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往今来,重要历史人物研究始终是学术界重视的课题。然而,作为明清之际重要的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却一直没有一部较为系统详细的传记;世道沧桑,时移势变,对他的评价竟出现了许多截然不同的观点,诸如“流寇”、“贼首”、“杀人魔王”、“英雄”、“领袖”等各色名号都先后加到他的身上,从而衍生出各种既陈旧又新鲜的争议,令人捉襟见肘,把握不定。  相似文献   

2.
《新闻天地》2009,(7):22-23
随着近期《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电视剧的热映,那个亦正亦邪,演技精湛,令人印象深刻的孙红雷又重新回到广大观众的面前,是什么缘故让他刻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孙红雷式”的人物,也许透过他的经历我们会了解到另一个“孙红雷”……  相似文献   

3.
王明军 《视听界》2007,(1):102-103
影视剧人物配音是多度创作的艺术,具有强烈的规定制约性。作为配音演员,只能在原片所提供的语境中,说人物“正在”说的话,哪怕他并不完全认同原片演员的表演(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少见),但是他不得不迅速调整,“上天入地、紧随不舍、拐弯抹角、亦步亦趋”(陈叙一语),他要努力贴合原片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向人物靠拢,努力把握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剧中表演者的表演风格,让自己的声音完全融化在角色之中,让创作者与角色成为一体,让观众“忘掉”配音演员而感到就是剧中的“这个人”在说话。  相似文献   

4.
电视剧《水浒传·李逵坐堂》中有一场审案的开心戏。话说黑旋风来到“县民无口不冤声”的寿张街头,打听到县官老爷徇私枉法,糊涂办案,不禁心头火起,打迸县衙,夺了官帽官服,坐堂审起案来。前面几个倒也干净利索,公正果决,大快人心,可见李逵嫉恶如仇、粗犷忠直的本性,但刘太公女儿被抢一案,却有些令人难解。李逵何许人也?也许寿张的百姓都知道,却未必见过他的尊容,如今见他头戴乌纱,坐在“明镜高悬”匾下,以为就可“合法”断案,上前告状犹可理解。而刘太公乃当地有头有脸人物,应该知晓县官老爷是谁,当不至于向“梁山草寇”…  相似文献   

5.
肖草  申蓝 《新闻前哨》2002,(7):34-35
在电视节目中,人物类专题片占有重要比重。电视人物类专题片,顾名思义,是以“人”为主体的专题性电视片。其拍摄对象是一个人(或少数人),反映的内容则是与这个人(或少数人)有关的方方面面。电视的还原性决定人物类专题片在拍摄中,同样要求还原。这种还原,是指电视在反映人物时尽量找到与该人物本身最逼近的“渐近线”,甚至于与该人物毫无二致的“重合线”,这样,人物才真实有个性。用心去“聆听”在拍摄之前的前期采访中,对象是一个真实的人站在你面前,向你流露他本能而又十分鲜明的个性形象。这些人物的精神气质来自他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象“云破月来花弄影”、“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诗,作者用一个“弄”字和一个“闹”字,便把全诗都写活了,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兴味盎然,这叫做“诗眼”。唐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好文章,但它给人以深刻启示的只有这三句话:“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三句话点明题旨,总领全篇,便是“文眼”。鲁迅谈他写小说塑造人物的经验,也说,最要紧的是“画眼睛”、描画人物,即使把这个人物的头发描画得根根逼真,也毫无意义,只有“画眼睛”才能画出人物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说的称谓,是指那些明星们出现在电视广告画面上时,其形象旁边打出的对其称呼进行说明的文字。如“影视歌三栖明星”、“国际影后”、“歌坛巨星”等等。打开电视机,像这样对明星高大无边、令人咋舌的称谓,大有泛滥之势。一化妆品的广告,其中的明星是一位时下颇为走红的女歌手,广告中给她冠上了“歌坛皇后”的称谓,看后令人在惊讶之余顿生疑问:这“歌坛皇后”是哪个机构评选、什么人物加封的呢?还有一位男歌星,确实唱了几首一度颇为流行的歌曲,但伴随他的诽闻也接连不断,不是打了人就是被人打,再就是出言不逊。而在以他为…  相似文献   

8.
事实的魅力     
“新闻作”!这是人们对某些文字拙劣作品的~种带有贬意的形容。其实,这里也包含着对新闻写作的某种误解,以为新闻报道就注定是文字干瘪、枯燥和令人乏味的。许多人早就指出,新闻应当也必须是写得引人的,要能够抓住读者,使他们饶有兴趣读下去。胡乔木早在几十年前的那篇(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中,就要求把新闻写得“立体化”。他说:“你得在你的新闻里,每一次供给他详细的注释,纵断面和横剖面的背景,色、香、昧呼之欲出,人证物证一应俱全。”不错,新闻不是文学创作。新闻不能依靠故事曲折情节的编织,对人物心理的那种充满生观感…  相似文献   

9.
往事(六)     
往事(六)吕齐在四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中,我访问过各种各样的人物。我总是努力挖掘他们的故事,尤其注意主人公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怎样想的”,因为这些“怎样”能反映人物的个性、特殊性。在我访问各类人物时,我喜欢大把大把地抓属于他的材料,语言的、文...  相似文献   

