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孟蜀石经残本为底本,以开成石经本、南宋越州八行注疏本、元刻明修十行注疏本参校,对孟蜀石经的文本性质进行了考察。得出这样的结论:孟蜀石经大字部分以唐开成石经为底本而有微异。小字部分除《左传》一经外均当源自唐五代写本,《左传》则利用了五代国子监刊本。  相似文献   

2.
天禄琳琅岳本八经《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论语》、《孝经》、《孟子》中,除《春秋》外,皆为与岳浚同时的李国寿旧藏。《周易》至《春秋》五经嘉庆二年毁于火。现存岳本有六经,其中《周易》、《周礼》、《春秋》、《论语》、《孟子》五经皆有相台木记,《孝经》虽无木记,亦为岳本原本。《周易》为四库底本,《周礼》为内阁大库旧藏,《春秋》为与岳浚同时的邵桂子旧藏,《论语》、《孝经》、《孟子》为天禄琳琅藏书。乾隆武英殿翻刻岳本五经,卷末附考证,行款、版式、藏印一仍原本之旧,但有据考证改字处。  相似文献   

3.
刘明  王承海 《图书馆杂志》2012,(4):87-91,66
监本《荀子》之刻始于北宋熙宁元年,由于熙宁变法所产生的政治变故而至元丰间方刻完。南宋钱佃、唐仲友均以监本为底本翻刻《荀子》,经考定,现存宋刻本《荀子》刻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当是滕强恕翻刻钱佃本而非唐仲友台州刻本。  相似文献   

4.
许桂林《穀梁释例》、柳兴恩《穀梁大义述·述日月例》皆是述《穀梁》日月例之作,但二者同中有异,异大于同。就其同而言,二者皆认为《春秋》时月日书写具有书法、义例,而非阙文。二者之异则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许桂林重在《春秋》时月日书写之"特例",意在驳后世脱文之说;柳兴恩则重在重构"穀梁学"体系,故无论是"特例"还是"正例",都是《述日月例》核心所在。第二,许桂林通过《穀梁》时月日例探求孔子之褒贬;柳兴恩则是以孔子大义为前提,将《述日月例》纳入"穀梁学"体系中来考察。  相似文献   

5.
武英殿本《十三经注疏》是历史上唯一的经、注、疏及音义四者俱备的《十三经注疏》官方刻本,其中殿本《仪礼注疏》以监本为底本,审慎参校,校正了监本中诸多舛误。武英殿本《仪礼注疏》于各卷后皆附《考证》。《考证》是广义的校勘记,具有文本校勘和文义考订的双重性质,开《四库全书考证》之先河。其校勘成果对卢文弨《仪礼注疏详校》和阮元《仪礼注疏校勘记》等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嘉祜石经》按时间顺序为第五部刊刻上石的经典,竣工后碑石立于太学,其功用是正定经典. 《嘉祐石经》一共刊刻儒家经典9部,《孟子》入经就开始于《嘉祐石经》.在中国文化史、书籍发展史以及图书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熹平石经《尚书》以东汉末期官学定本欧阳《尚书》为底本,大小夏侯《尚书》异文附于经文、《书序》之后,是研究汉代今文《尚书》的重要文献。1922年后,汉、魏石经残石出土日多,根据《隶释》所载残石、出土残石与汉人引《书》异文对熹平石经《尚书》进行的复原工作也随之展开,代表成果为张国淦《汉石经碑图》。而这一工作由于20世纪60年代洛阳南郊太学遗址两方残石的出土可以得到重大推进。  相似文献   

8.
《嘉祐石经》是儒家七部刊刻上石的经典之一,立于太学,是用来正定经典、为学子树立典范的石质教科书,共刊刻儒家经典九部。《嘉祐石经》首开《孟子》超子入经先例,其对中国文化史、书籍发展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春秋穀梁传疏》中,杨士勋将《穀梁传》中前后出现的内容相同或意思相同的《传》文称作"重发传",认为这些"重发传"是《穀梁》作者有意为之的,因而尽力找出"重发传"的缘由。其实《穀梁传》传文的重发多随意,杨世勋"重发传"概念的确立并非有效的经学诠释,且他是在混乱《经》《传》关系的情况下对该现象进行解释。其致误原因则与"穀梁学"历史积淀不足,杨士勋水平欠缺、逻辑不清晰及其受唐初学风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0.
顾炎武《日知录》"监本二十一史"条批评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本《十三经》、《二十一史》"校勘不精,讹舛弥甚,且有不知而妄改者"一段话,几乎成了后来对北监本经、史的定评。其中论北监《十三经注疏》的一段话,被《四库全书总目》引用,尤为深入人心。顾炎武是这样说的:《十三经》中《仪礼》脱误尤多。《士昏礼》脱"壻授绥。姆辞曰:未教,不足与为礼也"一节十四字(原注:赖有长安石经据以补此一节,而其注、  相似文献   

