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镇西堡西烽火台、边墙的发掘,明确了其形制、结构和具体的规格尺寸,为了解、研究明代辽东长城河套段的构筑方法和走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明代辽东长城在铁岭境内全长约220余公里,大致呈∩形走向,其间有卫、所等驻军城5座;所辖边堡18座;关隘4座;调查发现了沿边、腹里烽燧254个;还有驿站、递运所等配套设施。并由此构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军事防御体系,在维护明代东北疆域的安宁、沟通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竹简秦汉律中发现许多以前未见记载的律篇名,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战国秦汉法律史的研究。其中《军爵律》和《爵律》就属首次发现,因而对其进行系统的考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宋磊  尚琤 《兰台世界》2013,(11):10-11
竹简秦汉律中发现许多以前未见记载的律篇名,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战国秦汉法律史的研究.其中《军爵律》和《爵律》就属首次发现,因而对其进行系统的考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2013年3至4月,为配合官庄遗址的发掘与研究,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组织人员对荥阳官庄遗址及其周边临近地区开展了全覆盖式的系统考古调查。此次调查以官庄遗址为中心,覆盖面积19.05平方千米,共采集了包括陶片、石器、骨骼、土壤在内的大量遗物标本,其涵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晚商、西周、东周及秦汉时期,为深入了解该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探讨郑州西北郊一带史前至汉代的聚落和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此次简报公布了调查所发现的部分重要遗迹和遗物标本。通过此次调查,对郑州西北郊荥阳一带两周时期考古学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竖河遗址和大张遗址大量西周早中期遗物和遗存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本地区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西周晚期偏晚阶段官庄城址的兴起及其周边一系列两周之际至春秋时期遗址的调查和发现,表明官庄城址已经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区域中心。  相似文献   

5.
张亮 《兰台世界》2020,(4):152-155
流人现象是明清时期辽北较为典型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辽北地区近现代的文化源流之一,流人对辽北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通过对《铁岭日报》在1979年至2018年间报道的有关流人文化方面相关文章的梳理,介绍了辽北地区流人文化研究状况,阐述了明、清时期流人文化对铁岭、尚阳堡两地地域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辽东、辽北五市图书馆间的学术研究和业务交流,辽东、芝北五市图书馆协作区成立会议于一九九三年八月十八日在抚顺市召开。沈阳、抚顺、本溪、丹东、铁岭等五市图书馆馆长和图书馆学会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抚顺市老虎台煤矿图书馆馆长应邀出席会议,抚顺市文化局魏忠道副局长亲自到会讲话。会议围绕成立“辽宁省辽东北  相似文献   

7.
长城蚕食图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境内有58公里的明代长城,该长城原高10.7米至12米,宽8米至10米,境内有烽火台514座,军堡18座,是明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但昔日雄伟古朴的长城由于长期自然风化、人为破坏,已失去原来的风貌。目前这段长城有较好墙体的不到20%,有明显可见遗址的不到30%。★长城蚕食图@池茂花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其历史研究价值举足轻重,尤其是遗留下来的古迹更是卓绝千古.秦汉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的气度精神,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创造性.遗址公园作为保护、利用古遗址的重要方式被广泛应用,本文通过介绍秦汉文化与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的概况,从建筑景观、园林景观、水体景观、硬质铺装以及景观小品方面对目前西安的遗址公园中蕴含的秦汉文化元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延庆县小张家口村位于延庆县城东南部20公里处,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小村庄,村子的南面是雄伟壮观的八达岭长城,北面是历经七朝(北齐、北周、隋、燕、秦、汉、晋)修建的古长城遗址,整个长城遗址是用砖、土、石不同材料修建而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长城文化.  相似文献   

10.
国博藏战国错金干支仪,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原在中国通史陈列中展出,但鲜为外界重视。作者最近对这件器物做了全面考察、研究。首先,通过仔细观察,对它的尺寸、形制、铭文、使用方法等,一一做了细致描述。其次,将这件器物与战国墓和汉墓出土的干支筹进行比较,认为此器铭文与河北柏乡县东小京战国墓出土的象牙干支筹字体最为相近,应属同一国别,即战国时期赵国的器物,属于三晋系统;而出土汉代干支筹的字体则可能属于新莽前后。最后,讨论了干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这件干支仪设计精巧,类似今日箱包上的密码锁,比干支筹更适合推算时日,而且非常罕见,对中国科学技术史和战国秦汉社会风尚研究,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值得学界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1.
舜出生地考     
由于文字问题,史料中关于舜的记载最早见于西周典籍,而且这些典籍中掺杂了神话、传说,这为后人研究舜带来了困难,造成舜的出生地有山东、山西、浙江、陕西等说法。幸运的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得以发现,新出战国楚竹简中有舜的记载。基于此,笔  相似文献   

