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竞争是传统市场经济领域的主要特征,广告是企业品牌构建的重要抓手,是企业营销活动的主要牵引力,也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图书出版经营活动中,图书广告形式相对单一、投入有限,其作用更多的是在短期内扩大图书销售、增加出版收益.近年来,伴随互联网、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悄然形成的出版新业态,使得图书广告的作用不断被细化、被强化,图书广告的发展也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品牌是一种高品质的象征,传达的是消费者对企业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的肯定和信任,那些百年老店、知名企业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依靠的就是强大的品牌力量。但是在出版领域,品牌建设的历史并不长。出版与品牌随着出版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图书的销售开始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出版社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出版社开始在市  相似文献   

3.
应对时基竞争的出版企业外包战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倩 《编辑之友》2004,(5):26-28
出版企业应通过外包获得战略伙伴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以实现自身难以完成的新图书开发和市场的开拓,迅速地把握住市场机会.  相似文献   

4.
品牌是一种高品质的象征,传达的是消费者对企业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的肯定和信任,那些百年老店、知名企业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依靠的就是强大的品牌力量.但是在出版领域,品牌建设的历史并不长. 出版与品牌 随着出版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图书的销售开始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出版社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出版社开始在市场细分上下功夫,着力于某一类图书产品的开拓、发掘,逐渐做出规模,形成品牌.  相似文献   

5.
从出版学的角度探讨武陵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对武陵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武陵民族文化出版资源开发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从武陵民族文化资源出版开发的现状与前景看,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立足于民族特色,形成特色品牌,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强化编辑创新能力,经典文化与时尚出版相结合;产学研并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健全,出版业也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都把树立品牌形象、争创优质品牌作为增强企业活力,开拓产品市场的战略举措.从根本上说,出版社也是企业,它销售的产品是图书等出版物,也是特殊的商品.面对严峻的图书市场,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已经成为出版社向市场要生存、要效益、要发展的关键之举.出版社的品牌战略必须贯穿于出版物开发和出版社运行的全过程,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去赢得竞争日趋激烈的出版市场.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内出版企业网店客户群开发过程中在销售、服务、资源整合等方面都存在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环节,本文结合互联网思维的内涵,提出出版企业客户群开发的四个步骤,以此提高国内出版企业网店客户群开发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将成为传统企业销售产品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而社群是连接企业和用户的关键,社群的力量将推动企业变革和品牌再造,企业和品牌社群化将成为下一个潮流.网络社群营销影响着各行各业,出版产业也不例外.可以说,社群营销已经成为图书零售市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是图书编辑不得不重视和研究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品牌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当今,图书市场的品牌竞争时代已经到来。作为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征,图书品牌通过聚合出版要素,切合市场特性,成为出版企业赢得竞争的利器。多年来,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把图书品牌作为集团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在竞争中赢得了读者,赢得了市场。一、集团“图书品牌战略”的价值诉求“图书品牌战略”是关于图书出版的方向性、长远性和前瞻性谋划,涉及图书出版的价值理念、产品集群策略、品牌营销策略等诸多内容。既有对图书出版的理性谋划,也有对品牌图书出版的战术运作;既是对图书品牌策划、维护、提升的精耕细…  相似文献   

