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19世纪初,西方印刷术传入我国,与雕版印刷互相辉映,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文章仅就近代西方印刷术的传入,略述铅印、石印、影印、珂罗版、铜版等特征,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吕寰 《出版史料》2006,(4):124-125
铜版画发源于欧洲,其源流可追溯到15世纪中叶欧洲的凹版印刷术。15世纪中叶,欧洲的金银钿工们在为金银器进行刻镂装饰的同时,随着技艺的发展和改良,逐渐形成了凹版印刷术。15世纪末,凹版印刷术流行于欧洲南北,美术家们开始利用这种技术进行创作。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逐渐形成铜版艺术,铜版画的技法和制版方法也不断地得到完善。到17世纪,“创作铜版腐蚀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发展起来,并逐渐产生了包括线刻腐蚀、飞尘、软蜡、雕版干刻、美柔等铜版画技法,以及“线刻铜版画”“干刻铜版画”“网线铜版画”和“腐蚀铜版画”的不同的制版…  相似文献   

3.
曹炳生 《出版科学》2016,24(1):125-128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对欧洲社会、思想的产生乃至世界文明进程有巨大推动作用。中国书史著名学者钱存训先生曾说:“在中国和西方,印刷术在书籍制作中起的作用大致相仿,但在这两个社会中的影响,在规模和形式上并不完全相同。在这两个不同的社会中,印刷术都使书籍的成本减低,产量增加,形式统一,流传广远,并使书籍有更多的流传后世的机会。但在其他方面,印刷术却以不同的程序,向不同方向发展。在西方,印刷工具逐渐机械化和自动化,大规模生产和发行,形成一个强大的出版工业;在中国,自印刷术发明以来约有1000年的时间内,印刷并没有发生重大的技术性改革,始终保持以一种传统的手工业方式进行。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活字印刷术反哺中国,才带进了西方思想制度和科学技术,因此引起现代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学术和文化各方面的改革和变动。”[1]钱先生洞若观火的见解,推动了笔者对印刷史研究的关注和理解,从本世纪初,便开始注意搜求研究西方近代印刷术对近代中国影响的书刊资料,可惜所得甚少,对西方近代印刷术究竟如何传入中国、影响了近代中国,一直不甚了了。最近读完芮哲非著、张志强等译的《谷腾堡在上海:中国印刷资本业的发展(1876—1937)》(以下简称《谷腾堡在上海》),困扰多年的疑惑终于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4.
一、回顾与综述 (一)近现代书刊印刷工业的兴起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又是印刷术的发源地。千百年来,通过印刷术而问世的卷帙典籍浩如烟海,使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得以保存和传世。中国自隋唐时期发明印刷术以后,出版印刷业一直很发达,中国的雕版印刷术不仅传至朝鲜、越南,还东渡日本,往西,通过西亚阿拉伯国家传至欧洲。印刷术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世纪初,伴随着西方的宗教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近代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印刷术的发源地,曾有着深厚而又辉煌的雕印出版传统。晚清以降,随着西方近代印刷技术的引进,中国出版业开始走向近代化转型,逐渐形成新的出版业态和文化状貌,至民国而渐成大观,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民营出版机构和出版家群体,他们在文化组织、知识生产  相似文献   

6.
走出国门,可以说是中国出版业一个难圆的梦。我国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早在北宋时期就通过各种途径向世界各地传播,先是传到了朝鲜,后又传到日本,通过丝绸之路,还传到了中亚各国和欧洲。不但是印刷术,中国的印刷品也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之一,传播到了亚欧各国,世界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图书馆至今还收藏着现存最早的中国印刷品。然而,中国出版业的这种领先地位被17和18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击垮了,以铅活字为标志的西方近代印刷术成为引领世界出版业潮流的主角。西方印刷术传入我国,虽有几分尴尬,倒也推动了我国出…  相似文献   

