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丝绸之路"这一国际通用术语的缘起可追溯到古希腊人记录的"赛里斯之路"(丝国之路),指西方人为贩运丝绸而前往丝国(即中国)的一条商道。19世纪70年代,德国舆地学和地质学家李希托芬在《中国》(第一卷)中以德语首次提出"Seiden(丝绸)Strasse(道路)"。广义概念上,丝绸之路泛指西方(包括中亚、南亚、西亚、欧洲等地)与东方(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进行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双向通道,远超"丝绸"和"道路"的范畴。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文献可追溯到中国的《汉书·地理志》所载的海上交通路线。唐贞元年间,宰相贾耽在《海内华夷图》中也记录了通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自古以来,中国与南亚、中亚、北非及欧洲的往来,除了有陆地上的通道(即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外,还可以通过海上航线来实现。自秦汉以来,中国人就开通了经南海入印度洋,通往西亚、中亚和欧洲的海上商路,同时欧洲人和西亚人、中亚人也从海上向东方开拓商路。至迟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丝绸等物产就已经开始由海上商路向外销售和传播,并从海上引进外国异邦丰富的物产。这条途  相似文献   

3.
提起大理古商道的形成和崛起,应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刘彻称帝时,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大夏(阿富汗)等地,见集市上卖有许多蜀锦、邛竹杖和朱提(昭通)银器,就问当地商贩:"这些商货从何而来."商贩答道:"是蜀滇马帮从中国贩运到身毒(印度),大夏商人又从身毒运到大夏来的."  相似文献   

4.
西王母昆仑山与西域古族的文化王家祐西王母即西貘族。西貘是一个母系部族,黄帝配偶嫫母即来自西貘部族。崇伯禹亦"学于西王国"(养于舅家西王貘部)。"尧教化及雕题、蜀、越,抚交趾。身涉流沙,封独山,西见王母,训及大夏、渠叟。"(贾谊《新书·修政语上》)"禹...  相似文献   

5.
圣凯 《中国文化》2013,(2):91-97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信仰与生活,是在吸收印度、西域等地的佛教信仰方式基础上,逐渐采取适应了中国人的信仰心理与信仰方式,从而进行吸收与改造,最终成为中国佛教徒自己的信仰方式。忏悔作为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随着佛经忏悔思想的传译,忏悔仪式逐渐被纳入中国佛教徒的信仰生活中。但是,忏法之所以具有中国佛教的特色,其原因在於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家、道教的思想。佛教忏法的形成,是中国佛教高僧在印度、西域忏悔仪式原有仪式基础上,在魏晋南北朝的三教论争中,逐渐采取了适应中国"礼"文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刘治立 《寻根》2005,(2):139-141
吐谷浑是中国古代西北很有影响的鲜卑族政权,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吐谷浑政权控制着青海大部及甘肃、新疆等省区的部分土地,曾经消灭了赫连氏建立的夏政权,对北魏、隋朝和唐朝统治构成一定的威胁。唐贞观九年,大将李靖等率数路大军西击吐谷浑,其国势逆衰。龙朔三年(663年),吐蕃发兵袭击并灭掉了立国三百多年的吐谷浑政权,吐谷浑王诺曷钵被迫率领部族数干帐投奔唐王朝,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文如其人"之论,认为诗像人一样,是一个血气灌注的生命有机体,是人内在精神世界的物化形式,因此常常以人喻诗、以人论诗、以人评诗。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自觉时代,是中国文学艺术理论的鼎盛时期,"诗眼"说也得到了极大发展。晚唐五代出现了大量研究诗法诗格的著作,对于字句锤炼及"诗眼"问题颇多论述。"诗眼"说发展到宋代,不但正式提出了"诗眼"这一规范化的范畴,而且对"诗眼"的内涵、结构、功能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且扩大到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以研究诗法句法为着眼点,以提炼"警策"之句、之字(眼)为关键,以"以少胜多"为表达效果的"诗眼"说不但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形成共识、论之者众,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随着中华文化的影响所及,传到了海外,特别是在日本和朝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东方与西方人的群体,从部族、民族、发展到国族,除非是时期夜郞自大,闭关自守,总不免与相邻的群体有所往来。有往来,就不免有彼此间的互相影响。在我们中国这一大片土地上,从许多部族的互相影响、互相融化,凝固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已经是秦汉时代了。  相似文献   

