者为广大官兵讲课,举办新闻、摄影培训班,努力营造群众性写稿的氛围,官兵写稿热情空前高涨。仅今年1-11月,该库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人民日报》、《解放军画报》、《新闻与成才》等中央级报刊刊稿100多篇。 某军需仓库群众性写稿蔚然成风@吕爱强  相似文献   

6.
我是《军事记者》的忠实读者,可以说是“三朝”老读者了。早在一九八八年,当时我在连队任文书时,指导员就给我订阅了《解放军报通讯》,他拿着杂志笑盈盈地对我说:“小王啊!这是一本好杂志,业余时间看一看,说不定能帮你什么。”我接过指导员送来的这本杂志,爱不释手。从此,我开始自费订阅《解放军报通讯》,后来杂志改名为《新闻与成才》、《军事记者》以后,我仍然订阅。我感到,杂志三次更名,质量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多,文章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只要问题抓得好,不跑不送照上搞。”这是他从写稿中悟出来的一条体会。厚厚的见报剪贴足以验证他这句话。不信,请看去年岁末的事实;12月16日至30日短短半个月时间,《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中央级大报就刊发了他5篇稿件,且都是“大块头”。其中“河南嵩县亟需五方面人才”一稿在军报发表后,他收到四面八方的来信:感谢的、请搭桥的、谈理想见解的、表决心的……他,就是河南嵩县人武部新闻干事王天立。今年29岁的王天立原是济南军区某团专职报道员。他曾先后两次参加《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和石家庄等地两用人才函授学院新闻…  相似文献   

8.
筱青 《军事记者》2012,(8):67-67
前几天。《解放军报》发表了一篇并不起眼的小论文,其中关于“要理解好上级的意图”一说.引起了地方网站的狂热爆炒.自然是批评者多.支持者少。有的说这是“讨好上级的投机”.“是哈巴狗的献媚”等等。自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这些批评,自不必在意,各有各的理解嘛。  相似文献   

9.
从《人民日报》“凡人新事”里看到一篇《保护耕地的“阴阳先生”》,读来饶有兴味:湖南临澧县杨板乡一农民原来把宅基选在山上,有个“阴阳先生”看了故作忧虑地说:“荒山建房,与鬼共眠,日后祸多,还是建在稻田里好。”说得他心神不安,三次打报告申请占耕地建房。乡政府土地管理员、共产党员辛柏茂知情后,三次到他家做思想教育工作,说明“耕  相似文献   

10.
王威 《新闻前哨》2000,(9):43-44
新闻摄影报道是有标题好,还是没有标题好?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想写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认识,那是同家人一次对话中萌发的。 我父亲在大学里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工作,但他对这新闻摄影报道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在我干上摄影记者这个工作以后,《湖北日报》他天天看,我发表在报纸上的图片报道成了他日常话题和评论对象,少不了要与我谈些想法与意见。一次他边翻阅《湖北日报》边问我:“你们报上的图片有的有标题,有的没有标题,你说那个好?”我肯定地回答:“当然有标题好!”“那为什么有些摄影报道没有标上标题呢?”我说:“这…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秋天     
此间传说一位中国官员对要前往西藏旅行的外国记者发表了一通介绍拉萨名胜古迹的冗长讲话。等他把话讲完,他的翻译抬起头来看了看来宾说,“现在我们的领导想知道你们是否对这一套高谈阔论感到厌烦?”现在北京正值秋天,是适于高谈阔论的好季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结束了为期十二天的会议。共产党机关报《人民日报》把这次会议描写为“很大的鼓舞,很大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黄呈祥是幸运而成功的! 短短的六七年时间,《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等全国50多家报刊电台(电视台)就采用了他采写的500多篇(件)消息、杂文、报告文学等各类作品,仅《解放军报》就有50多篇;20多篇作品在军内外获奖,3次被成都军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3次挂上金光闪闪的军功章,还被《解放军报》、《战旗报》等10多家报刊聘为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靠着这厚实的成绩,黄呈祥走进了成都军区首届新  相似文献   

13.
第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评比揭晓,解放军报《兵说兵事》栏目榜上有名。回头看,这个专栏已经举办了整整3年,战士们你说罢我登场,七嘴八舌讲述军营大家庭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酸甜苦辣。3年来,这个专栏的背后也发生了很多故事.如果把这一篇篇稿件比作军营常青树上的绿叶,这些“背后的故事”恰似这片片绿叶投在大地上的浓荫,一样的多姿多  相似文献   