10.
一向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 李树喜,此番再次成为媒体争相 报道的对象。继破解“阿波丸” 号沉船之谜、揭示“北京人”头盖 骨线索而在圈内外赢得满堂喝 彩后,近日他的新著《点评:二十 八个半风云人物成与败》又为他 赢得了一顶美丽的桂冠──中 国作家出版社的编辑启事可谓 “惊世骇俗”:本书创造出一种崭 新的文体。它将记述叙事(包括 作者亲历及内幕情节)、文学笔法融于一体,辅以旁白,加以点评;所涉人物,有概貌,有重点,有成败得失,有人生感悟。作者亦不乏嬉笑怒骂,却让人感受到一颗真诚之心,平常之心,令人掩卷长思,思绪难…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创作,总根于爱。”电视节目制作就是一种创作。而且在今天电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普通的文艺作品。而在众多的电视作品当中人物节目可算是“永远的长青树”。“东方之子”、“杨澜工作室”以及从“今天我上镜”到我们的“现代人物”,可以说人物栏目的生命力就在于人的命运与性格的再现,这其中留住观众的便是节目中充盈着的浓浓的人情味。一、情感交流就是一次动情的过程当一个陌生的人坐在你的面前时,你首先让他感到一种真诚;一个新闻人物出现在你的镜头前时,你要让他感到你是一个平常的人,你和他都有着…  相似文献   

12.
汪增琪先生在一篇回忆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文章(《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中说到,沈先生教小说创作,经常说到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许多学生听得一头雾水,闹不清到底是什么意思。汪先生说他听明白了,他认为先生的意思是:“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  相似文献   

13.
写人物通讯,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定要写好他的“眼睛”。什么是一个人物的传神之“眼”呢?怎样去抓这个“眼”呢?我认为,抓一个人物的传神之“眼”就是要抓他的特点。这包括人物特点、职业特点、思想特点、性格特点和生理特点等等。至于怎样才能抓住“眼睛”,关键是作者要认真采访和观察,也就是说,在采访人物时,要耐心询问,细心观察,从中找出你要写的人物  相似文献   

14.
制造时尚     
有一位患“香港脚”的仁兄是摄影记,一次赴大西北抓拍一组专题,因为那是个水比油贵的所在,他无法有水洗脚。“香港脚”一“香港”起来的时候,奇痒无比。他只好不穿鞋袜,光着脚走在沙窝窝里并把镜头对准了自己,于是,一组名为“沙地行走”的照片倒为他混了二两名声。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一名高官被“双规”,这个贪腐“大老虎”顿时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热门话题.但令人奇怪的是,在海量的报道中,几乎没有涉及其贪污腐败方面的具体事例内容,而是在大肆介绍他的成长历程和辉煌业绩,好像在为他歌功颂德. 类似的报道模式已经相当普遍,凡是有“大老虎”被揪出,媒体总是不厌其烦地披露和罗列这个人的光荣成长史,如:他成长的各个阶段,在什么地方和部门建功立业、飞黄腾达;报道中往往还配发大幅他往日春风得意的照片:有深入基层调研的、有不辞辛苦慰问百姓的、有在大会上慷慨激昂作报告的.这样大的篇幅,这样隆重的宣传报道待遇,就是当地的著名英模人物也享受不到,令人难以理解,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16.
人物专访,是通讯中的一种,大都是以写人物现场谈话为主要内容的。这是它同写事迹为主的人物通讯的一个明显区别。人物专访以“谈话”为主,但又不能总是让被访问者说、说、说。从开头到结尾,如果都是“他高兴地说”、“他激动地说”、“他略沉思片刻接着说”,……那就不如干脆写一篇讲话纪要,岂不是内容与体裁更协调一些(?)! 医治一些专访单纯写“谈话”的毛病,方法就是:把“谈话”与“描绘”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报载:前一段十分走红的“点子大王”何阳最近又成为热点人物,媒体纷纷报道:何阳行骗失手,受到法律追究一跑了之。不少人至此才猛醒,原来有些所谓的“点子大王”,很可能只是包装得很高明的骗子而已。在中国市场缺少人才、缺少谋略的情况下,他们应运而生,依靠三寸不烂之舌,为自己换得名声与财富。文章还指出:“,点子大王”一类的人物如今还有不少,而且风头正劲,其中牛皮吹得最大的可能要数何阳。似乎他有“点金术”,那么由他来出点子,多搞活几个国有大中型企业该有多好。可惜他似乎对个体户、乡镇企业、集体小厂感兴趣。他为何…  相似文献   

18.
杜娟 《记者摇篮》2004,(7):15-15,16
新闻是一种“叙事”。即向受众报告新近发生的事实。这个事实有事件也有人物。。叙事”内容确定后,文章是否真实感人、现场感浓郁。则取决于叙述技巧。细节描写可以把单调乏味的题材变成令人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看了《中国记者》1987年第5期刊登的一幅照片——“公开的情书”(新闻摄影月赛一等奖)以后,仔细把文字说明和图片的人物表情加以对照、分析,发现其中有明显的漏洞和不实之处。文字介绍说:“炊事班战士王民正在宣读对象寄来的情书,”可照片中正在读情书的不能令人相信是王民本人。从他那副显得诡秘自得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是另外一个替王  相似文献   

20.
陈尚忠 《视听界》2002,(5):90-90
电视节目中的现场直播,以让受众目睹现场人物的举手投足、言谈笑貌,使之感到亲切、真实、可信,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可是近几年来,现场直播的艺节目、谈话类节目中的“假动作系列”,却令人乍舌。如演员假唱,观众假鼓掌、假笑,群众说的话是节目组为其事先安排好的,有的节目组成员扮演当事人……群众称其为“话托儿”、“伪妆演员”,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