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两浙盐场是仅次于两淮的全国重要产盐区,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该区域的盐业经营徽商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两浙商籍设立和发展过程看,业盐于两浙的徽商起到了开创和推动作用:一是积极倡言,力请盐运使与朝廷沟通,创设两浙商籍;二是慷慨捐资,兴修书院,培养商籍弟子。明清两浙商籍制度在徽商子弟教育、江浙文教科举兴盛、商人地位提高、商业文化之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清代营口盐业。首先分析了清代营口盐业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阶段及其每个阶段的基本情况;然后,从营口盐场的演变,营口盐业的产盐量来论证清代为营口盐业的鼎盛时期;最后,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研究清代营口盐业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张謇集资购进淮南吕四盐场李通源盐垣,设立了同仁泰盐业公司,作为改良盐业生产的试验基地,并“即立整顿、改良二议”。同仁泰盐业公司的建立,为中国近代新式盐业生产组织的创立做了有益的尝试。张謇对传统的盐业生产进行整顿和改良,是中国近代精盐工业的开端。  相似文献   

4.
通过宁波府中举进士与三鼎甲的人数,来说明宁波科举业繁荣;然后从经济自然资源、城乡集市数量增加商品经济的发展;盐业发达与盐场课司税收多;宁波对外开埠后,经济格局变化和经济收入增多;金融钱庄的发达;清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宁波明清建筑业;洋行买办行业发展等九个方面,来论证科举文化事业的发达,其后面有着经济力量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温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产盐历史悠久。到明代,温州已形成五大产盐场,制盐方法虽延承前代,但产盐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为加强对盐业生产、销售的管理,明政府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各级盐务管理机构。这些管理机构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具体管理盐业生产资料的分配、盐税的征缴和私盐的缉查,为保证温州盐业的国有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自贡因盛产井盐而享有“盐都”美誉,自贡盐业在中国盐业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自贡盐场得到高速发展的盐业契约中,承首人在其中居于显著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确保盐业契约经营机制正常运行的关键性人物。本文通过对承首人制度的演变进程、权利义务关系、与地主和投资者的关系、与现行《公司法》中发起人制度的比较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了承首人在清朝至民国时期在自贡井盐业中的特点,并为现代《公司法》中发起人制度的完善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古代工商业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史籍的零星记载,借助方志的相关资料,考论了黄河三角洲古代工商业的概况。文章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濒海临水的区位优势,使黄河三角洲自古即有发达的手工业与商业经济。其中,制盐业与纺织业为黄河三角洲最发达的手工业部门,产品为历代朝廷所倚重。早在先秦时期即已产生的商业活动延至明清仍久盛不衰,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8.
明清徽州节烈现象异常突出,这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节烈旌表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明清时期非常重视对贞节妇女的旌表。明清节烈表彰有严格的程序,按涉及的行政级别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表彰,级别愈高,其程序和过程就愈复杂。我们从徽州方志、谱牒等历史文献中可以发现中央政府旌表制度在地方的执行过程;中央朝廷对旌表条例的调整往往会得到地方的积极响应;同时,地方政府的表彰成为中央朝廷旌表的有力补充。妇女节烈旌表制度在徽州的有效实施,促进了明清徽州突出的节烈现象。  相似文献   

9.
明人何孟春云:“今日之盐,煮海者偏东南;煮井、煮卤、种颗者出西北。”①上海地区位于东海之滨,夙檀渔盐之利,在古代也是我国著名的海盐产区之一。早在秦代,现今上海市奉贤县柘林镇一带即“海滨广斥,盐田相望”②。《史记·吴王濞列传》则记载:西汉时“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益铸钱,煮海水为盐”,其煮盐地点就在今天上海市嘉定县冈身内与冈身平行的盐铁塘。唐代华亭县有徐浦盐场,隶嘉兴盐监;徐浦盐场官舍在华亭县白砂乡。宋元时期,上海盐业生产盛极一时,在现今上海地区的辖境内当时共有江湾、大场、南跄、黄姚、清浦、青村、袁部、下砂、浦东等九处盐场,年产盐量达三千万斤之巨。入明后,由于海岸线的东移及长江主泓道的南摆,致使沿海的海水盐分浓度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10.
开中盐法是明朝盐业官营的基本制度,国家不仅垄断了盐利,而且将其用于直接解决国家急需的军粮边储和调节经济领域的其他问题,把封建的盐业专营制度发挥到了极致,但它一切以朝廷意志为指归,是与经济的基本规律相违背的。必然成为盐业经济的桎梏。  相似文献   