9.
袁剑侠 《寻根》2013,(4):68-72
河南淮阳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总称。淮阳泥泥狗的产生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与淮阳的地域与伏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相传在6000多年前,中原地带生活着中国最古老的部族——东夷,部族的首领就是太昊伏羲氏,他率领部族定居在宛丘(今河南淮阳),死后也葬在这里。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中亚契丹人的来源唐朝灭亡后,中国由统一陷入分裂,公元907年至960年,史称"五代十国"。960年,赵匡胤建立了宋朝,统一中原和南方地区,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辽(907-1125)是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建立的政权,契丹族最初活动于今天辽宁西拉牟伦河和老哈河一带。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辽。在打败渤海国,占据燕云十六州与北方地区后,辽国不断吸收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11.
喀麦隆大约有239个部族,各部族所操语言可以说是非洲各种语言的一个“缩影”,其音乐和舞蹈也几乎拥有非洲大陆的各种旋律与节奏,故喀麦隆有“微型非洲”之誉。由于喀各地区各部族的生活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和音乐各不相同,其传统舞蹈多姿多采。一、喀麦隆的舞蹈观念像非洲其他国家一样,喀麦隆并不认为舞蹈是一般的娱乐或消遣,而视之为生活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对宇宙万物的一种瞻礼仪式。喀人民认为一个人从生到死,中间经过日常生活与劳作,经历一系列人生的欢乐和忧愁,爱与恨,成功与失败,即人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五音记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定型。但由于历代曲谱始终囿于上层,以"秘籍"的方式存在,极大地妨碍了古代音乐的流传与传承。在改朝换代的历史演进中,少数保留下来的曲谱也成为"不可读"的符号,而导致古典音乐的失传。是为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大憾事。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语境下,法律形式表述为"法"的形式是较为妥当的。所谓法的形式是指国家法的外在表现,其指向的是"法"的具体的、形式的层面。而魏晋南北朝法的形式变迁表现在法的形式的外部变化和法的形式的内部发展两个方面,主要包括科的形成、以格代科、律令分野、律学的发展、法典体例结构的变化及引礼入律等内容。魏晋南北朝法律的发展,强化了法律的儒家化进程,为封建正统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体现了法的形式与内容的内在契合性。  相似文献   

14.
一对龙这种虚幻的灵异动物的崇拜 ,在中国源远流长。汉民族很早就有所谓的”四灵”信仰。《礼记·礼运》记载 :“何谓四灵 ,麟、凤、龟、龙 ,谓之四灵 ,”据考证 ,这四种动物很可能是原始社会几个主要部族的图腾 ,图腾制度衰弱之后 ,它们就变成了人们畜养动物时的保护神。西汉时代 ,五行学说盛起 ,四灵信仰与之结合 ,四灵也就变成了镇守天地四方的神兽 ,称为 :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 (也有作“西方麒麟”的 )、北方玄武 (在龟的基础上加上了蛇的形象 ) ,四方神兽的观念后来被道教和中国化的佛教吸收改造 ,在民间影响很大。民间龙崇拜…  相似文献   

15.
匈奴是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一个游牧部族,也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的一个游牧民族。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公元一世纪(东汉初期)。在大漠南北活跃了约三百年,其后在公元三至五世纪又在中原地区继续活跃了约二百年,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曾发生巨大的影响。从公元前三世  相似文献   

16.
黄帝的军事谋略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湘军黄帝生活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已形成了许许多多的部落和部族,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就提到"黄帝时有万诸侯",这里的诸侯实际上就是所谓的部落或是部族,通俗一点说,也就是一个个的势力集团。尽管我们...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中国西南地区的"西南夷"对于"南方丝绸之路"的开凿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不仅为汉代中原王朝对西南疆土的开拓与治理奠定了基础,而且由于西南夷中具有游牧性质的部族众多,它们往往纵横千里,活动范围极为广阔,成为西南边地商贸活动的主体,在文献和考古材料方面都留下了丰富的证据。西南夷的活动与汉王朝对西南交通路线的开通恰好形成互为补充的两条线索,体现出中央政治体制与西南民间族群在两汉时期围绕"交通西域"所形成的互动格局。  相似文献   

18.
在民族的形成中,原始氏族或部族作为人的意识活动之一的审美活动的特征,必然从属于原始氏族或部族的群体特性。在古代巴蜀的西北和西南部这个“民族走廊”里的藏缅语系各部族,既是各自独立的人们共同体,又是在历史发展中的相互存在、密切联系的一个氐羌族群,他们在民间舞蹈文化上呈现出来的共性特征即“■”(cuo),为其原始舞蹈的根系形态。  相似文献   

19.
<正>1871年,Thomas Moran(1837—1926)曾参与了由美国内政部发起的探源密苏里河与黄石河的海登地质调查任务。他的画作《黄石公园大峡谷》(1872)就是根据这次探险中的素描创作的,画中人迹罕至的黄石河沿着大峡谷蜿蜒流淌,原始而质朴,是典型的自然田园风光。这次考察结束一年后黄石公园建立起来,原先居住在该区域的鸦部族、肖松尼部族  相似文献   

20.
张骞大夏所见邛竹杖即灵寿之木考──中西交通史上的一个疑案箫兵《史记·大宛列传》张骞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10.3166)身毒就是印度。大夏,专家指认,原是梵文地名Bahilika,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