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德性伦理是一种关注个人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立足于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并以实现主体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为终极目标的道德。德性伦理要求校长成为德性领导,校长德性领导应注重在真正的"人的意义世界"中展开其领导行为;要慎用权力、以德服人,重视道德领导的价值;应成为学习型领导者,并自觉提升自身领导力。  相似文献   

2.
"正念"是一种静思的实践,即常说的"活在当下",不受过去经历和对未来想象的困扰.以"正念"理念和实践为核心的"正念型"领导,通过静思实践、存而不论、富于同情等服务于领导者和学校组织成员.传统领导理论将教育领导者描述为积极地忙于各项事务的人;"正念型"领导者则表现得像暂停的人、倾听的人以及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学校的人."正念型"领导以一种"存在"的方式,而不是"做"的方式,缓解着学校领导者的冲突和焦虑."关注当下""经验的感受性""对问题的倾向性""培植同情心""智慧地回应"是"正念型"领导的组织原则."正念"可以帮助学校领导者更好地履行信息角色、人际角色、决策角色和道德领导角色.  相似文献   

3.
萨乔万尼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建立在领导者权威基础之上的"道德领导"这一管理理念。强调通过建立信任,赋予权威和情感以同样价值,建立一种基于道德权威的领导。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理论,对校长角色的重新定位、对培育共享价值观的关注都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教育领导理论,对学校道德领导的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萨乔万尼在《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一书中指出,过去的领导理论过于重视领导者的特质和行为,忽略了与道德相关的层面,如信念、价值观等,进而明确界定“道德领导,系指以道德权威为基础的领导……就是领导者基于正义与善的责任感和义务心来领导部属,部属亦因领导者的正义与善而勇于任事,进而发挥领导的效能”。道德领导的旨趣在于学校领导者与追随者共同展现生命智慧,共享伦理世界,共创有德行的学校。  相似文献   

5.
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通过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促进学生个性完善与发展,体现其人文价值:通过学科整合与思维方式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体现其科学价值;开展多元化艺术教育形式和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体现其道德价值。笔者在福建省厦门市第二中学任职期问,与本校艺术组老师、德育处同仁就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进行实践探讨,实践中我们对艺术教育理念有了进一步理解和思考。我们认为,学校艺术教育最根本任务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学校艺术教育理念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道德精神价值,才是当前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6.
高校贫困生资助的伦理理念是指资助活动中处于核心和指导地位的蕴涵着道德价值的伦理精神。它是人们对于资助活动的伦理认识和道德反思。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主要的伦理理念有以人为本、公正平等、促进发展等。  相似文献   

7.
从对事实与价值的区分出发,霍金森认为,教育管理是一种关涉到价值冲突及其协调的"实践哲学".价值又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和四种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以及同一层级的价值总是处于相互冲突之中.教育领导者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依托"道德原式",秉持一定之则,协调并整合组织中的价值冲突,在为组织建构特定"生活方式"的同时,实现对组织的道德领导.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众媒介文化传播的日益广泛以及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于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的伦理自觉正在成为学校教育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与议题。在当前的媒介技术与文化传播过程中,媒介技术理性的持续"至上",媒介传播自由与公正的失衡以及媒介学习主体理性、情感与信仰的分化,都给媒介素养教育造成了伦理困境。该研究在深刻理解媒介素养教育伦理自觉内涵的基础上,试图打破媒介伦理困境,重新建构媒介伦理的内涵与价值,并指出要真正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伦理自觉,需要复归媒介的价值理性与伦理精神,重塑媒介主体的自由与责任"规范",凝聚教师的媒介素养与道德引领。  相似文献   

9.
教育领导者的领导方式、领导角色、领导思维是三位一体的。新时代的学校领导者在形成建设"美好教育"的合力过程中,需要实现从"区隔"走向"联合"的教育领导方式的转变。学校领导方式的转变要求学校领导者在尊重科学管理和标准化管理的同时,以"推动者"和"催化剂"的角色转向人文主义者的角色立场。同时,学校领导角色的转变又要求学校领导者具有批判之眼、批判之能,以建设性的"批判人文主义者"的眼光和能力,催生学校的积极改革。  相似文献   

