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图书馆》2020,(2):F0004-F0004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湖南图书馆藏,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顾从德影宋刻本,为今学术界公认之最善本。《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中医学说的重要理论渊源,相传为黄帝所作,学界认为系整理战国至秦汉多位医家著述而成。唐代王冰为之编次注释。  相似文献   

2.
顾执中是我国当代的名记者,素以“飞毛腿”而名声遐迩。他的那种雷厉风行,不怕艰苦,勇敢果断的采访作风,是堪为年轻的新闻工作者的楷模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时,顾执中才只有十三岁,可他已开始向报纸投稿了。一九二三年,二十五岁的顾执中进入上海《时报》,开始了他历尽沧桑,备尝艰辛的记者生涯。一九二五年,上海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五卅”惨案,上海的工人学生为了抗议日本资本家枪杀顾正红的暴行,在英租界举行示威游行。英国巡捕悍然开枪,当场死伤达数十人。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12月10日,世界技能组织前主席西蒙·巴特利先生访问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党委书记顾春华、校长陈斌、常务副校长滕跃民、副校长周国明等会见西蒙·巴特利。西蒙·巴特利是上海市第100位获得"外国高端人才"荣誉的外国专家。2018年3月,西蒙·巴特利正式受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史上以《新闻记者》命名的新闻专业刊物一共有三家。沿着历史的脉络向前梳理,这三家分别是1983年在上海创办的《新闻记者》,1938年在武汉由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主办的《新闻记者》,以及1937年创刊于上海,由我国著名报人、新闻教育家顾执中老先生任主编和发行人的《新闻记者》。新闻史上对前两家多有记载,但对最早的《新闻记者》却鲜有着墨。本文试图通过对史上第一家《新闻记者》月刊的介绍,回顾老一代报人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时期的一段"办报救国"之往事。  相似文献   

5.
中唐诗人顾况的生平事迹,今人傅璇琮先生的《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述之颇详,嗣后,赵昌平先生又续有补正,撰有《关于顾况生平的几个问题——兼与傅璇琮先生商榷》(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一期)、《顾况诗集·前言》(江西人民出版社百花洲文库·顾况诗集)以及《唐才子传校笺·顾况》等文章,后出转精,对于傅《考》有所补充和订正。然而顾况一生活了90多岁,生平经历颇为复杂曲折,加之年代久远,文献散逸,考证诚难以周至。今就顾况任职新亭监一事,略抒管见,于顾况研究拾遗补阙,冀申一割之助。  相似文献   

6.
回到常识     
媒体上的绯闻八卦、男盗女娼看腻了,<深圳商报>的"老课文,新阅读"专栏让我眼前一亮: [童子出游,有母羊向之悲鸣,既前走,又屡顾,童子怪之,随其后.至一池旁,见小羊堕水中,哀号方急.童子乃握其角,提置岸上,母羊携小羊,欢跃而去.]  相似文献   

7.
作为近代以来上海城区分布最广、体量最大、居住承载人口最多的一类民居,功能意义典型、文化蕴涵丰富的石库门可谓是上海都市民俗的重要生成场所与空间载体,确可称为"上海现代化都市民俗渊薮"与上海市民生活之"原风景"。重新审视以及全面、细致而深刻地挖掘其原初意义、文化功能及精神内涵而给予其重新定位是石库门保护的重要前提,在此历史审视下,对于"人"即居民的关注应成为石库门保护与空间活化的第一要义,由此原真性居住功能保有、场所营造培育以及生活习俗的倡导实为城市更新以及历史街区保护及文脉传承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任正霞 《兰台世界》2015,(6):108-109
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处武陵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形成独特的民俗宗教与文化——"冲傩戏",分析其内涵发现黔北仡佬傩属于湘中梅山文化圈,它们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神祗崇拜,在傩仪中都展演"和梅山"仪式,为信人祈福纳吉。  相似文献   

9.
明本《古今说海》,为陆楫(思豫)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所辑。全书分说选、说渊、说略及说纂四部份,别为小录、编记、别传、杂记、逸事、散录及杂纂七家,计有唐宋元明的说部和笔记一百三十五种,共一百四十二卷。卷首有龙江唐锦题“古今说海引”,次为陆楫介绍编辑此书时提供底本的藏家及校录者的姓名:姜南(明叔,上海人)、顾定芳(世安)、谈万言(子约、上海人)、黄标(良玉、东海人)、姚昭(如晦、上海人)、瞿学召(南仲)、唐赟(世  相似文献   

10.
正上海"大世界"创始人黄楚九的女婿臧伯庸是一代名医,上至名人,下至百姓,很多人经其诊治而康复,对其医德、人品均赞誉有加。譬如,他为名声不在张恨水、周瘦鹃之下的上海滩多产作家顾明道治疗,竟不收诊金;又如,他为当过京官、学过法律、最终成为著名作家的毕倚虹治病,顾及其生活困顿,不仅分文不取,而且出资援助……据著名文人郑逸梅先生所述,臧伯庸的诊所最早建于九江路口的大庆里。因当时所有诊所均称"医院",故出自军界的名书家"天台山农"刘文玠为其手  相似文献   

