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6 毫秒
1.
“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因为人们的喜爱,伴随着名著《三国演义》,出现了太多与之相关的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关公喝酒——不怕脸红”“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歇后语,不都是那些“替古人担忧”的《三国》迷创编的吗?前人能编,我的学生(正在读《三国》)就不能编吗?  相似文献   

2.
中央十台有个很火爆的栏目,叫<百家讲坛>."明星学者"易中天、于丹等等皆诞生于此,一跃成为大众眼中炙手可热的红人.说不清是<百家讲坛>成就了学术明星.还是学术明星捧红了<百家讲坛>,总之,<百家讲坛>给大学教授们提供了展示"文本细读"成果的舞台--刘心武解读<红楼梦>;易中天解读<三国演义>;于丹解读<论语>;阎崇年解读<明亡清兴六十年>……一时间,全国兴起了"红学热…"三国热""国学热"……  相似文献   

3.
活动说明 学生小学学过<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初高中将要学习<三国演义>中的<孔明挥泪斩马谡><群英会蒋干中计><杨修之死>和杜牧的<赤壁>诗等,涉及三国的文学作品还有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曹操的<龟虽寿><短歌行>,曹植的<七步诗>等,许多京剧剧目也取材于三国,生活中的一些语言,如成语、歇后语、俗语也出自三国故事.可见<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安徽淮南市田家庵区使用的是语文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95回"武侯弹琴退仲达".教完本课后,学生不可能对文中涉及到的人物及<三国演义>有较全面的了解,于是我们推荐学生广泛阅读<三国演义>,通过上网阅读,下载有关三国资料,请教家长、老师等方式,获得更多有关三国的知识.于是,以这篇课文为一个点引发开去,设计了一堂语文实践活动课--"畅游三国城".  相似文献   

4.
大眼瞪小眼     
张飞,你认识吗?三国时的猛将,向来以骁勇善战著称.可是他最大的毛病就是脾气急躁,久而久之也就有了一句歇后语"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来形容他这一特点.讲的就是做事急躁,而且越急越难以成功的道理.今天的作文游乐场,我们就来做一个胆大心细的张飞吧,也请大家"大眼瞪小眼".  相似文献   

5.
好书不仅可以使人聪慧,还可以陶冶情操.在书的世界里,演绎着大千世界数不尽的真善美与假丑恶.读一本好书犹如品尝人生百味,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就拿四大名著来说吧-- 翻开<三国演义>,从"桃园三结义"到"三分天下",诸葛亮、曹操、刘备、周瑜……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在刀光剑影的兵马交战中,上演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空城计""草船借箭""三气周瑜"……这些故事,有让你为之捏一把汗的,有让你拍案叫绝的,也有让你扼腕叹息的……特别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以说是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体会古代英雄人物的聪明才智和谋略之道,是我读<三国演义>最大的收获.  相似文献   

6.
开学初,我向学生布置一个课外作业,结合从名著<三国演义>中选的课文<失街亭>,阅读<三国演义>,从中积累一些富有生命力的词语,如成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看谁积累得多,期中考试后,我们进行比赛.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们掀起了学"三国"的热潮.他们课间讨论,课后查找资料,收获是很大的.学生通过读<三国演义>,查找有关三国方面的资料,对中国的这段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提高了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7.
周末生活     
最近班上流行一首新歌,同学们编的,歌名叫做<黑色星期天>:"星期天的天是阴暗的天,星期天的我们好可怜.星期天只有半天假呀,同学们苦衷说不完."想知道高三(1)班的同学为什么这么痛苦吗?嘘--小声告诉你,星期天是班主任自习.  相似文献   

8.
期待奥运     
还用问吗?还用问吗?奥林匹克莅临古老的长城,奥运五环不是更加绚丽灿烂吗?还用问吗?还用问吗?"和谐社会"迎接奥林匹克,奥运会歌不是更加铿锵动听吗?不用问,不用问,"奥运 --和谐""和谐--奥运",就是我们今天生活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因此通常又称为"诗三百".<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其中的诗篇全部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合乐歌词,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等地.<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国风>是十五国的地方乐曲.<诗经>的内容,以题材论,我们大略可以将它们分为婚姻爱情诗、战争徭役诗、农事诗、宴饮诗、宗庙祭祀诗等.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连动句"而""以""则"使用情况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动句有使用连词和不使用连词两种情况,文章以<三国志>连动句中连词"而""以""则"为考察对象,进行了从分布到句法结构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而""以""则"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1.
关于“火”     
<正>人生丰富多彩,人事纷繁缭绕,人间气象万千。作者仅借助一个"火"字,便把这"人生""人事""人间"万象描画得淋漓尽致。多视角、多层面地展现了因"火"而生、缘"火"而起的社会生活和心灵皈依,从而道出了"火"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价值等。火——你自莽原生成,你从远古走来;你承载着灵慧,你裹挟着激情,一路踏歌而行。那抵御寒凉、温暖人间的是你吗?那驱除黑暗,照彻心灵的是你吗?那焚毁愚昧,涅槃文明的也是你吗?你是腐朽和芜杂的天敌,你是开拓和进击的助手。作为圣火,是你点燃了  相似文献   

