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路海波先生在考察中国影视教育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既客观地分析了影视艺术教育扩招所引发的一些问题,又阐发了影视艺术教育在艺术教育、公众素质、文化建设等层面的多重意义;着重论述了中国影视艺术教育中技能本体与素质本体的互文关系,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形态的角度,表述了他对于中国影视艺术教育思维创新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当代影视教育的核心不是"影视艺术教育"或"影视技术教育",而是"影视媒介教育".它的目标是:挖掘影视强大的认知功能,以积极实验的心态,在现代传媒和影视的无缝链接中,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此,致力于民族影视核心竞争力锻造的影视教育,要以传媒变革的方向为影视教育的方向,着力于"文化底蕴"的涵养,强化"颖悟力"的孕成,注重"表现力"的获得,由此实现影视教育的全面升位.  相似文献   

3.
在艺术学科的大家族中,作为子系统的影视教育在20世纪后期开始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仔细考察其属性,"影视"这一新兴大众艺术门类,以极强的综合性吸纳了传统艺术的精髓,并在艺术学科的框架构造中呈现出独特的分支学科模式.对其进行梳理与观照,将有利于整个中国艺术学科版图的拟定及体系建设.而作为影视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其成熟的影视教育学科模式无疑是最好的借鉴与比照对象.  相似文献   

4.
试论数字化浪潮下的影视录音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字媒体传播方式的发展和人们对娱乐消费的需求,数字音频制作得以迅速普及.数字设备与技术的运用,在影视录音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得影视艺术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在教学中,不仅对影视录音教学的观念与方法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影视录音教育带来了新的方法、新的思考,为影视录音教育拓展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2010年7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艺术评论>杂志社联合举办了"新世纪艺术十年·第三极文化理论与中国艺术发展"学术论坛.四十余位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影视传媒单位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与会.  相似文献   

6.
课程群建设是与单一精品课程建设相对应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是影视艺术教育中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影视艺术教育也随之繁荣,但由于影视艺术教育专业及人才培养方向的特殊性以及市场对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全面性的要求,单门精品课程的建设或者不系统的几门精品课程建设已难以达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良好效果.因此将其专业主干课程按照教学规律依次建成精品课程,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精品课程群显得尤为重要.集中力量加强对影视艺术院校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改革和实践,就是从21世纪影视艺术院校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出发,以精品课程群建设为切入点,带动教学内容、教学队伍、实践教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改革建设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改革创新和建设,切实提高影视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在这方面,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省、校、院"三级精品课程群建设在紧紧抓住了教学的基本单元的同时,充分利用精品课程群建设的特色和优势,真正做到了"发动一批、带动一片和共同发展",使"省、校、院"三级精品课程群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影视艺术教育与文理工科教育的比较,详细的分析和叙述了影视艺术教育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影视教育多在强化影视本体构成的前提下,以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人文艺术素质的提高为核心内容和目标.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在消费文化兴盛的今天,影视传播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力和意识形态表达与斗争的载体,日益深入地参与到了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当中,成为推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超越艺术维度的本体立场,在文化传播的视阈中强化作为媒介的多重向度的影视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影视教育与社会需要的有效对接并发挥影视媒介对社会共同空间的积极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9.
宋晓钰 《采.写.编》2021,(12):146-147
影视导演基础作为一门导演门类实践课程,课程内容贯穿导演的整个工作流程,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导演创作观.在高校课程融合以及创新转型的发展前提下,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建设过程中,也将这门课作为教学重点试点课程,旨在多维度推动艺术实践类课程的发展.本文将以"影视导演基础"这门课程为例,对教学过程中显现的问题和形成的观点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影视产业的发展和影视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充足的可能,为增强我国影视产业和影视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建设中国特色主流文化的发展目标成为新时期我国影视文化发展和艺术创新的实践追求.媒介技术与影视艺术的融合发展,为影视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立足当代主流文化建设,探索影视艺术的创新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由卢衍鹏、王冬梅主编的《影视叙事与艺术创新研究》一书,以影视叙述策略和艺术表达为主题,对影视艺术发展态势及发展路径进行深入分析,为研究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和主流影视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1.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将2005年确定为广播影视"农村服务年",围绕农村广播影视服务体系的建设,农村广播影视工作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新的突破.本文回顾了2005年农村广播影视发展的总体情况,分析了理论界和业界研究、探讨的新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对农广播影视服务,进一步完善农村广播影视服务的长效机制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影视传媒艺术院校"专升本"教育是影视传媒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本文以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专升本"为例,从影视传媒艺术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方案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等方面探讨影视传媒艺术院校"专升本"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专升本"教育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奠定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CG技术作为一种特效制作技术,其在影视领域的应用,为影视艺术带来了新的面貌.其应用形态多元,但在功能形态上,主要体现在创造视觉奇观与复现现实两个维度上.而在制作层面,CG技术极大地影响了影视制作的流程、影视演员的表演、影视视听语言乃至影视创作的类型与风格.  相似文献   

14.
王锟 《青年记者》2016,(27):108-109
将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置于首位成为影视艺术教育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影视艺术教育工作者不能忘记,影视艺术还承担着审美教育、文化教育等多重社会功能,因此不能将教育目标仅仅定在培养专业化技术人才,而忽视了学生整体文化素质,尤其是文化责任方面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媒体、影像与社会变迁:2012影视艺术与文化传播论坛"于2012年5月14-16日在河南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与河南大学主办,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承办,河南大学出版社协办,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成立30年、河南大学建校100年暨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10周年的一次学术纪念活动.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及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等单位四十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中国影视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中国的影视与传媒类招生热现象的梳理和影视与传媒教育产业化问题分析,提出中国影视艺术与传媒教育中教学缺位的观点,并由此提出了解决教学缺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二.本篇访谈立足于电视艺术蓬勃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大国这一基本事实,深入探讨了中国影视民族化理念的基本内涵、学理品格以及现实路径与未来目标,同时对中国影视民族化美学与中、西方理论资源的内在关系作了梳理,并着重强调了本土艺术传统的生命力与长远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兴国  肖宁 《现代传播》2006,(2):126-128
随着中国影视艺术的发展,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问题愈加突出。本文结合中国的文化和教育环境,提出了建立影视艺术人才生源基地这一艺术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式,并对这一人才培养策略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基本原则,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证。  相似文献   

19.
影视艺术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丽文 《现代传播》2001,(6):113-116
本文对我国的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宏观描述,论述了影视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两个显著特点,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20.
李秋红 《传媒》2021,(17):43-44,46
近期,影视业负面热点事件颇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其中"流量明星"现象令人深思."流量明星"是唯市场化的结果,背后往往有资本炒作和操纵,严重破坏了影视业的发展生态.影视文艺作品是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资金、资本是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但影视作品的生产不能完全遵循资本的逻辑与法则.只有正确认识把握影视文艺创作的性质、功能,回归和坚守住影视创作的根本,影视业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高质量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