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达父生活于清末至民国中叶,其诗深受百年家学、晚清诗风和杜甫、李商隐、苏轼等人影响,沉郁劲健,笔力兀傲;用典宏深,声调高朗,内容、语言和风格体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特征。他转益多师,自成一家,是贵州乃至全国最优秀的少数民族诗人之一。文章从百年家学渊源、传统文化滋养、清末诗风熏染、诗友文朋砥砺四个方面探析余达父诗歌渊源。  相似文献   

2.
余达父生活于清末至民国中叶,其诗深受百年家学、晚清诗风和杜甫、李商隐、苏轼等人影响,沉郁劲健,笔力兀傲;用典宏深,声调高朗,内容、语言和风格体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特征。他转益多师,自成一家,是贵州乃至全国最优秀的少数民族诗人之一。文章从百年家学渊源、传统文化滋养、清末诗风熏染、诗友文朋砥砺四个方面探析余达父诗歌渊源。  相似文献   

3.
余达父《罂石精舍文集》中收录了其写于1901年的《致李岑秋先生书》。李岑秋对余达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但笔者未能找到对此信做了深入分析的先行研究。文章首先对李岑秋以及信中提及的其他两人的身份做了考证,接着对李岑秋其人其事做了论述,最后对余达父与李岑秋的交游之详情、李岑秋可能给予余达父的建议等做论述。  相似文献   

4.
乌江南岸,一哭贵州“干人” 1934年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锐减为5万人。在危急时刻,毛泽东力挽狂澜,指挥主力红军避实击虚,向敌人兵力空虚的贵州开进。  相似文献   

5.
该诗集是清末民国初贵州毕节彝族知名人士余达父所著。余达父,名瑔,号达父(同甫),以号行。生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卒于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曾留学日本,参加过辛亥革命。《(?)雅堂诗集》14卷,是他生前精选其生平诗作的部分,时间为作者15岁至1931年61岁时所作,全集共599首。该诗集的早期本,曾在日本印行过,后印过石印本,多已散佚,现由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余宏模同志多方搜集、整理,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诗继承了沉郁劲健的少陵笔法,音韵铿锵,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早期诗作反映了作者奋发进取立身报国之志;后期诗作更多地触及国难和民间疾苦,对当时朝政昏庸,吏治腐败,社会黑暗,民生凋敝的现实作了抨击和反映。对认识云贵、西南和整个中国,都可作诗史来读,在研究少数民族文学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郦亭山,男,1938年生。浙江省永康市人。贵州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享受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1959年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宁波师院工作。1960年进中科院  相似文献   

7.
大屯土司庄园 大屯土司庄园位于毕节市大屯乡,是彝族土司后裔余达父的旧宅,始建于清朝道光元年,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庄园占地6000余平方米,其建筑样式、结构既具有我国唐代殿宇建筑的特点,又融进了古代日本的建筑风格。此庄园为余达父从日本留学归国后仿日本奈良市招提寺建筑式样所建。庄园结构别致,布局严谨,庄园内各种精美的雕刻图案,更是难得的艺术珍品。此庄园既是早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典型例证,也是彝族建筑艺术的一个美丽珍品。  相似文献   

8.
光祈先生号润玙,笔名若愚,四川成都市温江县人,生于一八九二年。祖父王再咸,前清举人,有《泽山诗抄》二卷传世。父展松,字梦生,早卒,光祈为其遗腹子。光祈幼年,依赖寡母生活。九岁进入温江县私塾读书。十三岁,由祖父学生赵尔巽资助,进成都胡峻主办的第一个小  相似文献   

9.
一九二六年四月,自周西成从赤水去到桐梓县进省,并于当年六月一日,在贵阳宣誓就职贵州省长,由此开始桐梓系集团对贵州为期十年的统治。在周西成统治贵州的时期,排除异己,积极残害进步人士,宣传封建思想。本文旨在讨论贵州军阀头目周西成对贵州长达十年的统治中,如何形成独裁政治,成为贵州"土皇帝"。  相似文献   

10.
贵州黔东南榕江苗族鼓藏节祭祖活动13年举行一次。节前要喂养牯牛,备衣物手饰,红彩等礼物。被邀客人挑着彩礼鸣炮进寨,主人吹笙鸣炮相迎,并举行敬神仪式。  相似文献   