11.
我校历史系彭久松教授的学术专著《中国契约股份制》已于4月底由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彭教授承担的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最终成果,计65万字.全书分序篇《以四川自贡盐业合资为代表的中国契约股份制之框架式研究》、上篇《自贡盐场合资经营述论》、下篇《自贡盐业合资股份契约释读》三部分.书中,彭教授对素有“中国盐都”之称的四川自贡盐场在近三百年间广泛而有效地运作的企业合资经营体制,运用经济史和文献学的手段进行了深入考察和全面剖析.作者首次提出“中国契约股份制”这一新的学术理论,从“合资模式”、“股东类别”、“股东人数”、“股份特点”、“土地股的性质”、“集资机制”、“债务有限责任原则”、“所有权与经营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运城的盐业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在盐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为了方便盐商子弟的入学受教,运城形成了以河东运学为主,三大书院和五所社学相互补充的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而这些教育机构创立与发展也都离不开运城盐务机构、官员以及盐商的支持。教育的兴盛已然成为了明清时期运城盐文化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3.
卫所是明朝主要的军事制度,明朝建国之初,在军队编制上,自京师至地方皆立卫所,明中后期卫所开始“民化”.入清以后,清政府逐步对其进行改制和裁并.继顺治之后,康熙一朝继续对其进行大力裁并.作为康熙年间卫所裁并的第一个阶段,康熙元年至二十五年,共裁并卫所一百九十一个.其中,康熙元年、五年、七年和十七年是卫所裁并的高峰.卫所裁并较多的政区是江苏省、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广东省与湖南省,康熙五年福建省与广西省卫所全裁,康熙十年贵州省的五个实土卫所被改置为县.这一时期的卫所裁并为之后大规模地改卫所为府厅州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明清盐业化对明清小说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盐业走私孕育的绿林化及官商勾结垄断盐业经营权,牟取高额利润等腐败行为都在明清小说中有所反映。盐商的豪奢生活和附庸风雅对明中叶以后形成的浇薄世风有推波助澜作用,但催生了《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等几部重要小说。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为保证漕粮船只按时抵达目的地,朝廷分别委派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对漕船进行催趱。明初,中央官员的委派并无定制,自万历六年开始以御史为专职催趱漕船的中央官员;清承明制,直至清末。催趱漕船的地方官员,明清两代略有不同。明清两代以漕运为国家命脉,视漕粮为"天庾正供",朝廷设官派员,专司催趱之责,及由此而起。然而在催趱漕船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弊端。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四川井盐业的生产力空间布局经历了四种历史形态:一是秦代井盐业发生期,主要特征产生产分布范围小,产量有限;二是汉至唐生产力空间扩散阶段,产地范围扩大,数量增加,但技术落后,产量低,属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三是宋至明代的过渡阶段,生产的空间扩展结束,产量有所增加,但技术进步趋势受到封建盐业制度的扼杀,使井盐业停滞不前;四是清代生产的大规模集中,形成大的生产中心,从而带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形成盐业专业化城市。造成井盐业生产力空间布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技术的进步,区域市场开拓,人口的增加以及封建政府盐业政策的变更等。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国时期,自贡盐场在债务清偿方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债务清偿习惯,一方面体现出合伙股东按股分担的一般性债务清偿原则;另一方面,又具体表现为"井债井还"的债务清偿实践,即合资井的债务全部由井业负责偿还,不致牵连股东井业股份以外的个人财产.这种既与中国传统债务清偿习惯相异,又与当时民法相左的债务清偿习惯的形成,主要是由当时自贡盐业生产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另外还有各方经济利益的权衡、博弈以及传统中国社会的人情因素.  相似文献   

18.
绍兴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南岸,自古以来就是海盐的重要产区之一.元明之际,绍兴的地域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盐业生产以滨海的逐步开发为依托,得到了较大发展.围绕滨海盐碱地的开发,灶户与民户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灶户在海塘内外求生存,不仅晒盐,也得到政府允许垦种沙田.灶户的赋役负担,除朝廷征收的盐税之外,又增加了本地水利兴修的赋役,这是由滨海灶户产业收入的双重性决定的.清代海塘赋役制度从"民修"转为"官修"的表象下,隐藏着灶户在盐业生产和水利治理中受到双重盘剥的真相.  相似文献   

19.
人教社《中国古代史·试验修订本》在《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节提到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政策,如何理解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呢?第一,“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是由于土司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央政令的畅通和民族国家的统一。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时期羁縻州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利用各少数民族的首领进行间接统治。土司可以世袭,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但按时向朝廷交纳贡赋,调兵从征,职位的继承必须得到朝廷的批准。元明清三代中央政府在西南和中东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建立省级行政机构的同时,根…  相似文献   

20.
民国初年学制改革以来,引起学人对民国时期小学教育的持续关注。民国时期自流井盐场第一盐工子弟学校因盐而设,隶属于川康盐务管理局,因而以盐工子弟为主要招生对象,盐工子弟免费就读;因强大的盐业经济、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及优厚待遇等因素,该校教师来自全国各地,均符合国民政府教育部门在专业、学历等方面的准入要求,且建立了严格考核机制;在学生管理方面,该校以宽严相济、奖罚分明为则,课程设置和教学秩序与当时教育部门颁发的文件大体相符,不过在学期设置上略有差异;在学生成绩考核方面,该校加入了月考成绩,注重学生过程学习监控。自贡盐业历史档案煌煌万卷,系统爬梳这些档案资料,可以管窥民国时期小学教育实态,为学界进一步研究提供史料依据与历史线索,进而为盐业史和经济社会史研究提供新方向与新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