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许多中国现代作家困惑于“乡村”与“都市”的艰难选择时,林语堂倾向于二者的融合贯通,追求“田园式”的都市文化理想。这种文化选择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意义:一是对现代工商业都市文化进行反拨,有利于克服现代都市文明的异化现象,从而建立起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都市文化景现;二是有利于改变被异化的文学艺术;三是可避免过于依恋自然田野的保守主义思想倾向。但是,林语堂的都市文化理想显然更多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式特点,这就决定其难以避免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文化交流既是打破本土文化封闭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发文化形象误读的重要途径。回顾西方文化视野内中国形象镜像变形和意义重构的轨迹有助于我们考察关于中国形象的误读现象问题。这种误读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三个原因:(1)西方按照自身社会演变和发展需要来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2)中国文化信息传播者因其客观条件和主体需要而造成报导与著述方面的某些误差;(3)为了建立各自思想理论体系的需要而对中国文化形象任意取舍。我们只有把西方对中国形象的误读放在其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客观分析,才能找到问题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3.
周志平 《成才之路》2009,(18):12-12
通过三种途径:教师的角色需要、教学专业要求、教师专业理想来构建教师专业形象,认为教师专业形象——学者形象、师表形象、教学专家形象和益友形象——是教师在其长期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整合其各种现实相关角色形象而呈现的适合教师专业要求和有利于教师专业理想发展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小说《边城》问世之前,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文学作家的作品一直主导着当时的文坛,这些作品向世人展示的是一个否定意义的中国形象;沈从文在《边城》中则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肯定意义的中国形象——作家通过对湘西自然山水之美的描写,通过对湘西人善良人性和纯朴民风的展示,特别是通过对湘西人诗意性格的刻画,塑造了一个诗意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5.
人物形象塑造是是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一环,本文试图通过对几部文学作品中的少女形象的分析,探讨作家理想在人物形象上的寄托。京派作家沈从文的《边城》和《长河》,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红字》,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几部作品虽然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但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共同之处,即三位男性作家都在其作品中的少女形象上寄托了自己一定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6.
女作家张爱玲以个性极强的女性意识,对“五四”以来的新的文化理想进行了强烈的反驳,从生存困境中的无语反抗与物质追求、文化困境中的艰难突围与无奈选择、人生抉择中的现实困守与传统禁锢三个方面,立足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40年代中国普通女性在受到男权主义强制的社会环境中,迷茫而无奈、卑琐而自嘲的世俗人生的生存状态。张爱玲小说创作在“五四”文学,特别是20世纪女性文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立场和执着的思想追求。  相似文献   

7.
在"和谐世界"理念下,良好的国家形象塑造,需要转换经济与文化在国家形象构建中的优先序列,用文化优先替代经济优先,构建"文化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国际社会中,中国要有所作为,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亲善睦邻,营造"周边和谐",是提升"和谐世界"理念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发展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战略。国家形象分为有机联系的三个层次:物质经济层次、文化制度层次、精神价值归属层次,而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精神价值基础,因此“伦理中国”的国家形象是精神价值归属层次的基本内容。本文分析了构建“伦理中国”的理论依据,提出了“伦理中国”的基本内涵包括和平的形象、诚信的形象、正义的形象、负责任的形象、仁爱与宽容的形象,探讨了“伦理中国”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丹东市旅游形象设计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城市旅游形象是人们对某一城市旅游发展的总体评价,它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依据丹东市旅游形象设计的三条原则,丹东市旅游区形象定位设计体系由四种旅游感受,五种难忘事物组成,四种旅游感受是指旅游满足感,景观奇特感,市民友好亲切感,旅游新奇深刻感,五种难忘事物是指社会环境,民俗文化,山水景观,。城市规划,产业部门等五个领域的事物,由此得出丹东市旅游形象定位设计是:万里海疆第一边城。  相似文献   

10.
英国教师供给危机及其质量保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国小学教师供给问题不理想巳成为当务之急。教师职业虽然具有吸引人的地方,但是更多的人由于教师职业的工作条件不理想而不选择这一职业。为此,英国着手从三方面解决教师供给危机的问题,提高教师薪酬;改善教师形象和地位;加强教师培训和管理。  相似文献   

11.
"意象"诠析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范畴之一,意指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魏晋至宋,意象指构思中的形象;宋至明清,则多指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随着言意论的不断发展,象的中介性和主观意蕴性日益突出和丰富,意象范畴由哲、学范围逐步扩大到文学、艺术审美领域。想象和情感是审美意象得以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天堂鸟》与《牵手》是出自男女不同性别的当代作家,对比分析两个文本的男女艺术形象,揭示出一个家庭应该建立科学合理家庭观的问题。即摒弃家庭唯我观思想和家庭唯他观思想,充分尊重并体现家庭男女双方的平等主体性。唯如此,才能建立和谐完美的家庭。这需要家庭男女双方都要更新思想,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贵妇画像》与《金锁记》中“光”和“飞”的意象分别象征着幸福和自由.不同的是,前者运用意象对比来描述伊莎贝尔婚前和婚后生活的巨大反差,而后者则凭借意象的反复来展示七巧日趋疯狂的心态。本文主要比较两篇小说中意象的选择、表达方式与功能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形象的,音乐作品同样存在"艺术形象"。但是音乐中的"艺术形象"可能与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所不同:(1)音乐形象不是具象化的形象,而是一种按照某种暗示所想象联想的形象;(2)音乐形象有时表现为一种情景表象,有时则表现为一种趣味、情绪或气氛。这是我们认识、理解音乐中"艺术形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研习美术多年,对色彩极为敏感,尤其是红色和黑色,是他的诗作当中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颜色。前期的闻一多营造了一个以美和爱为中心的“红色”意象群,后期则偏重于创造“死亡”、“鬼”等的“黑色”意象世界。以红色追求理想、真理,以黑色加深文本的现代意义。意象的由“红”到“黑”,显示了诗人审美取向及文化取向甚至人生道路的转向与深入。  相似文献   

16.
论形象的经济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象”的经济学效应是信息社会的必然产物,它是一种通过形象及其相关功能获取价值和利润的经济现象。形象的经济学效应由品牌体系、传播体系和认可体系等三大基本要素构成。形象的经济学效应是形象经济确立的基点。  相似文献   

17.
在语言哲学层面,意象是一种隐喻的话语方式。意象天然带有“文学性”气质,它必然是一种智性的运思、情感的节制。在中国新诗史上,“现代派”是营造意象的高手。镜子,在中西诗学中都是重要的象征物。“现代派”通过笔下众多的镜子意象,发掘了中国古典诗学的精髓,也与西方的“现代派”诗学主张达成契合。镜子,成为中西诗学交汇的节点。  相似文献   

18.
“兴象”是中国古代诗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兴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古人对文学创作活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兴象”有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在创作上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审美上表现出兴象高妙、情景交融、寄托深远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水意象的某些方面的涵义由于长期的递相沿用,获得了约定性。水的最具约定性的涵义是时间的流逝;诗人借此表达时光难驻的嗟叹、生命短促的伤感。其次,是表示情感、情思的强烈与悠久。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以《诗经》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中关于“桑”意象的探析,认为“桑树”意象多与女性相关。桑之所以呈现出女性化人文意象,不仅仅缘于人类农桑文化背景下的生产与生活的历史方式,也是其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内涵的外现,同时还以其与男女性爱相联系而使桑园成为古代的“伊甸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