11.
贵州黔东南榕江苗族鼓藏节祭祖活动13年举行一次。节前要喂养牯牛,备衣物手饰,红彩等礼物。被邀客人挑着彩礼鸣炮进寨,主人吹笙鸣炮相迎,并举行敬神仪式。  相似文献   

12.
余珍是贵州毕节大屯土司之一,文武兼备,诗艺兼擅。他曾壮志凌云,投笔从戎,以都司身份组织围剿反清势力;他的书法、绘画水平在余氏家族中首屈一指,所著《四余诗草》清朗疏淡、闲适宁静,或寄情山水,或咏史怀古,充分体现了其“四余”之意。余珍深受余家驹影响,更多地继承了余家驹诗歌的闲适疏淡风格,色调烂漫,柔中见刚,情景交融,意境创造独具特色。余珍诗歌创作成就稍逊于余家驹、余昭和余达父,但在全国少数民族汉语古诗创作中仍占有一席地位。  相似文献   

13.
余珍是贵州毕节大屯土司之一,文武兼备,诗艺兼擅。他曾壮志凌云,投笔从戎,以都司身份组织围剿反清势力;他的书法、绘画水平在余氏家族中首屈一指,所著《四余诗草》清朗疏淡、闲适宁静,或寄情山水,或咏史怀古,充分体现了其“四余”之意。余珍深受余家驹影响,更多地继承了余家驹诗歌的闲适疏淡风格,色调烂漫,柔中见刚,情景交融,意境创造独具特色。余珍诗歌创作成就稍逊于余家驹、余昭和余达父,但在全国少数民族汉语古诗创作中仍占有一席地位。  相似文献   

14.
忆白石老人     
艾青 《新读写》2014,(7):62-63
1949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13号。进门的小房间住了一个小老头子,没有胡子,后来听说是前清皇室的一名小太监,给他看门的。  相似文献   

15.
李瑞清,生于清同治六年农历七月初九日,亦即公元1867年8月8日。他祖籍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人,字仲麟,后改字阿梅、梅痴、梅庵,人民国后义号清道人,因其斋名玉梅花庵,故又号梅花庵主,他是前清进士,清末民初的著名书画家,也是张大千的老师。  相似文献   

16.
卢葆华是在"五四"新思潮熏陶下崛起的一位今天鲜为人知的贵州女作家。她学名夔凤,号葆华,字韵秋,笔号乐江女士、笑生、茜华、绯娜、湘江菊子。1902年,她出生于遵义的一个仕宦之家。其父是前清秀才,曾在四川一个小县官府作师爷,以后回乡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其母也有较好的文化素养,葆华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据一些史料记载:1919年当"五四"运动波及  相似文献   

17.
红日 《初中生》2011,(16):15
1949年6月15日,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推选毛泽东为常务委员会主任,周恩来、李济深等五人为副主任,李维汉为秘书长,齐燕铭为副秘书长。周恩来委托前清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的陈  相似文献   

18.
游国恩先生(1899年 4月 17 日-1978年 6月 23 日),字泽承,江西省临川县(现改为市)人。幼年时曾在祖父(前清秀才)亲自督教下学习了六、七年,打下了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在家乡完成中、小学教育后,于1919年来到北京,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预科,1922年升入本科,1926后毕业。由于早年打下了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进大学后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以及当时北大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的风气下,先生在大学求学时期就开始走上古典文学研究的道路,发表论著,包括影响很大的论文《荀卿考》、《陶潜年纪…  相似文献   

19.
秦玉明个头不高 ,看去很平常 ,唯有镜片后那双凝视的眼睛 ,透出袭人的书卷气。他出生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也许是国弱与体弱有某种联系 ,他出生时即身躯瘦小、体质单薄。柔弱或许更接近于文学气质 ,于是他选择了学文之路 ,于 1963年考进了贵州师大中文系。但少年的文学梦竟未能成真。大学毕业恰逢十年动乱 ,于是顺理成章地去军垦农场接受再教育。在农场垦荒年余 ,被分配到贵州一个偏僻的农村中学教书。1979年 ,在国运扭转、万众欣喜之际 ,秦玉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贵州省社科院研究生班 ,旋即留该院文学所从事研究。 1984年由黔入川 ,调到刚…  相似文献   

20.
贵州毛南族,其前身是贵州佯横人.1990年7月27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以(90)黔府通106号文件批复,同意将贵州佯僙人认定为毛南族.关于贵州毛南族(佯僙人)的族源问题,有多种观点,现依据史籍查阅、田野调查,作一考辩,提出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