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本调查的目的是考察有无自杀念头的大学生在完美主义心理和自杀态度上的差异以及完美主义心理和自杀态度的相关关系;调查方法采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和肖水源等编的自杀态度问卷以及自编的关于自杀念头的问题,对150位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心理、自杀态度和自杀念头等进行测量。调查发现,有自杀念头者更倾向于追求完美,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也更为消极,同时也发现完美主义与自杀态度的部分维度呈负相关;研究结论是完美主义与自杀态度和自杀念头存在相关关系,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对自杀态度和自杀念头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需要引起心理咨询和治疗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杀态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自杀态度,探讨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杀态度的关系,以便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杀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杀态度问卷(SAQ)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320名大学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对自杀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和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自杀态度和领悟社会支持各维度的差异均不显著;(2)不同家庭关系的学生在对自杀者的态度、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安乐死的态度上存在差异,在家内支持和家外支持上存在显著差异;(3)单亲大学生与非单亲大学生在对安乐死的态度、家内支持、家外支持上存在差异;(4)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杀态度密切相关,领悟社会支持各因子与自杀态度各因子都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杀态度问卷对大学生进行测定,以探讨社会支持与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存在极其显著相关,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总分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对自杀者态度与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存在显著相关,与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不存在显著相关;对自杀者家属态度与支持总分相关极其显著,与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存在显著相关,与客观支持不存在显著相关;对安乐死态度与社会支持不存在显著相关。社会支持与大学生自杀态度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人口统计学特征情况调查表、自杀态度(QSA)、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社会支持(SSRS)、个人评价(PEI)和应付方式(TCSQ)问卷,对大学生的自杀态度进行调查,并了解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个人评价及应付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杀态度在人口统计学特征情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个人评价和应付方式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大学生已经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大学生自杀的影响因素有病理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对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干预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等。及早发现和进行危险性评定,是预防大学生自杀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自杀态度及群体间的差异,为大学生自杀的研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15名大学生,并运用自杀态度问卷(QSA)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总体上对自杀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的大学生在自杀态度的四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当代大学生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但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自杀干预培训是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世界教育信息》2008,(9):10-10
美国高校心理辅导研究会8月17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美国大学生至少产生过一次自杀念头。 这项调查通过互联网进行,70余所美国高校2.6万多名大学生接受调查。调查还显示,15%的受访者承认曾认真考虑过自杀,超过5%的人曾试图自杀。大多数人表示,他们的自杀念头来临时很强烈,但也很短暂,一般不超过一天。  相似文献   

8.
运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和自杀态度问卷(QSA),对唐山市四所高校本科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探讨大学生自我概念和自杀态度的相互关系,为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杀的有效预防和危机干预对策,方法:采用自编自杀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I-90)、Beck抑郁问卷对我院1240名大学生进行现场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及通径分析探索自杀意念与各类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20.25%的高职大学生有自杀意念,女生略高于男生,大学生自杀意念、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呈显著相关。结论:不良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职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重要因素。应制定和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提高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降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自杀行为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某高职医学院2019级新生心理普查中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对大学生自杀倾向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发现大部分是家庭原因导致,包括重构家庭、父母感情不和、家庭暴力、缺乏父母陪伴、重男轻女思想,同时也包括一部分其他原因。高校辅导员应构建一个从原因入手寻求针对性心理干预对策的框架,力求为今后辅导员与有自杀倾向学生谈话打开思路,提高谈话效果,以期降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810份南昌高校学生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大学生产生自杀想法的影响因素,发现目前大学生自杀想法发生率为10.4%。大学生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关系对其自杀想法存在影响。对于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女性大学生、农村的大学生和年龄在在19~20岁和21~22岁的大学生,产生自杀想法的比例要比其他大学生要高。对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产生的自杀想法没有显著差异。大学生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会负向影响自杀想法,大学生的自杀态度正向影响自杀想法。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641名高校学生进行自杀意念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在不同学历、不同年级、不同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失恋过、有无性经历、不同压力情况、有无安全感、是否目睹或亲身经历家庭成员有暴力行为、目前为止是否有过自杀行为自杀意念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且与自杀态度、社会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达到差异水平。由此提出从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源的控制、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和关注特定阶段和特殊群体的学生四个方面着手,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率,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唐山市大学生自我概念与自杀态度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和自杀态度问卷(QSA),对唐山市四所高校本科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探讨大学生自我概念和自杀态度的相互关系,为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自杀现象之心理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自杀是一个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构成破坏性威胁的问题。依据对35个大学生自杀案例的调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自杀的诱因和, 现人格障碍和绪失调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而大学生对挫折的不良认知以及心理挫折承受能力低也是导致其自杀的又一原因,据此特提出预防大学生自杀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运用Nvivo8.0质性分析研究工具,对65个大学生因情感挫折、学习压力等自杀案例进行剖析.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杀行为“因穷至卑”和“因穷自杀”现象不明显;不同原因自杀的心理动机存在差异,并且主要集中在“青感挫折”、“学习就业压力”、“个人心理障碍”、“家庭原因”和“生理健康”五类;自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随着自杀意念的发生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他们在实施自杀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复杂的心理过程.研究自杀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并加以利用和正确引导,对预防大学生自杀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国内高校存在大学生自杀的社会现象;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大学生产生自杀心理的三个阶段、原因分析;合理地提出了干预大学生自杀心理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在江西省某高校随机选取的1000名贫困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自杀意念周检出率为15.27%,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P>0.05);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0.410,P<0.01);心理弹性在生活压力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R2=0.032,△F=40.163,P<0.01)。因此,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弹性可以作为高校贫困生危机干预与预防工作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的自杀心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杀是一个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构成生威胁的问题,我们从35个大学生自杀的案例调查分析入手,探讨了大学生自杀的心理机制,提出了情绪失调、人格障碍所表现的抑郁、悲观、自卑以及对挫折的不良认知,承受力低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对大学生的自钉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在校内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健全大学生的心理档案。  相似文献   

19.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艾森克人格测验EPQ三项心理测量量表,调查某高校在校大学生587人,通过对所得各种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自杀”相关因素,为大学生自杀早期的干预提供依据,并得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量综合评估,是预防发生严重心理问题和自杀事件的有效措施,各高校应该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原则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1 根据自杀发展进程与动机 ,对大学生自杀的心理类型进行了分类 ;2 从自杀发展趋势、自杀原因、性别与年龄差异、精神因素和自杀方式等角度 ,对目前大学生自杀的特点进行了社会心理分析 ;3 探讨了大学生自杀的危机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