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以韩立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并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从多模态话语分析来解读视觉诗打破了以往用单一模态分析视觉诗的传统,能更全面地分析视觉诗.美国诗人E.E Cummings以视觉诗见长,他的视觉诗给读者带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该文用多模态话语的理论来分析“in Just”这首视觉诗,通过把视觉模态和语言模态结合起来,进一步全面解读并准确理解卡明斯的这首视觉诗.  相似文献   

2.
金文欣 《海外英语》2012,(19):179-180,198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以韩立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并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从多模态话语分析来解读视觉诗打破了以往用单一模态分析视觉诗的传统,能更全面地分析视觉诗。美国诗人E.E Cummings以视觉诗见长,他的视觉诗给读者带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该文用多模态话语的理论来分析"in Just"这首视觉诗,通过把视觉模态和语言模态结合起来,进一步全面解读并准确理解卡明斯的这首视觉诗。  相似文献   

3.
王珂 《红领巾》2004,(1):65-70
电子网络传播是人类诗歌由口头传播到纸质书面传播后的第二次大飞跃,传播方式的改变带来诗的文体特征及美学特征的改变,使诗的视觉形式、诗的游戏功能、诗的视觉思维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网络诗与纸质诗在诗的形态、功能、写作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及创作的思维方式上都有较大差异.网络诗呈现出诗是可以“制作“的、诗的传播及接受方式是互动的、读者是“能动的参与制造者“等特点.目前内地的网络诗还停留在与文本诗没有太多区别的低级阶段,只是基本实现了网络诗的发行功能,其创作功能受到忽视,即只是通过网络来“传播“诗,没有借助网络的优势来“呈现文学创造的新经验“,来“制作“诗,几乎没有名诗人进行超文本的写作实验.此外,网络诗还出现了一定的自由化倾向,色情诗在网络诗中也占有一定比重.因此,有必要“净化“网络诗,提倡诗歌精品上网,同时还要加强网络诗的研究力量.  相似文献   

4.
视觉诗是一种用文字创造视觉形象的艺术,是诗画合一的特殊文学现象。而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认为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也是意义的源泉。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觉诗发现视觉诗独特的印刷赋予了文字以生动的视觉形象,在看似断裂的形式下传递作者在诗中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否认诗的意象特征,离开意象的诗毕竟是不可想象的.作为诗的意象,它是生活幻象与经验表象的凝结,富于质感.从这一层意义出发,我们认为诗意境的展开就是意象在空间的层次的有机分布,这种分布甚至在诗歌表层形态空间就表现为一种结构,并直接地表现为一种视觉审美过程,这种视觉审美过程的终点就是诗形象的生成.而深入视觉审美与诗形象之间关系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对诗形象内质层次更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视觉诗《L(a》进行了多角度研究,但对该诗能被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语法基础和动因,未做出解释。本文试图以功能语法中的意义潜势理论和级阶理论对此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7.
好的诗听起来赏心悦耳.读起来或引人入图画之中,或给人以哲理的启示.除此之外.有的诗还在诗行的排列乃至字词的书写上给读者以鲜明的刺激.造成一种视觉上的美感.这种美我们称之为诗的形体美.  相似文献   

8.
印刷体式与语言一样都属于社会符号资源,它同样具有语言的系统性和功能性。社会符号学意义上的隐喻包含了以副语言形式为表达方式的隐喻。由印刷体式表征的视觉模态隐喻在卡明斯视觉诗中通过陈述视觉模态与客体之间在世界中的体现关系而体现了其语言的交流功能,它在与语言的转喻和隐喻关系层面实现了概念功能。  相似文献   

9.
视觉诗“Me up at does”视觉语法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视觉诗分析模式局限于单一的言语信息,忽视构成视觉诗歌这一特殊文学形式的其他符号系统的分析,因而无法充分地诠释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而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视觉诗的研究提供了一套同时分析视、听和文字互相兼容的系统研究体系.文章以"Me up at does"为例,尝试对其进行"图像语法结构"的分析,希望此研究对可视诗歌的文体分析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较新的话语分析方法,多模态话语分析为信息时代的话语分析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从语言和印刷板式入手,对George Herbert的英语视觉诗The Altar中的言语模态和视觉模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其意义构建、多模态意义整合进行动态研究,从而使话语意义的解读更全面、准确,并为更多的具有多模态性的文学语篇的解读和欣赏探寻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诗借鉴绘画的表现功能,但同时又实现对绘画的超越。诗人是以超人的敏感捕捉对自然的异样感受,以画家的眼睛观察自然瞬息万变的色彩,以音乐家的耳朵倾听自然静谧的声响,以哲人的静观体悟宇宙生命的律动,这些汇成一种超越视觉的全息诗性经验,把诗推向不可画的境地。  相似文献   