10.
曹建  霍赵杨 《中国出版》2023,(10):44-48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融合业态的发展,建设传播自身品牌,创新与读者行为变化、行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出版品牌传播模式,成为当下出版企业的紧要任务。为探索这一背景下出版企业的品牌传播建设路径,提升企业品牌传播能力,以“消费者浸合”理论为基础,聚焦于“浸合培养”的观察、参与和共同创造三个核心阶段,重新审视出版品牌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从定位、产品、运营等层面入手,构建适合当下读者与市场的出版品牌传播建设的基本路径。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出版行业存在问题与一些成功的品牌案例,从出版品牌的读者赋权、新型渠道开拓、读者需求反馈、情感纽带建设、触角延伸与人才队伍强化等层面入手,为出版品牌未来高质量的传播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出版业正处于一个激烈的变革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挑战,不仅国内各出版社、文化公司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随着我国出版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也日益受到国外出版行业和出版品牌的准入和挑战。出版行业逐渐进入到由卖书到卖品牌转换的时代。随着品牌经济的形成,出版物品牌经营的本质,就是对市场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梯次开发,在持续开发利用市场资源的同时,实现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解读创新含义与企业创新能力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数字出版企业的创新过程,以及北京地区典型数字出版企业的创新要素,提出:数字出版企业基于创新过程的创新能力主要由产品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构成。最后构建了数字出版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3.
汪涤  吴昉 《中国出版》2022,(21):63-66
西泠印社发起于杭州,是我国现代著名篆刻艺术团体和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其发起人之一的吴隐又在上海创办以出版为主要业务的同名企业。上海西泠印社利用西泠印社的学术品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出版经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为西泠印社社址建设和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文章以该社在上海早期的经营活动为研究对象,从上海西泠印社与杭州西泠印社的渊源及其出版性质、出版品种及印刷技术、印泥等文化用品开发销售等方面,分析其特色出版和多样化经营之道。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以来,全球出版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出版企业之间的比拼反映了出版企业的品牌竞争.我国许多大型出版集团在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全球品牌影响力方面与国外大型出版集团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智媒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全球出版集团国际化的传播环境,推动了大型出版集团品牌管理、内容生产、发行渠道、受众分析等生产流程的革新.我国出版企业要主动适应智能技术,在编、印、发等各个环节应用智能技术,从而实现全球出版物市场的宽覆盖,提升我国出版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一、追求卓越品牌先行 发展出版产业必须实施品牌战略,这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出版业的竞争正在演化为品牌之争.有远见的出版社都注意到了图书品牌在扩大市场销售、塑造出版社形象方面的作用,积极优化选题结构,力争打造特色品牌.  相似文献   

16.
一、借势和造势--"事件营销"的启示 所谓"事件营销",是市场营销学的一个概念,就是通过介入重大新闻事件、社会活动、历史事件和体育赛事,迅速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促进产品市场销售的营销策略.而时政新闻类图书则是指对现代传媒向民众广为传播的新闻事件、活动和赛事,出版社及时跟进甚至提前策划出书,借势发行销售的一类图书.从本质上说,出版社图书销售和一般企业产品销售在事件借势上有其共通之处,但又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点,直接影响到时政新闻类图书的出版策略和出版社的品牌战略.  相似文献   

17.
辽宁出版传媒作为“中国出版传媒第一股”成功上市后,充分利用已经获得的资本实力,优化选题结构,强化市场导向,打造品牌原创;以选题创新、编排创新、营销创新、市场创新等多个角度,加大对出版创新的投入。得益于创新,涌现出一大批具有独特卖点和鲜明特质的图书,进而与市场同类书实现差异化竞争,市场和渠道也由此得到新的扩展。  相似文献   

18.
吴良柱 《出版广角》2019,(23):28-30
数字时代出版模式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品牌建设、标准体系建设和深度阅读三个方面。品牌建设是在传统出版模式之外建立全新的市场销售模式的核心诉求,标准体系建设则为其提供了长远的发展动力,深度阅读则保障了数字出版活动中内容为王理念的有效落地。文章针对前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分析,总结得出我国出版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学界和业界对书业文化品牌的认知度和关注度逐渐提高,许多图书出版企业开始构建自己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的建设不仅是市场扩张的需要,更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而,图书出版企业应从市场需求出发,形成其独特的文化品牌内涵,同时秉承内容服务的发展理念,竭力形成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传播矩阵,为书业的持久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20.
徐旭 《声屏世界》2013,(3):75-80
说到媒体预算,一直以来都是企业主、广告人纠结、劳心的事情,是一个企业来年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媒体投入会有一定的规划和目的。大型企业、成熟品牌,和发展中的品牌对媒体投入的结果考量是不一样的,发展中的企业更多的处在建立品牌知名度、提升销售收益上的阶段上,面对纷繁的媒体和传播方式,要想真正做到有效,还真不是个容易的事情,资源和专业把控都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