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就民族理论界长期以来对民族融合的种种认识,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认为,民族融合与民族消亡是两种不同本质特征的概念:民族消亡是民族特征、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民族界限不存在,一切民族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民族融合是指民族特征的趋同化。文章认为,民族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融合实现之时,才是民族消亡之日。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结果。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融合因素,是就量而言的。  相似文献   

2.
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认为,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要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正确路径。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的具体形式;民族交流是民族关系的具体内容;民族交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交往交流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3.
黄瑞平 《教书育人》2009,(10):94-95
一、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本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情感、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现,是整个民族认同并不懈追求的文化精髓、道德境界和价值目标的集萃,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促进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撑力,是维系一个国家繁荣安定的精神纽带,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维护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历来都高度重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把民族问题看作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从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和当代国际上民族问题的势态看,民族问题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长期性、重要性、复杂性、普遍性和敏感性的特点。——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民族的自身发展规律决定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现在,社会上有人认为应该淡化民族特点、淡化民族问题。尽管这种认识的出发点主观上可能是为了促进各民族早日融合,早日解决民族问题,实际上是忽视民族特…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题材歌剧艺术水平是少数民族艺术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少数民族题材歌剧艺术,是全面推动少数民族艺术发展的需要,是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需要,是时代对少数民族文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民族特色是少数民族题材歌剧的灵魂,是衡量少数民族题材歌剧成败的关键。发展少数民族题材歌剧艺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行为方式、情感、习俗和思维方式,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凝聚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纽带,是各民族交流和发展的源泉,是民族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思想源泉。民族性的重要表现是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危机最根本的是文化危机。教育对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独特的价值,被视为实现国家目的的重要工具;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发挥教育的民族国家认同功能和文化认同功能,培养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坚守教育的民族性,是指在制定教育方针、教育目的设定、课程设置、课外活动组织、社会舆论营造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中要始终突出民族性,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民族是人的身份,但不是一个具有自明性的身份。民族与种族不同,种族是一个自然概念,民族是一个文化概念。民族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文化的共同体。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可以增强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但也要防止走向狭隘的和极端的民族主义;对民族的保护就是要保护民族的文化,就是要浸淫于民族的经典,保护民族的语言,但也要防止民族和国家的偶像化与符号化。  相似文献   

8.
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教育又是我国国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民族教育遵从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民族理论的指导,所以民族教育既有国民教育的共性,又有民族的个性。民族教育的这种双重性决定民族预科教育更是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民族预科教育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民族必定有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可以凝聚民族力量、激发民族自豪感、激励民族意志、壮大民族实力、提高民族自信心。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意识和品质,是振兴民族经济的脊梁,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源泉。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西方民族是一个重理念的民族,犹太民族是一个重信仰的民族,印度民族是一个重出世的民族,穆斯林民族是一个重圣战的民族,而我们中华民族呢?中华民族的特点是入世的、历史的。历史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极重要的意义。有人说,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在别的民族那里,由宗教提供的东西,在我们民族由历史提供。和其它文明古国相比,中国有着最悠久、最丰富、最连续、最完整的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11.
包容性增长是“十二五”时期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经济基础薄弱、发展任务繁重、自然条件恶劣、地理区住劣势明显、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才资源匮乏、制度不完善、社会不公是制约“十二五”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包容性增长的主要因素。深入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包容性增长的制约因素,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包容性增长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民族教育研究在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先导性作用。新时期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工作的原则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教育研究工作 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大力推动民族教育研究的理论创新 坚持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方向 坚持传承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新时期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有:民族教育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与构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问题的深化研究,民族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问题研究,民族教育的特殊政策研究,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问题研究,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国际比较研究,民族认同与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教育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逐步稳定,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得到了大解放,这些都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出版发展的有利因素。从《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来看,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出版较之前取得显著进步,表现在出版数量增多,出版质量提升、出版影响力扩大。通过对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出版的现状分析,可以发现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出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政策扶持的特殊性以及经验借鉴的先进性,体现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出版的繁荣与进步。  相似文献   

14.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英语学习也在各院校得到普及,并延伸到少数民族地区。然而,由于少数民族自身的特点,即受到母语与汉语的双重影响,因而其语言迁移更为复杂。作者解读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中语言迁移的含义,对比分析了少数民族母语与汉语在英语中的语言迁移现象,探究了双语迁移现象的影响作用,以期为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新疆是一个以农业和牧业为主要经济形式的多民族聚集区,现代化的脚步打乱了新疆已有的生活、文化与秩序.论文着重以新疆新时期少数民族作家的中篇小说为考察对象,力图对转型期新疆少数民族的心灵嬗变做一个文化上的梳理.  相似文献   

16.
孔子对超自然力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这种存而不论的态度成为儒家宗教观的基石。明朝中叶以来,贵州各民族掀起学习儒家思想的热潮,儒家宗教现成为各民族学习汲取的重要内容。因之,贵州各民族既承认自然力的伟大、神秘,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改变自身命运寄托于人间力量。正是在儒家"敬而远之"的宗教态度影响下,贵州各民族无神论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黄胜  代鸣  黄泽梅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1):77-80,91
贵州毛南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历史不长,明清时期才有学校教育的记载,而且发展缓慢。民国时期贵州毛南族地区学校教育得到一定发展。解放后,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和措施,从多方面对贵州毛南族地区学校教育给予支持,毛南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发展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乌兰夫在内蒙古牧区进行民主改革运动时期提出的"牧场公有,放牧自由""三不两利"政策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对今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及完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仍有重要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民族认同对在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中,文化和人口占相对弱势的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自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自我发展的关键期,对少数民族青少年认同方面给予恰当的引导将会对他们未来的文化适应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美国学者Carol Markstrom-Adams和Margret B.Spencer借助观点采择的理论,指出少数民族青少年认同过程中的三个阻碍因素,并根据E.Erikson,J.Marcia,M.Atkinson和Spencer等人的青少年认同发展理论,提出了少数民族青少年认同的五步干预模型,该模型可以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孔子对超自然力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这种存而不论的态度成为儒家宗教观的基石。明朝中叶以来,贵州各民族掀起学习儒家思想的热潮,儒家宗教观成为各民族学习汲取的重要内容。因之,贵州各民族既承认自然力的伟大、神秘,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改变自身命运寄托于人间力量。正是在儒家“敬而远之”的宗教态度影响下,贵州各民族无神论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