10.
论点摘编     
大学教育是一种具有伦理精神和价值取向的道德共同体。这种道德共同体一方面是以伦理关系为基础的,以一定伦理价值为取向的共同实体;另一方面,这种道德共同体是以社会价值导向和道德主流为合理性依据的行为共同体。它的对外关系是大学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契约性;其对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伦理关系。没有伦理精神就没有学校教育,缺乏伦理精神的学校就会与世俗性的社会混为一体,学校就有沦为“学店”的危险。因此,高校德育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伦理精神前提:第一,道德的真诚———对教育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1.
关怀伦理教育通过榜样、对话、肯定及实践的形式促进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形成,对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形成具有重要价值。在当前的关怀伦理模式下,青少年道德人格培育仍存在主体缺陷、培育方式机械化等问题。基于此,应通过构建关怀型和谐家庭环境、整合关怀式学校教育、提高青少年关怀感知能力等途径完善青少年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2.
在儒家关系主义背景下,正确的行为在本质上是指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关系"、"面子"与"人情"是海内外华人在应对社会关系中最常碰到的问题,也是华人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一面镜子。中小学教育领导在面对"关系"、"面子"与"人情"时遇到诸多伦理问题。适应法制社会的发展,我们的道德领导要尽可能具备以下伦理信念:一视同仁的"亲疏"关系理念、公私分明的人情观、为学校和儿童发展的面子观。  相似文献   

13.
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被作为法律规范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它既具有现实安排的正当性,也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然而,作为一个问题应当解决的是,如何使其正确扮演在学校德育中的角色.日常伦理和基础道德的教育可能欠缺对价值核心和社会主流的关注.作为价值的榜样、标准和示范,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道德领导功能.与此同时,日常伦理和基础道德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为政治伦理所代替.基础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一般以道德"养成教育"为主体,具有相对稳定的体系和结构.在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学校融入中,必须保证学校德育的基础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单辉 《教育探索》2022,(2):11-14
5G+人工智能的组合给学校教育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使教学非线性化、学生学习个性化、教学评价多样化、教育资源均等化,但同时,也会面临技术变革带来的教师定位、道德伦理和教育教学成效方面的价值反思,即教师价值定位引争议、人工智能教育无道德伦理准则、教育教学成效难预见等。从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拉近学校与生活距离、促进学校与社会交流合作等不同层面进行价值重构,有利于促进5G+人工智能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使命是要和谐一致地培养人。""没有人和谐的教育工作,就不可能培养出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基于这种认识,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谐教育也成为很多学校的价值追求。一、努力建构和谐校园1.理念引领——建构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  相似文献   

16.
刘钊 《江苏高教》2015,(2):116-11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关于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伦理意蕴,是从伦理视域以对"人的发展与需要关注"为价值取向,对教育目标实施中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方式,对其进行"合道德性"的结果预期和价值分析。  相似文献   

17.
"全人教育"的理念强调教育的范畴应该是整体性和全面性的,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智力、道德、体能、审美、社会情感和精神潜质的增长,培养具广博的知识背景、能独立思考、能解决实际问题,具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念、道德操守的完整和健康的人。"全人教育"整合了以往"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的两种教育观点,形成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审视当前中职德育实际,明确当代中职学校需要什么样的德育理念与方法,是亟需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当代中职德育的价值需要站在大国崛起需要大国制造的精神基础高度上来加以认识。基于中职生道德发展的双重性,当代中职德育应以社会主义工作伦理为核心内容,以工作德育为教育理念,采取营造具有规范引领作用的工作环境和基于反思与批判的个体意义建构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职场、从外部价值到内在世界观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大力倡导以德治国的今天,以德治校已成为教育管理领域中倍受关注的话题。本文从领导者自身修养和领导权威两个角度对学校道德领导这一理念进行阐述,并探寻适合中国学校文化发展的学校道德领导模式。  相似文献   

20.
校长文化领导是指通过校长对学校文化的认知、整合与提炼,在对原有学校文化反思的基础上探索出符合当前教育和学校发展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并通过校长自身的管理领导将其传播到师生中,不断增强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推动学校逐步走向优质。因此,在优质学校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通过明确校长文化领导,形成文化共同体,及达成家校文化发展共识来不断强化校长的文化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