14.
冯龙 《军事记者》2006,(3):72-72
前不久,与一位久别的战友偶遇,他不解地问道:“你什么时候学会搞新闻报道了?我时常在报刊上目睹你的大名,是不是与编辑‘勾兑’的结果?”我说:“这源于《解放军报》给我的信心和鼓励。”2003年初,“半路出家”的我被任命为西藏军区某山地旅新闻干事。一些好心的朋友劝慰我:“写稿难、发稿难,‘三分靠写,七分靠关系’,没有这七分关系,我看你还是趁早拉倒吧!”生性倔犟的我不信邪,为了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报名参加了《解放军报》函授学习。在《解放军报》编辑老师的辅导下,写作能力大幅度提高。2003年8月,我的第一篇处女作《“才艺展”活…  相似文献   

15.
初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第十五章第三段写到“文采同志”闹的又一个笑话:另外一次,他在一个县委家里吃饭,想找几句话同主人谈谈,他便说:“你的胖胖的脸很像你父亲。”那个主人很奇怪,问:“你见过他老人家么?”他指着墙头挂的一张木刻像说:“这不是你父亲么?你看你的两个眼睛多像他。”不防备把一屋子人都惹笑了,坐在他对面的人,忍不住把满嘴的饭菜喷了一桌子。“天呀!那是吴满有嘛,你还不认识,同志,亏你还在延安住过。”“吴满有的像我看得多了,这个不是,这真不是你父亲么?”这段文字两次提到的“吴满有”,在1950年后印行的《太阳照在桑干…  相似文献   

16.
导语只有“亮”起来,才能让读者“一见钟情”,把读者牢牢地吸引住。 好的导语是消息成功的一半。毛泽东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这恐怕也是绝大多数读者阅读心理的一个真实写照。 万事开头难。作为消息开头的导语,是不易写好的。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雷尔迈·莫林曾11次撕毁一篇特稿的导语,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实践证明,就是学识渊博的名记者,也常常为写好一条导语煞费苦心。那么,怎样让导语  相似文献   

17.
提起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政治处主任吴茂科,许多熟悉他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吴总编。这位吴总编,恐怕是全军最小的报纸的总编辑了。他所主编的院报──《疗养之声》经常摆在军区有关领导的办公桌上,深受军区后勤某分部官兵的喜爱。吴茂科,这位农家子弟,1994年初从胶东大泽山某仓库来到青岛二疗。他在仓库任政治协理员时,就十分重视新闻报道工作。他说:“身为政工领导,不抓新闻报道怎么行,不带头写稿怎能带动大家?”一种责任感促使他拿起了笔,仅1994年以求,他先后被《政工导刊》、《新闻与成才》、《解放军报》、《前卫报》、海…  相似文献   

18.
某车船仓库政委王和彬是报道员公认的“后勤部长”。他到该仓库任职以来,仓库连续3年因报道成绩突出受到上级的表彰,有一名报道员提干,有两名报道员回地方后进报社和电台当了记者。提起这些,仓库官兵们纷纷向笔者介绍王政委和报道员之间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一:执著红娘政治处干事小候干报道有一股钻劲,但在处女朋友上老“卡壳”。二十六七了还没有对上象。照他自己的话说,找女朋友是上帝安排的,碰到就谈,碰不到就打光棍。这话传到了王政委耳朵里,他把小候找来,向他讲述恋爱和工作的关系,说只有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才…  相似文献   

19.
让更多的后来人超越自己──记《解放军报》编辑杨玉辰的心愿王忠权,沈运文,何民(一)他叫杨玉辰,是《解放军报》主任编辑、《新闻与成才》杂志的副主编。一个普通的编辑,却有成千上万的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他的教诲。这不仅因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杂家”,有两千多...  相似文献   

20.
那还是我入伍的第三年,听人说《解放军报》上的刊头画不少是出自基层官兵之手。于是,我这个美术爱好者的手也痒了起来。每天利用闲暇时间跑到连队俱乐部的一个小偏岔子屋里闷头“涂鸦”,然而,凝聚着我无数心血的200多幅刊头画稿全部寄出去了,报纸上却见不到一点儿影子。这时,一些战友对我说:“别犯傻了,全军就那么一家军报,还轮得上咱小战士的画稿登大雅之堂?”一时间,各种讽刺挖苦的话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气得我把绘图笔摔碎了好几支。就在我心灰意冷的时候,突然收到《解放军报》社理论处寄来的一封信。打开信一看,信里包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