12.
唐山一名的得来唐山很早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发现数十处旧、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属滦河文化的范畴。战国时属燕国,秦汉时属幽州,唐代李世民东征高丽,屯兵于大城山一带,赐用国号,唐山  相似文献   

13.
马垒 《北京档案》2017,(11):56-57
王平镇作为京西古代重要军事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地形险要,域内存有多处军事遗迹,这些遗迹对研究京西军事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档案资料为依据,探究在门头沟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军事设施遗址——王平汉代烽火台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经由阜新地区的燕·秦·两汉和明代古长城及清代柳条边是我们伟大祖国万里长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是举世无双的雄伟建筑。我国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57年,楚国首先建筑了长达五百余里的的楚国长城。随之齐、魏、赵、秦、燕和中山等诸国在自己的边境上修筑长城,作为军事防御攻势。秦始皇灭六国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后,为防御北  相似文献   

15.
在举世瞩目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上,划定了遗址保护区和兴建了我国第一座古铜矿遗址博物馆。这为我国博物馆的种类增添了新的内容。一、遗址的发现与发掘铜绿山座落在湖北省新兴工业城市黄石市境内的大冶湖畔。据县志记载铜绿山因“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而得名。古代曾为楚国辖区(熊渠王以后),北面和东面紧靠大冶湖,与长江水系相通,水陆交通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吴山遗址出土的27件木材和木炭样品进行分析,揭示出以栎属(Quercus sp.)和榆属(Ulmus sp.)为主体的祭祀木材利用情况。部分木材或木炭结构变形,可以初步鉴定为阔叶材类。祭祀坑底板与壁板使用栎属木材搭建,有别于血池遗址同类结构使用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的情况。本次分析的车马器木材样品主要来自栎属和榆属等阔叶材,铁锸使用栎属木材装柄。吴山遗址与血池遗址祭祀用材的区别,可能反映了战国至汉代祭祀礼制的差异和祭祀主体文化选择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景长春 《兰台内外》2023,(16):67-69
畤祭是秦汉时期重要的国家祭祀方式,近年来,随着诸多秦汉时期畤祭遗址的发现,通过考古材料的比较,我们对畤祭有了新认识。本文通过已发掘的四个畤祭遗址的遗迹现象、用玉情况等方面的比较,初步探讨了秦汉时期各个畤祭遗址间的异同,以及畤祭是否包含对地主祭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汤娟 《兰台世界》2015,(6):144-145
玉舞人兴起于战国,发展至汉代达到顶峰,其后慢慢衰落,是战国至汉代多种文化观念融合而成的产物。本文对玉舞人的主体造型进行探讨,并对当时舞蹈审美主流进行分析,以期为研究中国舞蹈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孙晓萍  张克仁 《档案》2018,(9):50-54
定西巉口是目前考古发现的陇中地区汉代遗址和墓群分布最集中的地域,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土的"新莽权衡"和近年来探掘发现的"玉琀蝉"、"颖阴丞印"封泥、"卜骨"等一系列文物可以看出,巉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汉代中原王朝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中心驿站和纽带,是汉代丝绸之路中线上的繁华重镇和贸易枢纽,在保护商旅的安全,管理过往贸易,沟通和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18-202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及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山西西吴壁遗址开展了三年五个季度的考古发掘工作,揭露出丰富的史前及其后多个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本文主要简报发掘所获东周遗存,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文章指出,西吴壁遗址东周聚落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包含居址和墓葬。已发掘的东周遗存皆为居址,时代多属战国,另有少量可早至春秋晚期,文化面貌与侯马新田遗址同时期者基本相同,属晋文化范畴。这些遗存丰富了遗址的考古学文化编年,为研究遗址的堆积结构、聚落变迁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