7.
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术,经宋仁宗时代的毕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术,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活字印刷术作为一种更为先进的印刷技术,应该很好的代替雕版印刷术,完成新的范式代替旧的范式的转移,但是为什么在随后的封建时期中始终没有完成这种转移,直到清末时期西洋机械铅活字印刷机的引入,活字印刷术才作为一种新的范式在民国时期完成了这种转移。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印刷术有过完整的技术演进路线,从早期的技术准备到雕版印刷的发明,从泥活字印刷到金属活字印刷,印刷术的技术创新过程体现出信息批量复制的传播特征。本文从印刷术发展的传播视角,依次考察中国古代印刷术的技术演进,通过对比谷登堡印刷机的技术特征及其社会影响,尝试解决东西方对印刷术起源问题的偏见,着力阐释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历史价值,探索传播学研究印刷术的新理念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1 日本的文字排版历史1.1 活字排版日本的活字排版始于1905年耶稣会教士带来的西洋印刷术,此后曾因基督教的被禁而中断。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由荷兰传人了近代西洋印刷术,并进行了荷兰原版书籍的排版印刷。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印刷术:如何西传欧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刷术发明后,迅速向周边国家传播,可以这样说,世界各国的印刷术,都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地传播过去的,至少是在中国发明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印刷术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新疆境内回纥人的印刷事业现存文献、文物证明,中国印刷术很早就经新疆传到中亚一带。1902年到...  相似文献   

11.
吴永贵 《出版科学》2007,15(2):15-20,29
近代教科书出版竞争十分激烈.旧时坊间的教科书竞争,从动机上讲,是因为利之所在,从最终效果上看,却促进了教科书质量的改善、编写的创新、价格的下降、印装的进步和服务的提高.本文以中华书局编写出版的教科书为个案,对上述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2.
新图书馆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璐 《河南图书馆学刊》2004,24(3):83-84,89
新图书馆运动实现了中国图书馆从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的转变,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成立了图书馆协会,形成了图书馆学教育的规模,产生了第一代图书馆学人。  相似文献   

13.
论证《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以下简称《名录》)中的《天盖楼四书语录》并非天盖楼刻本,探讨此书的版本情况;指出殿本《西清古鉴》应为刻本而非铜版本,论证《名录》中《西清古鉴》实为光绪年间日本铜版本;《名录》中《全唐诗》应以初印本而非后印本为佳;并探讨《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中《古文渊鉴》尚需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李赛 《出版与印刷》2021,31(2):62-66
文章研究我国近现代画报的印刷技术发展。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画报印刷技术经历了雕刻木版水印、石印、金属凸版、凹印和平版胶印五个阶段,印版和承印物的接触方式从平压平发展到圆压平,再到圆压圆,印版材料不断革新,印刷速度和耐印力逐步提升。不断发展的印刷技术丰富了画报出版的图像元素,为我国出版业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发明后陆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的科技进步和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政治制度的不同,雕版印刷在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印刷史中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尤其当活字印刷技术发明后,中国与西方对雕版印刷技术所持的态度更是不同熏表现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活字印刷在古代中国没有像古代朝鲜和中世纪末期欧洲那样成为文献复制方式的主流,与其自身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学术环境相关。活字技术适合一次性印刷大批量书籍,不如雕版技术适合长线印刷。中国地域广袤,除中央机构刻印书籍外,地方印书业也比较发达,官府、书院、私人等都刻印或覆刻书籍,一次性印量有限,多采用雕版技术长线印刷。古代朝鲜在学习了中国的活字印刷技术之后,与其社会特点与需要相结合,得到了广泛应用。古代朝鲜中央设立书籍院,铸造活字,统一负责图书印刷并发放至地方,活字技术正好适合大批量图书的印刷。与同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环境不同的是,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腾堡发明铅合金活字时,正值欧洲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的前夜,活字印刷适应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对文献印刷和传播的需要,社会结构、工商业环境、资本市场的变化以及出版企业化等因素,推动了活字印刷在欧洲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活字印刷术虽然在中国古代并未成为图书出版的主流,但它仍在传播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雕版印刷术一道,构成了中华民族对全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参考文献22。  相似文献   

17.
汪家熔 《出版科学》2008,16(2):79-84
本文论述了我国近代第一个词书专业机构——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成立前后的经过,指出了该机构在极艰难的条件下,对推行白话文、规范汉语语音所做的杰出工作。  相似文献   

18.
肖东发的新著《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 ,在广泛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中国图书印刷文化做了系统概括和总结 ,理清了中国印刷术发明的脉络 ,进一步论证了是中国人发明了印刷术。该书反映了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研究的最新成就  相似文献   

19.
刘凯 《出版与印刷》2021,31(4):92-96
文章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为例,从重视印前管理、科学管理印制质量、合理安排印制任务、严格成本计价核算等方面,探讨学术报刊印制管理的优化策略,以期为提高出版印制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彭俊玲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3):111-148
分析印刷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阐述印刷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安全意义以及电子媒体时代研究纸本印刷文化及其遗产保护的意义,概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印刷技艺的留存现状,分析图书馆在保护印刷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最后提出保护我国印刷文化遗产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