12.
卡明斯视觉诗在词汇、结构、语义、语音、社会符号等五个层面上的语篇衔接特征说明,视觉诗特殊的建行形式,在看似断裂的形式下,隐藏着丰富的篇内衔接和篇外衔接.这种表面上的断裂并没有影响语篇意义的连贯,相反,它起到了语篇衔接的作用,促成了语篇的连贯,反映了诗体及作者的风格,并不影响诗歌意义及结构的衔接与连贯.  相似文献   

13.
英美形体诗例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体诗是对语言常规的偏离,主要表现在文字书写排列上.探究其在视觉方面产生的特殊效果,从而让读者更加透彻地领悟诗作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50年代具体诗在西方诗坛崭露头角。并逐渐形成为一场国际性的运动。从总体上说,这一派诗人一反传统,采用开放形式。在他们笔下,单词仅是一种外在形式而已。依靠丰富的想象,通过变更、合并、剪辑、混和、颠倒等手法,把单词组成某些视觉图案。换句话,具体诗就是使用视觉形式来表达意义的诗。究其根源这种诗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比伦。发展至今,已有象形诗、音响诗、表演诗、发掘诗、打字诗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15.
"兴于诗"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国诗教经验交流(淮安现场)会议"开始,由"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出发,论述了诗与诗教的重要性.本文从诗对人的内部精神世界的功能:立德、启智、健心、育美、燃情五个方面作了详细论述,又从诗对人的外部世界的功能:观、群、兴、怨四个方面作了简扼论述,并在此两功能基础上,强调了诗对内对外的创新功能,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卡明斯“in Just-”中的视听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明斯是现代派主要诗人之一,实验性创作了大量的视觉诗."in Just-"让读者通过视觉看到现实向虚幻转换,通过听觉听到时问与空间转换,展现了诗歌独特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突出了春天的主题.卡明斯热忱地歌颂春天,以春天象征着对自然崇拜和童真与希望,对抗当时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中信仰缺失和成人的颓废绝望.  相似文献   

17.
诗的艺术魅力,对于不懂诗的人是神秘的;正如音乐的艺术魅力,对于不懂音乐的人也是神秘的一样.诗和音乐的欣赏,都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知识,才能感受到它们的魅力.对于“诗盲”与“乐盲”来说,诗与音乐的艺术魅力是闭门不纳的.虽然一些优美的民歌和以民歌作谱的歌曲,“诗盲”与“乐盲”也能通过听觉的渠道,感到心旷神怡,获得一些美的享受,但局限性是颇大的而诗(除了诉诸听觉的朗诵诗外)主要是视觉的艺术.我们探讨诗的艺术魅力,是以具有一定的文化教养和专业知识的人们作对象的.当然,正如鲁迅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新月派浪漫诗人徐志摩的中英名诗<再别康桥>(Saying Good-bye to Combridge Again)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该诗体现了徐志摩从诗歌创作实践上对中国新诗进行改革创新的成果,是中国新诗发展的一块里程碑.诗人运用"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艺术原则,把美作为诗歌艺术创作的核心.隐喻与象征是该诗艺术的两大修辞手法.诗中隐喻性与转喻性的视觉意象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体现了中西浪漫主义山水诗美学风格的结合,使该诗内涵隽永,意境述人,其艺术成就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相似文献   

19.
兴复盛世的别样尝试——论孔子诗学研究的礼用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在研究<诗经>时,将诗与礼密切相连.孔子认为,诗是"礼"的展示,而"礼"则是诗的规范.孔子对<诗>的礼用功能极为重视,期望以此恢复传统的礼乐之制.  相似文献   

20.
船山说《诗》,对兴观群怨有不少独特的见解.这从里入手,可以找到船山诗论的基本特色。兴观群怨是诗歌的几种社会功能。孔子论《诗》,说它具有这样的功能,自这以后,人们长期讨论这个问题。它在中国传统的诗歌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汉人说《诗》,一首一首地审视它们的社会功能,最典型的代表是《诗序》.它标明哪首诗是“美”,哪首诗是“刺”,或者是“闵”、“戒”、“思”、“忧”之类.没有明白标出这类字眼的,字里行间仍然有一层类似的意思在内.《毛传》标明一百一十六首是兴诗。虽然大家对这个“兴”的认识不尽一致,但可以肯定它是诗的一种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