12.
<正>你有梦想吗?敢大声说出属于自己的中国梦吗?2014年7月29日,第17届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演讲总决赛在重庆拉开帷幕。《课堂内外》初中版的小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了中学组获得一等奖的小选手们。下面就跟着小编的采访,一起来看看f电1门的中国梦吧。  相似文献   

13.
尘衣 《初中生》2006,(19):4-8
印象 "你看过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吗?""你知道孙悟空吗?"如果问100个人这样两个问题,从大人到小孩,可能会有98人回答"看过""知道"."那么,你知道孙悟空的扮演者是谁吗?他的本名叫什么?"相信大家同样会脱口而出:"六小龄童!"是的,从上世纪80年代直到现在,每年的暑假黄金档,打开电视,至少会有一个电视台在播放那部经典电视剧<西游记>.  相似文献   

14.
<后汉书><三国志>同作为"前四史"之一,到底孰优孰劣,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文章围绕这个争论,主要勾勒了从明朝至当代<后汉书><三国志>比较研究的历史.明朝是<后汉书><三国志>优劣之争的开始.<后汉书><三国志>比较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清朝、20世纪20-40年代,而当下对二书的比较研究则不免有些后劲不足.  相似文献   

15.
歇后语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具形象的特色,幽默、风趣,妙趣横生.刘江作为"山药蛋"文学流派的作家之一,在写作<太行风云>时,以山西方言为基础,运用了大量的歇后语,使小说的语言生动、流畅、自然.文章从五个方面讨论了<太行风云>中歇后语的运用.一、运用歇后语刻画人物性格,生动而形象;二、运用歇后语绘情状景,鲜明生动;三、歇后语连用,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四、运用歇后语的双关意义,描述人物的对话和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五、歇后语中的方言运用使小说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6.
帅男"倾城"?     
<东方·文化周刊>2010年第40期刊登了雪小禅的<那时的光景>,原文中有这样几句话:"那时一个女孩子绝望地恋着辅导员.因为辅导员的确是帅而且有才情--再也没见过那么帅的男子,高,瘦,一笑倾城."试问:"倾城"能用于"那么帅的男子"吗?"倾城"一词,古已有之.语本<诗·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郑玄笺:"城,犹国也."孔颖达疏:"若为智多谋虑之妇人,则倾败人之城国."  相似文献   

17.
<正>听非常喜欢有"冲"劲儿的食物的朋友说,她之所以喜欢这个味道是因为,相比辣椒的辣是从口腔到喉咙,再到心口,最后走向肠胃而言,冲的感觉是往上而行,这种向上的感觉因为直冲脑门就能带给她类清凉油带来的fresh之感。听到这里,小编突然觉得这种fresh的感觉说不定和青春年少时的冲劲是一脉相承的。你看不是常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知者无畏"吗?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是郦道元的<三峡>.<三峡>虽为名篇,但该文疑点甚多:<三峡>是写三峡的吗?三峡的写作目的是描绘三峡四季景物的吗?<三峡>中引用歌谣的目的是渲染气氛吗?巫峡是三峡中最长的吗?甚至<三峡>的作者是不是郦道元亦是可质疑的事情.(参看张斗和老师发表在2010年4月期<名作欣赏>的<〈三峡〉五问>及李耕拓老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3月期的<〈三峡〉作者是"郦道元"吗>).  相似文献   

19.
一次上课,讲杜甫的<月夜>,曾引<杜臆>里"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一说,介绍一种手法--虚中写实.课后,有学生发问:老师,这里的"虚实"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的"虚实"相同么?惭愧!这个问题竟然没有认真思考过,只能回答说:对不起,老师没有比较过这两个问题,明天回答你,好吗?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7期刊发了肖家芸老师的<<雨巷>教学实录>,作者自称是"活动化教学".从实录的名目上看有:"活动一:听读""活动二:交流""活动三:研读""活动四:品读"."听读",就是听配乐朗读课文,这样做的人很普遍,这种"活动"有新意吗?"交流",不就是师生进行互动吗?"研读"与"品读"有什么区别?"读",并不是"诵""念",本身就含有品味、琢磨、领会的意思."研""品"意思还是如此.在这些名目上做点儿新花样儿,其实质却没有什么真正的飞跃.这种课改"思路"就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