11.
《蜀碧》自成书以来,版本众多,并被收入多种丛书。其中的乾隆初刻本和《借月山房汇抄》本比较重要,其他版本多以这两个版本为底本重刊或影印。了解《蜀碧》的版本分类和源流对研究《蜀碧》的内容、文字校勘等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刻石,即是刻写石经,也就是将儒家经典刻写在石头上。自公元2世纪至18世纪,我国历史上较大规模的刻石工程有7次。第1次刻石东汉灵帝刘宏接受蔡邕的建议,于熹平四年(175)开始把儒家经典刻写石上,这是儒家经典的第1次刻石,历史上称“熹平石经”。因为石经的字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一种字体书写,  相似文献   

13.
本文比较了元十行本《监本附音春秋榖梁注疏》传世诸印本,分析其递修层次及各印本源流,并考察不同印本的文字差异,以期获得对元十行本《十三经注疏》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14.
杰出的思想家孟子晚年与学生一起著述,总结自己一生的思想活动,编纂了《孟子》一书,在中国文化中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地位。今天我们以当代眼光透视这部文化经典,可以与当代档案文化接轨,并且对于当今的档案文献编研有直接的借鉴作用。一、编纂主题理念:服务于当代孟子作为儒家“亚圣”人物,对于孔子的文献档案编纂理念有深刻的体悟。孟子十分推崇孔子所作的《春秋》。《春秋》是一种史官大事记,实质上即是官府档案;是孟子最早肯定了孔子作《春秋》的贡献。他在《滕文公》中写道:“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  相似文献   

15.
正明胡广等辑《春秋集传大全》,收入《儒藏》精华编经部春秋类春秋总义之属,凡二册。"校点说明"言:"以明永乐内府刻《春秋集传大全》三十七卷为底本(1),以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汪氏《春秋胡氏传纂疏》列为参校本。"(2)卷三十七"鲁哀公十三年"之"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条下疏文,"陈氏曰:‘黄池之盟,不书吴晋之盟,《春秋》修讳之’",  相似文献   

16.
《出版视野》2010,(2):40-40
经部——儒学经典 重要书目如: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札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相似文献   

17.
杭州孤山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碑廊中藏有一套《淳化阁帖》残石,系两种存世宋拓本—故宫博物院藏懋勤殿本和上海博物馆藏潘祖纯本的原石。这一套帖石有一些区别于所有版本的独有特征,其刻于何时,在传世淳化阁帖版本系统中处于何种地位,目前尚存在争议。通过与多种传世《淳化阁帖》版本、宋拓《大观帖》,尤其是馆本《十七帖》进行比较,发现凡《淳化阁帖》与《十七帖》重合的内容,孤山刻石存在参照馆本《十七帖》,对原有阁帖底本加以修缮的情况;当二者文本和面目存在明显分歧时,孤山刻石采取了一帖二刻即同时保留两种版本的方法。此外,在传世一种《大观帖》翻刻本中,发现有与孤山刻石类似的修缮手段。这些现象显示,孤山刻石可能是一种较晚出现的《淳化阁帖》修缮本,对判断其版本时间及地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宰相毋昭裔在蜀中捐出巨额私财刻立石经、雕版印刷《九经》,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私人大规模刻印儒学经典著作的先例,为我国经典文化在西南偏远地区的传承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书店出版的《四书五经(宋元人注)》是世界书局本的影印本。刘家和先生研究其中《春秋》部分的内容,认为它是国学整理社根据清朝《钦定春秋汇纂》编撰的。本文进一步探讨世界书局本的底本, 指出其《四书》部分是用璜川吴氏刊本,《五经》部分是用扬州鲍氏刊本,并非国学整理社所编撰。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通典》以殿本系统的书局本为底本,点校者王文锦先生等认为殿本主要根据王吴本校刻,但清人对文本颇多妄改。本文探讨殿本《通典》的底本,指出殿本主要依据李元阳本,校点本认为清人妄改的内容,实际上不过是因袭李元阳本而已,并非清人所校改。通过这两个例子,本文认为人们对传统文献的认识因时代而变,其中既有有意识的变化,又有不可避免的误解。  相似文献   

20.
《五经文字》刻石今存西安碑林博物馆,附于"开成石经"之末,实则对石经起到注音定形的规范作用。作者张参是唐代经学代表人物之一,由于史料阙如,事迹并未彰显。这位学者的生平处于模糊的"半隐"状态,困扰后人。幸赖《张参墓志》及其亲撰夫人《郑氏墓志》的出土,全方位提供其生卒年月、家族世系、婚姻状况、履宦事迹及学术成就等内容,印证传世史书之记载。同时,也为钩沉张参与李光弼、韩滉、常衮等重臣的关系,补充大量一手材料。《墓志》内容补正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中敦煌张氏信息,使得唐代学者—张参的人物形象愈加丰满,为两《唐书》增补一篇《张参传》,也为唐代经史学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实证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