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杰  罗敏 《新闻大学》2024,(2):14-27+117-118
本文以中介化为理论视角,将返乡青年作为连接城乡世界的中间力量,探讨他们是如何在短视频语境中完成日常生活世界重组与城乡交往关系的再生产。研究发现,返乡青年以短视频为底层技术逻辑,建构出一个有别于城市世界与乡村世界的中介化生活世界,并进而构建新的城乡交往关系,最终实现对现实生活世界的重构。由于返乡青年掌握着中介化生活世界完整的时间脉络、意义系统与资源优势,故而充当了新生活世界的原住民,并在城乡双向融入的过程中完成了从“返乡者”向“新农人”这一中介性身份概念的蜕变。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环境下第三代图书馆“再中介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是读者与知识的中介,互联网的发展使传统图书馆面临着“去中介化”的危机,但也为图书馆的变革作了思想和技术准备,催生出第三代图书馆.将人与人之间的知识交流作为重要服务内容,将是第三代图书馆的一个重大变革.第三代图书馆的“再中介化”建设需要融入互联网生态环境,构建线上“互联网+图书馆”平台,发展线下多功能集成智慧空间,将互联网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的能力与图书馆对信息过载、不对称、不完全等问题的处理能力相融合.  相似文献   

3.
电视“面对面”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直接对象化,是“一对一”的过程,“一对一”并非指向参与电视面对面的人的数量,而主要指向电视“面对面”参与者所具有的主体意识,“一对一”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之间的相对,是我和你之间生命交汇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采用“价值镜”这一表述来讨论商品的相对价值形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理解人的自我认知提供了理论启示。“价值镜”理论一方面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另一方面解释了人通过他人获取自我认知的社会交往过程。互联网拓展了人际交往的方式,技术的发展催生出社交媒体账户、二维码等媒介形式,赋予了人们多种数字身份,人的交往也拓展到数字身份之间的线上交往。本文认为,在数字身份的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以社会关系为媒介的“价值镜”作用依然存在,并且经由数字技术得到了强化,成为数字时代的“身份镜”。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2,(4)
媒介研究对新媒介及技术发展早期阶段的关注,导致媒介在生命周期其他阶段与社会文化的复杂互动被忽略。文章运用实物分析及参与观察法,探讨传真机这一类型的旧技术,何以作为有效的交流体裁嵌入新的媒介结构:再中介化中的去中介化机制,使其承载了“先进技术”的想象,体现了媒介透明性的文化理想和“在场”的深层渴望。再制度化过程中,直感性较低的“旧媒介”成为一种弹性沟通机制,维系并建构了科层制的组织空间与社会关系。媒介的潜力取决于人们如何协调表达、参与结构和身份建构,其“新”与“旧”作为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在与其他媒介以及与人的动态关系中不断地被协商。再中介化不仅是媒介之间互动的技术过程,还包含宏观的社会物质文化网络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时下某些时评作品,有几个共同特点,可以称为“八股”病。如果用几个字来概括,就是“旧”、“凑”、“瘦”,“陋”、“秀”。“旧”。即观点陈旧,不仅与人雷同。而且不断重复自己;“凑”,即生拼硬凑.观点加例子。不管是否符合逻辑.硬拼凑在一起:“瘦”。即内容单薄。缺少分析,缺少比较,缺少论争。  相似文献   

7.
魏望来 《声屏世界》2008,(10):68-69
林林总总的电视频道为谋得收视份额殚精竭虑,招数无尽。人们还没有从这个“型”、那个“秀”,这个“舞”、那个“会”的“秀一把”热浪中缓过劲来,又被置身于满目的“情感大戏”之中。“真情”能让我们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早到的春意,人们对电视“真情”的认同其实折射的是世事的变迁。人们彻悟到,在“战天斗地”、“恭喜发财”、“我拿青春赌明天”的热闹背后,只有“真情”弥足珍贵。精明的电视创意者总是善于抓住这些契机推动收视率曲线不断攀升,  相似文献   

8.
别现代融媒视域下,面对“未定”“此在”“将是”人媒共生的别样出版现象,编辑与作者在书刊出版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现实中呈现出一种“附魅”的状况。如何对“附魅”进行“解魅”,如何处理好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文章基于萨特“看—被看”的视觉空间理论、马丁·布伯的“我—你”交往行为理论以及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维度,提出编辑与作者应具有自律自为的边界意识、平等的交往对话意识及以人为本的客观意识,予以“解魅”,以提高书刊出版在社会市场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浙江档案》2005,(4):40-40
郝时远在《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撰指出,古汉语“民族”一词在近代传入日本。在日译西书(主要是德人作)中对应了volk、nation、ethnos等名词,被赋予了现代意义。中国人主要从日译西书中接受了西方有关现代民族——国家时代的“国民”、“民族”含义,在建构现代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探索中,经历了从传统“宗族的种族”到近代“民族的种族”的转化。“种族”一词作为古汉语名词,自秦汉以后普遍见诸古代献,它在近代的广泛应用,除了历史传统外,  相似文献   

10.
地产界人士不会想到,2007年12月11日的第九届中国住交会,却成了梁克刚一个人的秀。这位行为艺术家脖子上套着一副枷锁,双手被一副镣铐锁着,宛若古代受刑的罪犯。在枷锁上面,绘有楼房户型图,同时写有“房奴”二字。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中国有着近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出现文化历史断层的国度。170万年前就开始有人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从最早时期的简单语言到结绳记事再到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以现在看似简单的方式,完成了智慧的原始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