11.
清代学者钱大昭、侯康、顾櫰三、姚振宗、曾朴五家综合各代目录学之成果,共补《汉书艺文志》"诗类"书目二十一部,其中鲁二家二部、齐二家三部、韩五家六部、毛六家十部。五家著作各有其侧重,从书目事实上反映了两汉四家诗的体裁特点和兴衰流变。  相似文献   

12.
顾执中著《战斗的新闻记者》一书已由北京新华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记述了顾执中从一九二三年在上海进入新闻界,开始记者生涯的经历;并于一九二八年创办“民治新闻学院”,为我国培养新闻人材作出了贡献。顾执中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写下大量新闻、通  相似文献   

13.
《顾行伟访谈录》,系本刊记者贾亦凡采写的人物专访。今年1月,顾行伟从兼任《上海时装报》总编辑之职调任《劳动报》总编辑。7月,《劳动报》扩版,面目焕然一新,读者刮目相看。顾是从企业界(曾任上海时装公司党委书记)、文学界(系上海作协会员)进入新闻界的,阅历既多,办报别具思路。这篇专访,记录了《劳动报》如何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迅速改观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如何创新新闻扶贫助学模式,走出一条成功的新闻扶贫助学路子?武陵都市报开展的"武陵都市报·劲搏体育用品商城助我上大学"(以下简称"武陵都市报助我上大学")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武陵都市报助我上大学"活动,自2007年启动以来,每年一届,到2012年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共向社会募集爱心捐助资金400余万  相似文献   

15.
大革命失败后重返上海 1925年春天,刘少奇从湖南回到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 5月15日,上海内外棉七厂的日本资本家为了镇压工人的罢工斗争,枪杀了中国工人顾正红,激起上海工人极大的愤怒.中共中央决定在学生和工人中发动大规模的反帝示威活动,为了领导好这场运动,决定派中共上海领导人李立三筹建上海总工会,刚刚成立的全国总工会也委托副委员长刘少奇赶到上海建立"中华全国总工会上海办事处".5月30日,英租界向南京路上游行示威的工人、学生开枪,上海爆发了20余万工人罢工的大规模反帝运动,即"五卅运动".  相似文献   

16.
刘学雄 《湖北档案》2001,(12):29-30
我国的山系中有一座武陵山,西南--东北走向,横跨湘鄂渝黔四省市,乌江、沅江、清江、澧水环绕其周,自古就以世外桃源驰名,为土家族人的生息之地.武陵山脉东北尽头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境内有一座山寨,巍然鹤立于鄂西群山之中,在其云雾缭绕、瀑布飞泻的悬崖绝壁之间,栖息着数千名朴实的土家人.……  相似文献   

17.
媒介地理学为媒介传播、文学传播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学术生长点。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海派文学的生成与建构与上海这一地域环境密切相关。"京海"之争中上海文人以地理集聚的形式为之确立了合法性,上海的报刊媒介则为其发展提供了颇具传播力的现代公共空间,而世界主义的文化理念铸就其文学现代性的内核。  相似文献   

18.
12月《新闻战线》复刊10周年(1978年) 《新闻战线》在“文革”前,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国记协合办,“文革”中停刊。1978年12月复刊,由人民日报社主办。 12月12日顾执中创办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60周年(1928年) 上海民治新闻学院,1928年12月由顾执中创办,1932年改称民治新闻专科学校。这所专业新闻院校是  相似文献   

19.
汤卫玲 《新闻传播》2013,(12):183-184
相信只要一提起海派文化,几乎所有的国人都会立即将她与上海这座城市联系起来。的确,上海历来就是一座中西汇合、别有风格、富有韵味的城市;她代表着"洋气"、"时尚"和"活力",而且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她必将与"京派文化"南北呼应、携手并肩,屹立于世界之巅。而作为海派文化背后的助推器,上海本土文化传媒机构和工作者们的辛勤耕耘功不可没,其中最为可圈可点的莫过于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简称"SMG")。作为一家地方性传媒集团,SMG一直领跑于中国的传媒产业,在广播及电视业界的地位始终保持前列,连年稳定高速发展。在2011年,上海SMG传媒集团创造了将近152亿元的总体经营收入,并实现了5年增幅近198%的可喜成绩,备受观众和广告商的青睐。上海SMG传媒集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的文化和品牌特色,在上海海派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海海派文化的历史性、传承性和群众性又赋予了上海SMG传媒集团新的历史使命和不断创新的动力。笔者将尝试从上海SMG传媒集团媒介运营管理的视角出发,运用大众传播学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领先优势及先进理念,全方位地分析、探讨其媒介运营管理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20.
又到桃花艳开时,站在游人如织的武陵桃花源,不由得想起曾热闹好些时候的关于桃花源"原型"之争.1989年9月,<文萃报>载,全国有十多处桃花源,均自称是晋代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之"真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